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06日07: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4.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我們黨不懈追求的社會理想。社會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沒有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一切改革發展都無從談起,再好的規劃和方案都難以實現,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去。必須保持清醒頭腦,始終牢記和諧穩定是根本大局的道理,著力提升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能力和水平,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必須創新維穩理念。要正確理解和處理好維穩和維權的關系。維權是維穩的基礎,維穩的實質是維權。對涉及維權的維穩問題,首先要把群眾合理合法的利益訴求解決好。單純維穩,不解決利益問題,那是本末倒置,最后也難以穩定下來。要完善對維護群眾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使群眾由衷感到權益受到了公平對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維護。要正確理解和處理好活力和秩序的關系,既不能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也不能管得太鬆、波濤洶涌。要重視疏導化解、柔性維穩,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使社會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
維護社會和諧穩定,重在妥善處理社會矛盾。要增強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積極推動解決人民群眾的基本民生問題,不斷打牢和鞏固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的產生。要准確認識和對待改革發展過程中利益關系和利益格局的調整,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自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要科學區分和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對人民內部矛盾,要善於運用法治、民主、協商的辦法進行處理。對敵我矛盾,既要旗幟鮮明、敢於斗爭,又要講究謀略、巧於斗爭。
維護社會和諧穩定,要著力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平安是老百姓解決溫飽后的第一需求,是極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發展環境。”建設平安中國,要緊緊抓住人民群眾反映強烈、影響社會和諧穩定、制約平安建設深入開展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把專項打擊與整體防控更好地結合起來,始終保持對嚴重犯罪活動的嚴打高壓態勢,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確保人民群眾安全感穩步提升。要把人民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從人民群眾不滿意的問題改起,做到對群眾深惡痛絕的事零容忍、對群眾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決不允許對群眾的報警求助置之不理,決不允許讓普通群眾打不起官司,決不允許濫用權力侵犯群眾合法權益,決不允許執法犯法造成冤假錯案。要主動適應新形勢,堅持多方參與、合作共享、風險共擔,實現維護治安人人有責、人人盡責,努力建設領域更廣、人民群眾更滿意、實效性更強的平安中國。
5.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社會治理是社會建設的重大任務,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社會管理,取得了重大成績,積累了寶貴經驗。同時也要看到,當前改革處於攻堅期深水區,社會管理面臨新情況新問題,迫切需要通過深化改革,實現從傳統社會管理向現代社會治理轉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體現的是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要以最廣大人民利益為根本坐標,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要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堅持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體制機制,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在發揮好政府治理作用的基礎上,健全利益表達、利益協調、利益保護機制,引導群眾依法行使權利、表達訴求、解決糾紛,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公共服務,激發社會活力。深化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依法治理,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加強社會治理基礎制度建設,建立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和相關實名登記制度,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疏導機制、危機干預機制。
不斷改進社會治理方式。要堅持系統治理,加強黨委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堅持依法治理,加強法治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堅持綜合治理,強化道德約束,規范社會行為,調節利益關系,協調社會關系,解決社會問題。堅持源頭治理,標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網格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為方向,健全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台,及時反映和協調人民群眾各方面各層次利益訴求。
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區。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強,社會治理的基礎就實。要盡可能把資源、服務、管理放到基層,使基層有職有權有物,更好地為群眾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務和管理。加強城市常態化管理,聚焦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狠抓城市管理頑症治理。加強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促進人口有序流動。加強創新農村社會治理,重視化解農村社會矛盾,學習推廣“楓橋經驗”,爭取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6.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
國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安邦定國的重要基石。增強憂患意識、風險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有備無患,是治黨治國必須始終堅持的一個重大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要鞏固執政地位,要團結帶領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保証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
當前,我國面臨復雜多變的安全和發展環境,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多,各方面風險可能不斷積累甚至集中顯露,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復雜,維護國家安全的任務更加繁重艱巨。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審時度勢、與時俱進,創新國家安全理念,統攬國家安全全局,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
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維護各領域國家安全,構建國家安全體系,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
全面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要求既重視外部安全,又重視內部安全,對內求發展、求變革、求穩定、建設平安中國,對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贏、建設和諧世界﹔既重視國土安全,又重視國民安全,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堅持國家安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實國家安全的群眾基礎﹔既重視傳統安全,又重視非傳統安全,構建集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等於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既重視發展問題,又重視安全問題,發展是安全的基礎,安全是發展的條件,富國才能強兵,強兵才能衛國﹔既重視自身安全,又重視共同安全,打造命運共同體,推動各方朝著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標相向而行。
持之以恆抓緊抓好公共安全。公共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體現,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一頭連著千家萬戶,是最基本的民生。要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自覺把維護公共安全放在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中來認識,放在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中來思考,放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來把握。堅持問題導向,高度重視並切實解決公共安全面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織密織好全方位、立體化的公共安全網。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治理“餐桌污染”,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切實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用最嚴謹的標准、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加快建立科學完善的食品藥品安全治理體系,堅持產管並重,嚴把從農田到餐桌、從實驗室到醫院的每一道防線。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方針,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全面提高全社會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堅持以人為本、生命至上,全面抓好安全生產責任制和管理、防范、監督、檢查、獎懲措施的落實,努力推動安全生產形勢實現根本好轉。堅持一手抓專項打擊整治,一手抓源頭性、基礎性工作,創新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優化公共安全治理社會環境。拓展人民群眾參與公共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徑,積極引導社會輿論和公眾情緒,動員全社會力量來維護公共安全。
堅決打擊恐怖主義。反恐怖斗爭事關國家安全,要堅持凡“恐”必打、露頭就打,出重手、下重拳,給暴力恐怖勢力以毀滅性打擊,堅決把暴力恐怖分子的囂張氣焰打下去,堅決擠壓暴力恐怖活動空間,以震懾敵人、鼓舞人民。建立健全反恐工作格局,完善反恐工作體系,加強反恐力量建設,加強反恐國際合作,筑起銅牆鐵壁,使暴力恐怖分子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堅決遏制和打擊境內外敵對勢力利用民族問題、宗教問題進行的分裂、滲透、破壞活動。
《 人民日報 》( 2016年05月06日 09 版)
上一頁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