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作為總設計師的鄧小平

2016年07月21日08:21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鄧小平是20世紀中國的一代偉人,人們把他稱為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什麼是“總設計師”?他對事業的興衰成敗起著怎樣的作用?人們為什麼把鄧小平稱為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新時期的總設計師?

其實,小到某個工程項目,大到關系國家前途命運的大事,都需要有總體性的正確設計,這樣才有可能做好。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為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的進程中,上世紀70年代后半期是一個大轉折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有沒有一個總體性的正確設計尤其重要。“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國向何處去?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在經歷曲折和挫折后如何向前發展?這是擺在黨和人民面前頭等重要的問題。

從端正思想路線抓起

“文化大革命”后,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要闖出一條新路來,談何容易!事情應該從哪裡抓起?鄧小平果斷地把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作為突破口。

鄧小平一重新出來工作,就提出反對“兩個凡是”,鮮明地支持關於真理標准的大討論。在1978年12月的中央工作會議上,他作了實際上成為十一屆三中全會主題報告、成為改革開放開篇之作的重要講話,講話的題目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

鄧小平的講話,鼓舞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思想大解放。廣大干部和群眾把注意力放到研究客觀實際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研究如何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上來。以往在“左”的框框束縛下不敢想的問題敢想了、不敢做的事敢嘗試著做了,一切堅持以實踐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以改革開放為標志的新時期,就這樣以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線為先導和突破口到來了。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

要開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新局面,首先必須明確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的問題。用毛澤東同志的話來說:“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赴。”一個國家和民族,前進中極重要的是對未來要有明確的方向感,包括奮斗目標、戰略步驟和基本道路,使它成為人們的共識。

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經過3年多的探索和深刻思考,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以高度概括的語言宣布:“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這就使中國人民明確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從而也就有了衡量一切是非的標准,形成了萬眾一心的巨大力量。

關於什麼是社會主義,鄧小平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他又說:“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如果忘記或離開這些基本原則,那就不是社會主義了。

鄧小平所講的社會主義本質,著重是從經濟制度和經濟發展來講的。這是因為經濟是基礎,經濟決定政治,社會主義的本質和特色也首先要在經濟制度和經濟發展上體現出來。

關於怎樣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怎樣體現合

乎中國實際的“中國特色”,鄧小平明確指出:要使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至少有兩個重要特點是必須看到的:一個是底子薄。第二條是人口多,耕地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的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訂規劃。因此,他又說:“我的一貫主張是,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大原則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區發展快一點,帶動大部分地區,這是加速發展、達到共同富裕的捷徑。”共同富裕不可能一步達到,現階段的要求是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

毫不動搖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社會主義的成功,歸根到底要靠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因此,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來帶動和促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面發展。對中國這樣一個經濟原來十分落后的國家來說,更應該清醒地認識這一點。

一心一意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中國現代化建設,其具體目標和步驟是什麼?作為總設計師的鄧小平一直在反復思考這個問題。無論出國訪問還是在國內考察,他總要仔細地詢問當地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發展歷程。經過反復斟酌和討論,鄧小平提出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設計。那就是:第一步,從1981年開始,用10年時間使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人民生活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再用10年時間再翻一番,反映到人民生活上,叫小康水平,就是雖不富裕,但日子好過﹔第三步,到下個世紀,再用30到50年時間,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后來又提出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鄧小平講的這個“三步走”,主要是從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上講的。他說:接近經濟發達國家的水平,“不是說制度,是說生產、生活水平。”還說:這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

提出“三步走”的戰略設計,使全黨全國人民對今后70年應該怎樣一步一步前進、對一個目標實現后接著應該奮斗的目標是什麼,有了清晰的方向感和明確的共識,就覺得心裡有了底,有了奔頭。這是一種無形的凝聚力量。它所規定的前兩步目標,都按照最初的設計實現了或提前實現了。今天,我們正在為實現第三步目標而奮斗。

堅持改革開放

要實現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實行和堅持改革開放。這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創舉,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提出並解決這個問題,是作為總設計師的鄧小平的巨大貢獻。

改革開放和發展經濟的關系是什麼?鄧小平明確指出:“改革和開放是手段,目標是分三步走發展我們的經濟。”手段是為目的服務的,這一點十分重要。

在改革中,鄧小平特別重視計劃和市場的關系,早在改革開放剛剛起步的1979年就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就指明了一條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的新路,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在此基礎上,黨的十四大確定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開放,同改革不可分割。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不可能關起國門來進行。

在對外開放中,鄧小平特別注重“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吸收他們的資金”。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他大膽地、開創性地提出興辦經濟特區、擴大對外開放區域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對外開放進程。

中國實行對外開放,會不會導致走上資本主義道路?鄧小平回答:“不會。”他在十二大開幕詞中響亮地說:“中國人民珍惜同其他國家和人民的友誼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經過長期奮斗而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國做他們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我國利益的苦果。我們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積極擴大對外交流。”他指出:“開放政策是有風險的,會帶來一些資本主義的腐朽東西。但是,我們的社會主義政策和國家機器有力量去克服這些東西。所以事情並不可怕。”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為什麼在作出改革開放決策的同時,要提出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並且把它們一起作為黨的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呢?原因在於我國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國家,要實現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

在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歷史轉折時刻,社會上出現過也一直存在一些思想混亂,有些人甚至公開否定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面對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鄧小平態度從不含糊。他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那篇講演中明確指出:“今天必須反復強調堅持這四項基本原則,因為某些人(哪怕只是極少數人)企圖動搖這些基本原則。這是決不許可的。每個共產黨員,更不必說每個黨的思想理論工作者,決不允許在這個根本立場上有絲毫動搖。如果動搖了這四項基本原則中的任何一項,那就動搖了整個社會主義事業,整個現代化建設事業。”

鄧小平一直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並且認為這是我國思想政治領域的一個長期任務,將貫穿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他說:“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我講得最多,而且我最堅持。為什麼?第一,現在在群眾中,在年輕人中,有一種思潮,這種思潮就是自由化。第二,還有在那裡敲邊鼓的,如一些香港的議論,台灣的議論,都是反對我們的四項基本原則,主張我們把資本主義一套制度都拿過來,似乎這樣才算真正搞現代化了。這種自由化實際上是一種什麼東西?實際上就是要把我們中國現行的政策引導到走資本主義道路。”

鄧小平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建設、改革中經歷過無數嚴峻考驗,經歷過千錘百煉,有著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廣闊的世界視野,對中國的國情和人民的意志與要求有著深刻的了解。作為總設計師的鄧小平,對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基本設想,大體上展現在《鄧小平文選》中。他諄諄囑咐:“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隻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這些話,分量夠重了,永遠發人深省。(金沖及)

(摘自《人民日報》)

(責編:樂意、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