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開據的鄧小平捐款收據

2016年05月06日09:00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開據的鄧小平捐款收據。

  

  在四川廣安鄧小平故居陳列館中,珍藏著一張寶貴的收據,那就是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開據的鄧小平捐款收據,上面寫著的捐款日期為“1997年8月23日”。這張普通的收據體現出來的是鄧小平同志對國家教育的重視、對青少年的關心。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鄧小平深知教育對一個國家、民族發展的重大意義。早在1961年他就主持起草了《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在起草報告的過程中,小平同志指出,提高教育水平是促進科技進步的條件,而科技進步是經濟迅速發展的條件。文革結束后,他恢復工作時主動要求負責科技和教育工作,他提出為了教育事業願當“后勤部長”。在他的直接推動下,高考制度在1977年恢復,一批批青年才俊通過高考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國家也因此選拔了一大批各行各業的人才。

  小平同志知道在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發展教育,不得不面對資金短缺的問題。為解決這個問題,小平同志以身作責、厲行節約,為辦教育節省資金。1985年5月,中央召開全國教育工作會議,討論部署教育體制改革的措施,會議閉幕那天,鄧小平前來出席並發表講話,按照慣例會議結束后,中央領導要與會議代表合影。而鄧小平提出這次不合影了,把錢省下來辦教育,因此大會隻進行了短短18分鐘。

  鄧小平還積極支持社會各方面為教育募集資金。在1987年,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王震到各部委為中國小學幼兒教師獎勵募集資金,當他找小平同志表態時,鄧小平爽快地答道:“王胡子要錢,應給,他是為人民辦好事。”為了讓失學的孩子都能重返校園,1989年10月30日,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做出決定:設立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基金,長期資助我國貧困地區品學兼優而又家庭困難的失學孩子,以讓他們重新獲得受教育的機會。這項救助活動被命名為“希望工程”,它得到了黨和國家很多領導人特別是老一輩革命家的贊許和支持。當活動發起人找到小平同志希望他為活動題詞時,小平同志欣然同意,揮毫寫下了“希望工程”四個大字。小平同志對希望工程的支持不僅表現在這次題詞上,更表現在他退休后兩次以“一個老共產黨員”的名義為希望工程捐款。

  第一次捐款是在1992年6月10日,據當時的工作人員張培明回憶,當時兩位身穿白襯衣的年輕人來到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接待室,拿出2000元錢給張培明。張培明說:“感謝您們為希望工程捐款,按照規定,每個捐款者都要留下自己的姓名。”說著便將一張收據拿給他們簽名。他們兩個互相看了看,卻遲遲不肯簽名,在張培明的一再堅持下,他們才留下了“一位老共產黨員”的名字。這兩個年輕人離開時,堅決拒絕張培明跟到門外。張培明認為其中有些蹊蹺,於是請他同事甘東宇悄悄跟蹤,記下了兩個人的車牌號。之后,這兩位年輕人又一次來到這裡,捐了2000元,留下的依然是“一位老共產黨員”的名字。而這些錢后來救助了廣西百色地區的十幾個失學孩子。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宣傳干事王汝鵬后來回憶說,如果當時沒有多個心眼兒,可能這件事就永遠都不會被公眾知道了。他們通過多方求証,最后才知道那輛車是鄧小平的生活用車。王汝鵬說,鄧小平捐款的事公開后,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接受捐款的數額和筆數急劇增加。當時黨和國家領導人幾乎都派人送來了捐款,而民間的捐款數額和筆數也顯著增加。他們曾專門組織了15位同志,從早到晚負責錄入捐款人的信息,甚至向附近大部隊求助才保証了工作的順利進行。而在此之前的1992年4月鄧小平為希望工程的題詞在《人民日報》發表后,也曾引起國人對希望工程的極大關注。對此,王汝鵬感慨地說,那段時間是希望工程接受捐款最多的時候。

  小平同志逝世后,1997年8月23日,卓琳代鄧小平再次以“一個老共產黨員”的名字向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捐款7600元,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於當日出據了這份電腦打印捐款憑証。小平同志曾講過:“孩子是未來,是希望”,而這張珍貴的收據就飽含著小平同志對孩子們的殷切關懷,對國家的一片深情,對人民的無限赤誠!(周文 見習記者 李友勝)

(責編:樂意、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