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在協調發展中開啟致富之門

2016年07月25日15:38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俯瞰大雲山。 本報記者 張啟富 攝

7月23日一大早,業主申海來到廣安區龍安鄉勇敢村龍安柚種植基地巡園,看著一顆顆長勢良好的果子綴滿枝頭,申海喜上眉梢。

申海告訴記者,他的100多畝龍安柚種植基地年產值近100萬元,橫跨廣安區、岳池縣。基地旁,還有鳳梨、硬蜜桃等產業,沿著大雲山一片連一片向周邊延展。

“這得益於大雲山連片整體推進脫貧攻堅示范基地建設。”申海坦言,以往各區縣“自掃門前雪”,加上交通不暢、配套不全,產業與產業間,甚至是一個村不同小組地塊之間,往往因山水阻隔限制發展,區縣間協調統一規劃近乎不可能。

大雲山連片整體推進脫貧攻堅示范基地包括廣安區龍安鄉6個貧困村、岳池縣石埡鎮3個貧困村,共2766戶9515人。近年來,通過整合各類資金共投入4000余萬元,9個貧困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整體推進:

昔日荒山坡 今朝花果山

在和申海聊天的間隙,勇敢村養殖大戶程文元開車載著雞、鴨,從龍安柚種植基地外駛過。他的目的地,是山那頭的岳池縣石埡鎮。因為全都採用糧食喂養,程文元的土雞、土鴨這兩年“俏”了起來,銷量一直很好,養殖規模也在一天天壯大。

而在這之前,由於公路不通、交通不便,程文元養的雞、鴨除了逢年過節賣給親朋好友外,大部分是“自家消化”。“哪想到還能靠這些‘土貨’發家致富喲。”程文元說,兩年前,龍安鄉、石埡鎮兩地的村民因大雲山的阻隔不曾有任何交往。2014年,一條通村公路連通了大雲山兩端的廣安區和岳池縣,結束了兩地村民世代沒有往來的歷史,也讓他走向了富裕的新生活。

在修建公路的同時,大雲山區域的其它基礎設施也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中。目前,大雲山周圍共修建村級環線路15.63公裡,村組連接線23.21公裡、新建公路橋4座,新修整治山平塘、蓄水池59口。

基礎設施搞好了,如何讓貧困群眾盡快脫貧?“發展特色產業,通過產業帶動讓越來越多的農村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市扶貧移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龍安鄉整合各類涉農項目,引進業主打造大雲山農業公園,栽植10萬余株柚樹、梨樹、桃樹等觀花品果苗木,建成龍安柚、硬蜜桃基地1350畝﹔石埡鎮則傾力打造萬畝優質檸檬、藤椒基地,昔日的荒山坡搖身一變成為花果山。

農旅結合:

主打鄉村游 吃上旅游飯

“菜來啰,歡迎品嘗。”7月23日傍晚,勇敢村程七娃大灶台農家樂裡,屋內屋外5張大圓桌圍滿了游客。“這幾天氣溫太高,要是在春季,生意比現在還要好。”程七娃介紹,隨著前來大雲山觀光旅游的人越來越多,他家農家樂的生意也越來越紅火,年收入超過了10萬元。

“這還要感謝馬書記。”程七娃口中的“馬書記”,是勇敢村的“第一書記”馬國香。當初鄉上為他修繕房屋的時候,馬國香多次前來督查進度,並為程七娃嗅到了商機,“以后來這裡的游客肯定會越來越多,你家離公路這麼近,搞個農家樂生意肯定很火。”

“發展旅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市旅發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打造大雲山旅游產業時,該委堅持農旅結合,按照“脫貧一片區域、興一方產業、聯一串景區、富一方群眾”的思路,實行“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深挖大雲山自然歷史文化獨特資源,建設大雲山農業公園,發展觀光、採摘近郊游。“目前在景區就業的村民有236人,已帶動7戶貧困戶開辦了農家樂。”

隨著產業的逐漸成熟,一大批旅游項目也正在大雲山加速推進。如今的大雲山,正散發著它特有的旅游魅力。今年的3、4月份,大雲山桃花、梨花滿山遍野,吸引了無數游客前來賞花。僅這兩個月,大雲山就接待游客1萬余人,實現旅游收入20余萬元。

村美業興:

建美麗新村 過幸福生活

在龍安鄉勇敢村的觀景台上放眼望去,柏油公路如玉帶從山腳纏繞至山頂,成片的果樹遍布山野,青色的龍安柚點綴其間,獨具川東民居特色的農家小樓錯落有致,勞作的村民和過往的游客穿梭其中。村美、人和、業興在這裡得到了最好呈現。

“短短兩年時間,這片荒山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程文元說,兩年前這裡還是光禿禿的一片,隻有一條條村民在生產中走出來的羊腸小道,貧窮落后就是這裡的代名詞。因為窮,山上的居民能搬的都搬走了,有的人家還把家裡的獨子“嫁”出去當上門女婿。

“現在可不一樣了,很多在外打工的青年回到家裡,過上了在家門口賺錢的生活。”程文元對此深有體會,以前他家全年收入不到兩萬元,如今僅種養業帶來的收入就超過6萬元。

對於現在的幸福生活,勇敢村村民楊勝發至今依然有種恍若夢境的感覺。楊勝發家共有10口人,以前一直蝸居在上世紀60年代修建的3間土坯房內。2014年,村上實施危房改造和“五改三建”,他家搬進了美麗新村,新建的房子不僅寬敞明亮,新村裡還配有衛生室、文化廣場、污水處理站。他家貧瘠的荒山坡地也流轉給業主,每年土地租金超過1600元。已經年滿72歲的他,如今在基地除草、施肥,每天能拿到40元工資。

事實上,在大雲山區域,發生變化的豈止程文元和楊勝發家。該區域共興建美麗幸福新村4個,對179戶貧困戶實施危房改造和“五改三建”,移民搬遷村民34戶。

隨著產業的興旺,大雲山附近村民的收入也明顯提高。以勇敢村為例,全村貧困人口隻剩6人﹔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4300元增長至2015年的9620元。(廣安區記者站 廖小兵 本報記者 胡青青)

(責編:秦晶、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