1991年8月,俄羅斯開始陸續將一些歷史檔案解密並對外開放,其中有一部分是與我黨歷史有關的檔案文獻。經中央辦公廳批准,1992年8月10日至24日,我帶檔案代表團一行5人前往莫斯科,查閱有關中國革命和我黨歷史的檔案資料。代表團住在我國駐俄羅斯大使館,王藎卿大使和張志明參贊給予了多方面支持。我們先后到俄羅斯“現代歷史文獻保管與研究中心”和“當代文獻保管中心”查閱檔案。為了爭取時間,我們中午不休息,吃點面包繼續工作。
我清楚地記得,8月19日10點左右,在翻閱第530號莫斯科中山大學檔案全宗第五卷時,突然發現一張22開白紙上寫著“鄧希賢”3個字。這不是鄧小平同志曾經用過的名字嗎?大家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過來。鄧小平同志原名鄧先聖,5歲上私塾時先生說這個名字有對聖人不敬之嫌,給他改成了鄧希賢。這個名字一直用到1927年,為適應當時地下工作需要才改名鄧小平。翻過簽名的第一頁,正文是用藍黑墨水書寫的,一共10頁。經過核對,這是鄧小平同志1926年1月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時根據學校黨組織要求寫的一份自傳。自傳寫了4個方面內容:一是家庭經濟地位﹔二是個人的經歷及思想變遷﹔三是加入團體及服務的經過﹔四是來俄的志願。前3個部分主要寫了鄧小平同志家庭經濟情況和1920年離開家鄉赴法勤工儉學、參加黨組織活動的基本情況,講述了他走上革命道路的成長經歷。第四部分來俄的志願,鄧小平同志表達了自己的革命理想和堅定信念。他寫道:“我過去在西歐團體工作時,每每感覺到能力的不足,以致往往發生錯誤,因此我便早有來俄學習的決心。”他堅定表示:“我能留俄一天,便要努力研究一天,務使自己對於共產主義有一個相當的認識。”“尤其是要來受鐵的紀律的訓練,共產主義的洗禮,把我的思想行動都成為一貫的共產主義化。”“我來莫的時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堅決的把我的身子交給我們的黨,交給本階級。從此以后,我願意絕對的受黨的訓練,聽黨的指揮,始終為無產階級的利益而爭斗!”
我們那次帶回來的檔案復制件和后來制作成縮微膠片的檔案文獻共有364卷、5.8萬頁,填補了我黨歷史檔案方面的一些空白,其中一些檔案資料很珍貴。特別是能找到66年前鄧小平同志寫的自傳,為世人了解他的革命足跡和崇高風范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大家都非常高興。回到北京后,我們將這份自傳的復制件報送鄧小平同志辦公室。鄧小平同志辦公室主任王瑞林同志告訴我,鄧小平同志看到后非常高興,連連表示,這份材料反映的情況都是真實的,60多年前的檔案能保存至今,實在不容易。
鄧小平同志在70多年的奮斗歷程中,留下了大量的報告、講話、批示、文電、書信、題詞等。這些檔案文獻是鄧小平同志光輝一生的真實記錄,是我們黨極為寶貴的財富。回顧和學習這些檔案文獻,常常給人以深刻的教育和啟迪。
在1927年“八七會議”上,毛澤東同志提出了“槍杆子裡面出政權”的著名論斷,強調中國革命必須走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大家了解“八七會議”,但並不一定知道這次會議是鄧小平同志記錄的,這份珍貴的記錄原件現在保存在中央檔案館。從莫斯科回國后,1927年7月,鄧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機關負責管理文件和機要工作,同時參與起草文件。面對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汪精衛叛變革命的嚴峻形勢,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鄧小平同志作為中央秘書參加會議並作記錄。他記錄了每個人的發言,其中毛澤東同志發言有800多字,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杆子中取得的”。“八七會議”在中國革命的緊急關頭徹底清算大革命后期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屠殺政策的方針,指引中國革命走上了正確道路。
從檔案文獻看,1931年8月,鄧小平同志從上海來到江西蘇區后,受到黨內“左”傾領導者迫害,被打成“毛派”頭子並撤職,但他仍堅定支持毛澤東同志的正確主張。從1933年7月到1934年12月,鄧小平同志主編《紅星》報。《紅星》報是當時中革軍委的機關報,在廣大紅軍指戰員和地方干部群眾中影響很大。《紅星》報大約每周出版一期,從選稿、編輯到印刷、發行,鄧小平同志都親自干,在異常艱苦的環境下堅持辦報70多期。1935年1月,鄧小平同志作為中央秘書長參加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
在革命戰爭年代,鄧小平同志以不可動搖的堅定信念和鋼鐵般的意志,不畏艱險,勇挑重擔,為中國革命勝利立下了赫赫戰功,充分展現了偉大革命家、戰略家的雄偉氣魄和非凡膽略。從中央檔案館館藏的檔案文獻可以看到,八年抗戰中,劉伯承、鄧小平同志率八路軍129師縱橫晉冀魯豫,馳騁太行山下,大小戰斗數千次,開創的根據地成為擁有18萬平方公裡、2400余萬人口、30萬軍隊的七大解放區之一。解放戰爭爆發后,國民黨軍隊對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被粉碎,轉為向陝北和山東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縱觀全局、運籌帷幄,作出了“以主力打到外線,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的戰略決策。毛澤東同志給劉伯承、鄧小平同志發出密級極高的電報,表示“現陝北情況甚為困難”,希望劉鄧大軍休整后,下決心不要后方,以半個月行程,直出大別山。鄧小平和劉伯承同志感到情況緊急,立即復電:“決心於休整半個月后出動,以適應全局之需”“直趨大別山”。實際上不到10天時間,劉伯承、鄧小平同志就率領12萬大軍出動,兵分三路,蹚著淺至膝蓋、深可齊腰的積水泥沼艱苦跋涉,先后突破黃泛區、沙河、汝河、淮河重重阻隔,沖破國民黨軍隊層層包圍,千裡躍進大別山,並創建了“鞏固的大別山根據地”。鄧小平同志曾說過,我們好似一根扁擔,挑著陝北和山東兩個戰場。我們要責無旁貸地打出去,把陝北和山東的敵人拖出來。我們打出去挑的擔子愈重,對全局愈有利。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改變了解放戰爭的戰略態勢,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
在這期間,毛澤東同志還多次致電鄧小平同志征詢關於大別山根據地創建工作的意見,並批轉鄧小平同志的報告,親自寫按語稱贊道:“小平所述大別山經驗極可寶貴,望各地各軍採納應用。”進入戰略決戰階段后,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賦予鄧小平等同志更大重任。中央指示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五同志組成淮海戰役總前委,鄧小平同志為總前委書記。毛澤東同志對鄧小平同志說“我把指揮交給你”,中央軍委指示“情況緊急時機,一切由劉陳鄧臨機處置,不要請示”。淮海戰役取得了偉大勝利,殲敵55.5萬人,使長江以北的華東、中原地區基本上獲得解放,蔣介石的精銳部隊受到毀滅性打擊。之后,毛澤東同志又明確淮海戰役總前委改為渡江戰役總前委,仍由鄧小平同志任總前委書記,指揮渡江作戰。鄧小平同志親自起草了《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1949年4月20日晚至21日,千裡長江,萬帆齊發,百萬大軍從西起江西湖口、東至江蘇江陰1000余裡戰線上,以排山倒海之勢一舉突破國民黨號稱“固若金湯”的長江防線。23日,人民解放軍攻佔南京,宣告國民黨反動統治覆滅。毛澤東同志欣然揮筆寫下“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豪邁詩句。
鄧小平同志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為中國人民的幸福安康、為黨和人民事業發展而奮斗,充分展示了一位偉大領袖的崇高品德、博大胸懷和卓越膽識。今天,我們就是要學習他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為黨和人民事業奉獻終身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學習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新境界的政治勇氣和理論智慧,學習他尊重實踐、尊重群眾,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務實作風和實干精神,學習他洞察世界大勢、把握時代脈搏,在關鍵時刻作出重大決策的非凡膽略和恢弘氣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踐行者,進一步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把鄧小平同志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王剛)
(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