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偉人性格的幾個側影及啟示

2016年06月29日11:15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鄧小平留給世人的印象很平實。解讀他說話行事的一些細節,會發現其平實之中蘊含的個性,很富感染力﹔傳達的思想方法和決策風格,更值得細細體會。

談到鄧小平,人們總會對他“三落三起”的政治人生感興趣,進而發問:他是怎樣面對挫折和逆境的?回答這個問題,自然會想到他作為革命家的堅忍不拔的理想和信念。此外,他的人生態度也很重要。比如,在逆境中,他始終保持樂觀的心態。鄧小平說過,樂觀是他的法寶,天天發愁日子怎麼過啊?在孩子們小時候,相互之間有時鬧點小別扭,鄧小平隻說一句話:“要吵,你們出去吵!”妻子問他怎麼不管一管,他說,管什麼?早晚都會過去!“早晚都會過去”,孩子們鬧別扭是這樣,政治生活中遭遇的矛盾、壓力和挫折,多少也會如此。鄧小平樂觀地相信未來,背后是對待矛盾、對待生活和對待歷史的辯証法,即不認為事物和環境會一成不變。當然,單純的樂觀也不行,說沒有憂慮也不現實,這就引出鄧小平在逆境中的第二種人生態度:忍耐和等待。別人問他怎麼度過最艱難的日子,他總是兩個字——“忍耐”。1973年從江西回來見到毛澤東,毛澤東問他這些年是怎麼過來的,他也說了兩個字:“等待”。忍耐和等待,並不一定是消極無為地面對困難,有痛苦,也有智慧和期望。這就引出鄧小平在逆境中的第三種人生態度:觀察、思考和判斷。人們把鄧小平在江西勞動時踩出的那條小道視為后來搞整頓、搞改革的伏筆,雖然是一種文學化的比喻和引申,但他第二次復出后那樣勇敢地搞整頓,第三次復出后又推動一系列改革,與他在逆境中冷靜地總結當代中國的經驗教訓、思考現實中存在的問題,不能說沒有關系。也就是說,他在思想認識上是作了准備的。鄧小平在逆境中的上面這三種態度,給人的啟示是,干事情,在困難、挫折和危局面前,如果驚惶失措,自己就先倒下了,這種情況下要謀事成事,需要的是戰勝自己,要有信念,也要有智慧,更要有措施。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國際社會主義事業遭受嚴重挫折。鄧小平的態度是:中國的社會主義是變不了的,誰也壓不垮我們。他提出的應對之策是: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靜、冷靜、再冷靜,埋頭實干,做好一件事,我們自己的事。這些,既是鄧小平處變不驚的經驗之談,也是他把經驗提升為國家大政方針的智慧所在。

眾所周知,鄧小平愛看足球比賽,遇世界杯賽事,因為時間太晚不能看直播,就讓人錄下來,還叮囑工作人員,第二天早晨千萬別告訴他比賽結果。這是很真實的球迷心理。在他和家人在一起的影視素材中,常有其樂融融的場景,諸如小孫子撓他的腳心,他抓孫女的小辮子等等。他退下來后給孫輩寫信說:對國家,我是交了卷子的。你們要學點本事,大本事沒有,小本事、中本事總要靠自己去鍛煉。這樣的期望平凡實在。退休以后,他說,自己的願望是像普通人那樣到街上走一走,看一看。於是,他在上海的商場裡為孫輩們買了鉛筆和橡皮,還說:好多年沒有花錢了,這是我親手花人民幣。如此向往老百姓過日子的生活常態,反映在理政決策上面,是能夠真切地從老百姓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發表意見,制定政策。鄧小平到基層視察,總習慣用老百姓的眼光來看事情,用老百姓的思維提問題,用老百姓的語言來說話。他1980年到四川看沼氣改造運用項目,在農戶家裡提的問題是:用沼氣燒開一壺水,要用多少時間?他還彎下腰去看火苗,問:這個火苗能不能炒腰花?會炒菜的人都知道,腰花要旺火爆炒才好吃,鄧小平是想弄清楚沼氣的火力到底有多大,是否適用於群眾的生活。問得這麼淺顯直白,看出他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熟悉到何等程度!還有一次,他到北京前三門一帶去看剛剛蓋好的居民樓,發現用的都是老式挂鎖,便認真地說:不行啊,都80年代了,還鐵將軍把門,這不是告訴小偷,家裡沒人嗎?進到屋裡,他直接去看衛生間,又說:老百姓日子的好壞,看衛生間。職工下班回家后,想洗個澡,衛生間起碼要有洗澡的設備。鄧小平平時說話行事如此貼近老百姓,在國家大事的決策中提出解決溫飽、實現小康這樣一些老百姓聽得懂、摸得著、看得見的發展戰略,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鄧小平的務實作風,典型地體現在他的語言風格上面。他講話基本上沒有形容詞,簡潔明了,但個中道理卻耐人尋味。孩子們問他長征是怎麼過來的,他隻講了三個字:“跟著走”。問他在太行山堅持抗戰做了些什麼,回答隻兩個字:“吃苦”。談到劉鄧大軍在解放戰爭中的戰績,也是兩個字:“合格”。語言簡單、實在、干脆,仔細琢磨,卻非常到位,很有內涵。看三卷《鄧小平文選》,除個別正式會議的重要報告外,大多是實實在在的談話。人們常說,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平實的語言風格,傳達出鄧小平的性格,也反映出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鮮明立場。真理從來就是具體、簡明和平實的。1962年為解決農業生產的困難,改善人民生活,他引用“不管黃貓黑貓,捉住老鼠就是好貓”這句俗語,來表達想方設法把生產和生活搞上去的真切願望,反映的也是坦誠面對現實,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的務實本色。在許多情況下,靠近真理需要勇氣。就說上面講的“抓住老鼠就是好貓”這樣的話,在當時黨內正在強調“反右傾”“以階段斗爭為綱”的政治氣氛下,從他這樣一位高級領導人口中說出來,直面現實,直指時弊,實事求是,隻問真理,也是需要相當的勇氣的。

實事求是,道理並不難懂,但要做到從理論到實踐一以貫之地遵行,卻不那麼簡單。除了識見水平,還需要有果斷和擔當的氣魄。特別是在艱難開拓新路的時候,這種品格尤為難得,也越顯光彩。鄧小平1975年大刀闊斧搞整頓,體現了這種品格。面對各種阻力,他多次講:搞四個現代化,是我們發了誓的雄心壯志,耽誤不得。現在有很多60歲的老虎屁股,40歲的老虎屁股,20歲的老虎屁股,該摸的都得摸,一萬張大字報都不怕。這種品格,在鄧小平推動和領導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更展露無遺。為這麼大一個國家領航,把改革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來推進,自然要冒很大風險,不能保証百分之百地正確。鄧小平的辦法是,看准了的事,就果斷去做。他經常講:沒有一股勁兒,沒有一股氣,就走不出一條新路。於是,在決策創辦經濟特區的時候,他不惜使用了一句戰爭術語:“殺出一條血路來。”很悲壯,體現出軍人的本色,飽含了很重的歷史分量。在他的批示中,比較頻繁地出現“不可拖延”“不能拖延”“不宜拖延”“拖不是辦法”這類詞句,也反映出干脆利索、果斷開拓的氣魄。他的認識很明確:搞改革開放這項新的事業,不冒風險不行,不去試,就不知道能不能行。如果不行,改正就是了。用他的話來說,就是這樣四句:對的要堅持,不足的加把勁,不對的趕快改,新問題出來抓緊解決。

這種性格魄力,大概與鄧小平在幾十年革命生涯中,常常擔任一個部門、一個區域、一支部隊的一把手有關。在戰爭年代,他率領一路人馬,遠離中央,開辟新局面,需要直面現實,大膽決策,勇於擔當責任。由此在性格意志和行事作風上,也就思進取而拒退縮,行果斷而少徘徊,敢擔當而棄推諉。思慮在前、權衡左右、成熟於胸之后再決策言事,就不會多端寡要、猶猶豫豫。說出來就去做,一旦做就橫下心把事做成。鄧小平當二野政委時的老部下曾回憶說,鄧政委說出的話就像打出的一顆子彈。所謂魄力雲雲,不外乎此。

1988年,聶衛平在中日圍棋擂台賽中力挽狂瀾,被國家體委授予“棋聖”稱號。第二天,他帶著証書去見鄧小平。鄧小平仔細看了看証書,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聖人不好當啊!”聶衛平的體會是:小平同志借此告訴我,還是當普通老百姓好。“聖人不好當”,沉澱了鄧小平的人生經驗,透露出他對個人與歷史關系的清醒認識,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他是怎樣看待自己的。他在黨內外和國內外威望很高,但他始終提醒人們不要給他加人為的光環。1989年9月4日正式向中央請求退休那天,他對中央領導同志說過這樣一些話:“對我的評價,不要過分夸張,不要分量太重。”“我很怕有這樣的東西,名譽太高了是個負擔。……拜托你們了。”1997年1月,他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時光,看到了電視上播出的文獻紀錄片《鄧小平》,工作人員附在他耳邊講述片子內容時,93歲的老人流露出像小孩受到表揚而不好意思的神情。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他關於名譽太高是個負擔的看法,真誠地發自內心。

關於個人的定位,鄧小平也不是毫無期許。1993年9月16日,他對弟弟鄧墾講:“國家發展了,我當一個富裕國家的公民就行了。”這句話平平淡淡,卻把國家和個人、事業和個人的關系說得很透,傳達出對國家未來厚重深切的期待,又透露出真誠朴實的個人情感和願望。他對國家的發展作出那樣大的貢獻,個人的願望就是當一個“公民”。這種定位,非大胸懷、大境界不能道出。其歷史和情感含量,完全可以和人們已經熟悉的他的另外一句名言等量齊觀,即:“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兩句話脈象相連,相得益彰。把自己視為人民的“兒子”,所以對祖國和人民有大愛,為之奮斗付出一切都是應該的,能夠成為富裕國家的公民,其願足矣。這種胸懷,和毛澤東的一句詩詞屬同一境界:“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陳晉)

(據《黨的文獻》)

(責編:樂意、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