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與農村改革有不解之緣,他的一生是致力於探索農村改革的一生。他的憂與樂、苦與甘、起與落、榮與辱都與農村改革相關。
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鄧小平因反對“左”傾路線“進攻城市”和“左”的土地分配政策受到批判﹔五六十年代,他從農村實際出發,提出要“從生產關系上解決”農業本身的問題。包產到戶的“要使他們合法化”。支持“三自一包”,這實際上也是支持農村改革的試驗。1974至1975年,他大力抓整頓,要把經濟搞上去。他說“那時的改革,用的名稱是整頓。”七十年代末,他復出后,關注的重點仍然是農村改革。他指出,“前一次三中全會(即十一屆三中全會)重點在農村改革”,解決了搞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展多種經營,使農民有經營管理自主權等政策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他主張放權給基層和農民,當一些地方干部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理解時,鄧小平又耐心做工作,教育干部,並採取“允許不同觀點存在,拿事實來說話”的做法,讓一部分先富起的地區帶動和幫助落后地區。他主持中央工作時,從1982年到1986年,連續5年,一年一個“一號文件”都是圍繞農村改革、發展農村生產力這一中心主題展開的。
鄧小平為農村改革,可以說是寢食難安,嘔心瀝血,而且受盡苦難和委曲,但他百折不撓,堅定不移。鄧小平對農村改革如此傾情,而且憚精竭力,既與他對中國農民有著深厚的感情有關,更在於他對中國國情、中國農村狀況的深刻認識和為人民謀利益的崇高思想。歷史已經証明,沒有鄧小平就沒有農村改革及其成就,就沒有中國農民今天的富裕,就沒有社會經濟生活的穩定,就沒有城市的繁榮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圖為1981年9月9日,鄧小平會見日本公明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竹入義勝,談到中國農村改革時說,“人民公社建立以后,我們已經感到‘一大二公’的目標並不是很快能實現。我們現在正在研究公社制度問題。” (記者 趙大國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