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在卓琳同志誕辰100周年之際,廣安人民以不同形式紀念這位平凡而偉大的女性,對卓琳同志寄予無限懷念。
卓琳(1916.4.6-2009.7.29),原名浦瓊英,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共產主義戰士,第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鄧小平同志夫人。她1937年參加革命,193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秘書處新聞材料室組長、中共中央西南局人民小學校長、中共中央秘書處機要秘書、國務院辦公廳機要秘書、中央軍委辦公廳顧問等職。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勛榮譽章。2010年2月,被評為“2009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1937年,卓琳來到延安,在這裡結識了鄧小平。1939年9月,鄧小平和卓琳在延安結婚。在相伴走過的58個風雲多變的春秋中,卓琳始終和鄧小平相濡以沫、患難與共。從太行山到大別山,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伴隨鄧小平“兩起兩落”的考驗,卓琳抱著“砍頭也要跟你走”的決心,陪伴鄧小平一路走過。在看似平凡卻又充滿激越的一生中,她把一切毫無保留地獻給了鄧小平和她與鄧小平為之奮斗的事業,她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國的誕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奉獻了畢生精力。
堅守信仰的共產黨人
1916年4月6日,卓琳出生在一個富甲鄉裡的工商名紳家庭裡,是家中第七個孩子,也是最小的一個。她的父親浦鐘杰(1871-1950),字在廷,是著名實業家,支持過蔡鍔的護國運動和孫中山的北伐戰爭,被孫中山授予少將軍銜。
1926年,卓琳跟隨父母定居昆明,在這裡她開始接受新式教育,接觸新思想。卓琳的四哥浦承緒早年留學日本,在那裡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7年回國后帶回了大量革命書籍,卓琳被書籍中的進步思想深深吸引。但對她影響最大的是她的音樂教師趙琴仙。昆華女中的老師趙琴仙常常在課堂上向學生們宣講革命、宣講共產主義,卓琳深受感染。有一天,趙琴仙突然被捕了,在被押赴刑場時,這位戴著手銬腳鐐的女教員慷慨悲歌,高喊革命口號。那英勇就義的場面與大義凜然的共產黨人形象,深深銘刻在卓琳心底。
1936年,卓琳懷抱實業報國、科學報國的理想,以優異成績考上北京大學物理系,成為雲南省第一個考上北大的學生。在北大,她積極參加了學校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隊。不久,“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喬裝成百姓模樣的卓琳,躲過日本軍隊的搜查逃出北平。轉船倒車,到達革命聖地延安,並考上了延安陝北公學。次年年初,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矢志不渝的革命者,並因工作需要而改現名。
相夫教子的賢內助
在鄧家,卓琳是“中心”,鄧小平是“核心”。卓琳認為自己的主要任務是把家管好,把孩子看好,不讓小平操心,讓他專心致志地干好工作。
1969年10月,鄧小平以“全國第二號走資派”的身份被下放到江西監管勞動。經過戰爭磨煉的卓琳頂著巨大的精神壓力,毫不猶豫地陪伴鄧小平到了江西。那時,鄧小平被分配到新建縣拖拉機修造廠干鉗工活兒,卓琳在廠裡纏線圈。“發配”江西的3年零4個月,他們一起挖地、拔草、種菜、施肥,雖然空間有限、空氣壓抑,卻甘之如飴,夫唱婦隨。1976年,“天安門事件”后,鄧小平和卓琳被秘密禁錮。在與家人子女音訊隔絕的狀態下,兩位老人相依為命,相濡以沫。
十年磨難,兩度沉浮,世態炎涼,風雲多變。卓琳一直沒有放棄對黨、對國家、對愛人深沉的愛,一直追隨鄧小平左右,在批斗和折磨中與愛人相互依靠,共同堅守著一種對黨和人民的大愛和彼此之間的深愛。
在生活上,卓琳給予鄧小平無微不至的照顧。鄧小平需要安靜,卓琳就規定,家裡誰也不准吵。鄧小平工作累了,需要休息時,卓琳就把小孩子拉到他跟前,陪他散心。鄧小平晚年戒煙了,卓琳就規定,在家裡,誰也不准抽煙,不能當著鄧小平的面抽煙。鄧小平一年四季穿什麼衣服,蓋什麼被子,每天晚上吃幾粒安眠藥,都是由卓琳來安排。在三年困難時期,鄧小平愛喝龍井茶,比較貴,也愛抽點煙。一向精打細算、省吃儉用的卓琳對丈夫舍得開支。每天上午下午,她都給丈夫泡上一杯濃濃的龍井。鄧小平喝完后,她自己則接著喝剩下的茶根。
鄧小平與卓琳育有5個孩子,鄧朴方、鄧質方是男孩,鄧林、鄧楠、鄧榕是女孩,這些孩子成年之后職業各異,走上了各自不同的道路,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才。
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鄧小平和卓琳配合得非常和諧、默契。教育孩子的具體事情,鄧小平從來不管,全權放手,交給卓琳。他相信,妻子有能力教育好每一個孩子。長女鄧林曾經說:“我爸爸認為我媽媽做什麼事情都很合適,不合適的地方,我爸爸會用一句話、半句話去點撥一下,我媽媽立刻心領神會。”
卓琳曾是北京大學物理系的學生,日本入侵中國,打斷了她的學業,毀滅了她所追求的科學救國的理想。和平年代,卓琳把對科學的追求融入對孩子的教育。后來,鄧小平和卓琳的5個孩子中,鄧朴方、鄧楠和鄧質方3人,都考取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從這一點,足見母親對子女的影響力之大。
勤勤懇懇的卓秘書
卓琳是一位知識女性,工作中有很強的能力,在許多崗位上都受到大家的尊敬和愛戴。她本可以有自己的工作和崗位,也可能得到更大的發展和重用,但她沒有去追求。1952年,鄧小平從西南局調到中央工作,隨全家一同來到了北京,住進中南海。擔任黨和國家領導職務的鄧小平對自己的妻子卓琳提出了這樣的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言行要謹慎。”這一要求也非常符合卓琳的性格,她本來就是一個不愛出風頭的人。進北京后,卓琳多次謝絕了一些單位、團體請她參與工作的邀請,一門心思給丈夫當秘書,主要負責整理鄧小平批閱過的各種文件。
卓琳說:“這項工作實際上挺復雜的。當時中央領導人當中,數他要看的文件最多,所以他看過的文件要有專人負責整理。我在家裡專門找了一間屋子,把所有他看過的文件都擺開,一件件地登記,然后整理成冊。每半個月或一個月,用三輪車送到中央辦公廳機要辦公室……那時候,我上交的文件最全。所以當時中央存檔的文件,用的就是這一套。”如今,卓琳上交的鄧小平批閱過的文件大多還保留在有關的檔案部門。
鄧小平常常回憶說,他最忙的時候,是擔任總書記的10年。而這10年,鄧小平隻有兩個秘書——王瑞林和卓琳。
熱心助人的“大姐”
對各自的弟弟妹妹及家人,鄧小平和卓琳也是盡力幫助和照顧。從1952年鄧小平到北京工作起,鄧家就是一個大家庭。除了自己家的5個孩子外,鄧小平和卓琳還把鄧小平兩個妹妹的孩子、卓琳姐姐的孩子、老戰友的孩子接到家中撫養,身邊的工作人員也是這個大家庭的成員。
鄧小平身邊的幾位護士,從護校一畢業就到了鄧家,有的還是十幾歲的小姑娘。漸漸的,她們長大了,談戀愛,結婚,生孩子了。生完小孩,她們都會把孩子抱到鄧家,讓鄧小平和卓琳看看。護士王海珍說:“我生孩子的時候,卓秘書(鄧辦工作人員對卓琳同志的習慣稱呼)還去了我們家,我根本沒想到。因為當時是夏天,天氣特別熱,我愛人連上衣都沒有穿,一開門看是卓秘書,趕緊往屋裡跑去穿衣服。讓我特別感動,因為那次是剛生完孩子3天左右。卓秘書是雲南人,雲南人都講究由娘家人來給姑娘送醪糟下奶,所以她給我帶了1桶醪糟,還有10斤雞蛋,代表首長來看我,還給我孩子送來一身衣服,現在我還留著。”
情系家鄉的媳婦
作為鄧小平的夫人,卓琳雖然沒有到過廣安,但她同丈夫一樣,時時牽挂著廣安的人民和廣安的發展。1978年2月,鄧小平在闊別故鄉58年后,和卓琳一起在成都第一次接見了來自廣安的故鄉人。1986年2月,鄧小平一家回成都過年,第二次接見了家鄉代表。鄧小平親切地、語重心長地囑咐他們“一定要把廣安建設好”,並專門安排卓琳與他們開家鄉座談會。鄧小平逝世后,卓琳在北京多次接見來自廣安的家鄉人,了解廣安經濟社會的發展情況,叮囑廣安的領導要搞好家鄉的綠化,多植樹造林,同時還要搞好家鄉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2008年5月12日,四川發生特大地震,卓琳寢食不安。5月15日,92歲高齡的卓琳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並向家人籌措了部分資金,湊足10萬元捐給中國紅十字會。2009年2月,當卓琳得知廣安遭受了50年未遇的冰雪災害時,當即率全家向廣安災區人民捐款2000元,並向災區人民致以深切慰問。鄧家子女還捐資5萬元,幫助廣安籍現役軍人解決特殊困難。
鄧小平故居陳列館的建設也得到了卓琳的大力支持。作為目前國內唯一一家以紀念鄧小平為專題的博物館,鄧小平故居陳列館共收集了有關鄧小平的408幅圖片、170件文物、200多件檔案文獻資料,其中許多見証重要歷史時刻的文物都是由鄧小平家人捐贈的。2003年8月13日,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之際,鄧小平故居陳列館正式開館,為將鄧小平故裡定位為廣安的“立市之魂”,彰顯廣安城市的政治優勢和精神魅力,發展廣安紅色旅游提供了重要載體。
2009年7月29日,卓琳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消息傳來,各界群眾用不同的方式沉痛悼念,緬懷這位偉人身后的“紅色大姐”。和鄧小平一樣,卓琳也留下了這樣的遺願:遺體和角膜捐獻出來,骨灰撒入大海。不要給國家添什麼麻煩。她要在大海深處,與自己摯愛的丈夫重逢……
平凡而偉大,是卓琳一生的最好寫照。鄧小平波瀾壯闊的一生,離不開她的執手相隨。她默默地站在一位時代偉人背后,用堅定的信仰和深深的愛,支撐著偉人度過劫波,支持著偉人創造新時代。從她身上,我們看到了中國女性相夫教子、夫唱婦隨、甘於奉獻的傳統美德,也看到了新時代知識分子追求進步、堅守信仰、心懷大愛的高尚情操。
斯人已逝,風范長存。卓琳離開我們已6年多了,今天我們懷著深切的思念之情追憶卓琳充滿傳奇的一生,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她對於信仰的堅守、對於愛情的忠貞、對於家庭的奉獻、對於親友的真誠。她以赤誠之心始終不渝地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把她的一切都獻給了黨和國家的事業,她的崇高風范和優秀品德將永遠銘記在我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