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敢說“不行”愛說“不行”

2016年05月19日08:01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敢說“不行”,愛說“不行”,是鄧小平工作中的一大特點。翻開他的著作,“不行”一詞用得非常多。如《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共有60篇文稿,其中36篇文稿100多處用了“不行”。該卷中最短的文稿《民主和法制兩手都不能削弱》,全篇隻有370多字,用了4個“不行”。“不行”二字看似簡單,卻不是輕易能說出口的。它體現的不僅是一種語言風格,更是一種做人做事的態度,一種實事求是、敢於創新的思維方式。仔細閱讀、分析、品味鄧小平說的“不行”,從中是可以得到很多啟示的。

一、說“不行”,體現了鄧小平是非分明的原則立場和干脆利索的處事作風。

鄧小平做人向來立場堅定,是非分明﹔做事干脆利索,從不拖泥帶水。他曾經說過:“含糊其詞不行,解決不了問題。辦事要快,不要拖。”鄧小平的許多談話都能體現出他的這種態度和作風。比如,1980年6月27日,他同胡耀邦、胡喬木、姚依林、鄧力群等談對《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草稿的意見,開門見山:“決議草稿看了一遍。不行,要重新來。”上來就說“不行”,似乎讓人難以接受,但也給人印象深刻。如果先肯定一番,再雲裡霧裡說一些不著邊際的意見,下邊的工作如何進行?單刀直入、直接否定,讓人們明確知道為什麼不行,為什麼要另找思路,后面的工作反而好做了。

鄧小平不僅對下面不對的東西敢於說“不行”,對上面不對的東西也敢於說“不行”。1977年5月,鄧小平尚未復出,就針對當時中央領導同志的一些說法,明確表示:“兩個凡是”不行。按照“兩個凡是”,就說不通為我平反的問題,也說不通肯定1976年廣大群眾在天安門廣場的活動“合乎情理”的問題。把毛澤東同志在這個問題上講的移到另外的問題上,在這個地點講的移到另外的地點,在這個時間講的移到另外的時間,在這個條件下講的移到另外的條件下,這樣做,不行嘛!他復出后不久,1977年8月3日,在同胡喬木、於光遠、鄧力群談話時再次表示:“兩個凡是”不行。形而上學多了,害死人。有一種風氣,不採取老實態度,就是吹,這不行。

在外交場合,對外國人,鄧小平也毫不隱瞞自己的觀點,經常用“不行”表達自己堅定的原則立場。1977年8月,美國國務卿萬斯訪華,他帶來的所謂處理台灣問題的方案實際上比福特、基辛格時代后退了。鄧小平明確表示不能同意。后來,萬斯卻向日本政府和台灣方面通報,說中國人在台灣問題上有所“鬆動”“表現了靈活性”。9月10日,鄧小平會見濱野清吾為團長的日中友好議員聯盟訪華團時,毫不客氣地說:美國人想用這樣的手法來騙人,怎麼行?不行!這是政治問題。1978年11月28日,在會見美國友好人士斯蒂爾時,鄧小平再次明確指出:“美國方面要中國承擔不使用武力解放台灣的義務,這不行。”這一年,鄧小平訪問日本,在同福田赳夫舉行第二次會談時,針對國際上有人企圖阻撓中國人民完成統一大業,更是連續用了三個“不行”表明自己的堅定立場:搞“兩個中國”不行,“一個半中國”不行,“一個中國”和“四分之一的中國”也不行。

對於一些友好國家提出的善意的要求,我們做不到的,鄧小平也直截了當用“不行”來答復。1975年2月2日,鄧小平會見岡比亞共和國外交部長阿利烏·巴達拉·恩吉。當時兩極對抗,美蘇爭霸,第三世界國家希望中國當頭。鄧小平明確說:超級大國不能當。就是人們說的中國是第三世界的頭頭,這也不行,不能當頭頭。想當頭頭,本身就居心不良。

在許多人的外交辭令中,常常講究模糊、圓通,鄧小平反其道而行之,直來直去,反而在世界上贏得了坦誠、直率、好打交道的贊譽。

二、說“不行”,體現了鄧小平直面現實、永不滿足的進取精神和風格與勇氣。

鄧小平曾說過:“知道自己不行,就有希望。”這句話有著很深刻的道理。如果現實一切都好,又何必改進呢?滿足於現狀,人們就會失去前進的動力和方向。隻有看到不足,才能激發人們奮進。最可怕的不是不行,而是看不到不行,沒有自知之明,以為自己一切都行。

1977年鄧小平剛復出,就自告奮勇要求抓科技教育。他首先看到的是我國在科技領域的不足,因此提出要承認我們在很多方面不行。他多次說:“從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世界科學發展一日千裡,我們的差距越來越大。”“我們的科學技術很落后,不承認落后不行。”“我們的廠礦、企業,包括大工廠沒有多少研究機構,這不行。”“要承認自己落后,特別在科學技術領域裡。承認落后就有希望。閉著眼睛連自己的面貌都看不清楚,不照照鏡子不行。”“科學本身就是老老實實的,一點弄虛作假也不行。不行就是不行,再吹也不行。”

對其他領域以及我國經濟發展的整體落后情況,鄧小平也直面現實,從不掩飾。1978年6月,他在會見即將離任的羅馬尼亞駐華大使格夫裡列斯庫時說:“解決任何問題都要從實際出發,採取科學的、老老實實的態度,一點弄虛作假也不行,事物的本來面目用語言是改變不了的。比如,我們的發展停滯了十一二年,這個事實否認不了,落后的面貌也否認不了。認清這個落后是好事。”當年他訪問日本時又說:一個人本來長得不漂亮,要打扮成一個美人,那是不行的。老實的態度,倒是可以改善我們的工作,發展我們的國家。不認識自己,沒有希望。他認為,把我們的底公布出來,讓人民知道,也讓世界知道,這沒有什麼見不得人的。人民知道情況,就有明確的前進方向。

三、說“不行”,體現了鄧小平勇於否定錯誤、開拓創新的思維方式。

看到“不行”,勇於否定過去的錯誤,方能開啟新的探索。知道什麼不行,勇於排除不行,才會接近真理。排除法、棄錯法是認識事物的重要手段,符合認識規律。看到不行,承認和修正錯誤,就會有動力有勇氣去進行新的嘗試,嘗試的過程中就有可能走出一條新路。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的許多新思想、提出的許多新政策都是從看到不行、否定錯誤的東西開始的。

“不解放思想不行。”於是努力恢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展不起來。”於是有了經濟特區的創辦和對外開放的實行。

“隻抓糧食不行。”於是有了農村的多種經營的開展。

“吃大鍋飯不行”“搞平均主義不行”。於是有了要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先富促共富這個大政策的實施。

“沒有人才不行,沒有知識不行”﹔“中國要發展,離開科學不行”。於是提出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

“我們搞的現代化不是西方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於是反復強調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

“要實現我們的雄心壯志,不改革不行,不開放不行。”於是改革開放成為新時期最鮮明的特色。

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正是從看到過去和現在存在的“不行”的東西、錯誤的東西開始,經過新的艱辛探索,我們才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程,探索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路。

四、說“不行”,也體現了鄧小平對凡屬正確的東西的堅持和倡導。

正話反說,加重語氣和分量,有時會起到更好的效果。鄧小平對凡屬正確又特別重要的認識、原則、方法、導向等等,常常會用這種方式提醒大家。比如,他常說:

“中國要堅持社會主義制度,要發展社會主義經濟,要實現四個現代化,沒有理想是不行的,沒有紀律也是不行的。”

“一定不能讓我們的青少年作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的俘虜,那絕對不行。”

“中國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農村,中國穩定不穩定首先要看這百分之八十穩定不穩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沒有農村這一穩定的基礎是不行的。”

“特別像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靠進口糧食解決吃飯問題不行。”

“像中國這樣大的國家搞建設,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這叫做自力更生。”

“解決台灣問題要花時間,太急了不行。”

“中國要搞四個現代化建設,沒有一個穩定的政治形勢不行。”

“要爭取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沒有人民民主專政不行,不能讓那些顛倒是非、混淆黑白、造謠誣蔑的人暢行無阻,煽動群眾。”

“中國不搞社會主義不行,不堅持社會主義不行。”

“我們是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但匆匆忙忙地搞不行,搞西方那一套更不行。”

“‘四個堅持’不搞不行,‘四個堅持’的核心是黨的領導。”

“現代化沒有年輕人不行。”

“年輕人首先得讀點書,不讀書不行。”“這個黨該抓了,不抓不行了。”

鄧小平說“不行”的警句還有很多,都是建立在他對中國國情的正確認識,和對中國過去幾十年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總結基礎上得出的深刻認識,是他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

鄧小平這種敢說“不行”、善說“不行”的原則態度和勇氣、作風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希望在各級領導干部中能夠這樣說“不行”的人越來越多就好了。(李也鬆)

(摘自《黨的文獻》)

(責編:樂意、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