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文革”歲月裡的那件工裝

2016年03月16日08:46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鄧小平在江西新建縣拖拉機修配廠勞動時所穿的藍布襯衣。

小平故居管理局如今珍藏的這件被穿洗得泛白的藍布襯衣,還能看到些許無法洗淨的油漬印跡,它是鄧小平在江西省新建縣拖拉機修配廠勞動時的工作服——當年,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在這裡一干就是3年零4個月,這期間,他深入思考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思索著“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問題,最終在第三次復出后引領中國人民走出了一條改革開放的新路。

拖拉機修配廠來了兩位特殊工人

1969年10月29日,江西省新建縣望城鄉拖拉機修配廠新來了二位特殊的工人。他們就是被林彪簽署下達的所謂“一號命令”,“戰遣疏散”來江西的鄧小平、卓琳夫婦。

生活安頓好之后,鄧小平、卓琳夫婦開始到新建縣拖拉機修造廠參加勞動。

新建縣拖拉機修造廠,離他們居住的步校隻約一公裡,是一個修理農機配件的小廠,全廠有八十來人。北京的人和省裡的人來到廠裡勘察后,省裡通知廠革委會主任兼黨支部書記羅朋:鄧小平夫婦要來這個廠監督勞動。省裡交代,要絕對保証鄧小平夫婦的人身安全,不許發生圍觀揪斗,有事直接向省革委會保衛組報告。至於稱呼,既不能叫同志,也不要直呼其名,就叫老鄧。鄧年紀大了,活兒也不要太重,派些力所能及的活兒即可。

羅朋,抗日戰爭時期曾是鄧領導下的冀魯豫軍區的一名干部,在太行山曾多次聽當時的政委鄧小平作報告,所以,說起鄧小平,他一點兒也不陌生。解放后,羅朋曾在北京公安部任副局級干部,1959年反右傾時因“犯錯誤”被下放到江西,“文革”后輾轉到了這個小小的縣級廠子。鄧小平要到他的這個廠裡監督勞動,對於他來說,不只是沒想到,簡直是驚愕不已。雖然此時的鄧小平是“全國第二號最大的走資派”,但作為老部下,羅朋對鄧還是有感情的。接到指示后,羅朋在廠裡迅速召開支部會,在全廠做了布置,並專門安排了一間小屋,准備給鄧小平夫婦休息。

在法國勤工儉學的手藝再次派上用場

到工廠上班的那天,鄧小平和卓琳身著工廠統一的工裝,從大灰木門上的一扇小門中跨出小院,走上了步兵學校紅色的沙石路。聽著沙石踩在腳下咯吱咯吱作響,看著周圍滿眼的蒼翠碧綠,周圍的景物,每一樣都是那樣的新鮮。自“文革”爆發以來,這是他們第一次出來,第一次“自由自在”地走出來,去“上班”,去和世人接觸。在禁錮了三年之后,這種感覺,無異於解放,無異於新生。

拖拉機修造廠同當時不少工廠一樣,是按部隊的連、排編制,一個車間就是一個排。車間負責人陶瑞縉是排長,他厚道直爽,人和氣,又心細。鄧小平在他的車間裡干活,他很歡迎,真心誠意的歡迎。他認為什麼“走資派”,來我這裡干活,就和我們一樣。廠裡的工人們想法也和陶排長一樣,老鄧年紀大了,放把椅子。他累了可以坐坐。老卓身體不好,能干多少就干多少吧。

安排老鄧干什麼活呢?這可是費了陶排長的一番心思。一開始,他想讓老鄧干點輕活,就分配他用汽油洗一些零件。但是老鄧年紀大了手抖,拿不住東西,而且彎腰也困難。洗東西不行,陶排長又想安排老鄧干點看圖紙的輕活兒。結果老鄧眼睛老花了,看不清楚。最后,還是鄧小平自己提出,想干一點出力氣的活。陶排長問老鄧,用銼刀銼點零件怎麼樣?鄧小平立刻表示同意。鉗工工作台在車間的一角,上面放著鉗工工具。鄧小平看見后很高興,拿起銼刀便開始干活。陶排長一看,鄧小平完全不像一個新手。他哪裡知道,早在四十年前,鄧小平在法國勤工儉學時,就在雷諾汽車廠裡干過鉗工,雖時隔已久,但對這門手藝並不陌生。當聽到陶排長意外的贊嘆時,鄧小平笑了笑。鄧小平自己也沒有想到,早年在法國一邊干革命、一邊學的這門手藝,幾十年后竟然在江西的這個小工廠中派上了用場,真可謂世事難料呀。

在鄧小平夫婦來廠之前,根據上面的交待,任何人不經許可,不許與他們接觸。初來之時,工人們隻能向鄧小平夫婦投以好奇的目光。要知道,這些大部分來自農村的老實巴交的工人,哪見過來頭這麼大的人物。什麼以前的領導人也好,什麼現在的大“走資派”大“黑幫”也好,他們都沒見過。幾天以后,工人們就習慣了。鄧小平和卓琳,同他們一樣,每天都來,每天都在一起,干著一樣的活兒。沒用多久,大家就都熟悉了。那些什麼規定,什麼好奇,也都跟著消失了。工廠很快就恢復了往日的平靜。而對於鄧小平夫婦來說,每日能和工人們在一起,遠離政治的漩渦,沒有標語,沒有批判,沒有口號,也不再孤寂。在“文革”普天之下皆混亂的情況下,在揭發批判滿天飛的險境中,人與人之間,能夠自然和諧地相處在一起,一起干活、一起說笑,實在是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生活享受。

從此以后,無論刮風下雨,無論天熱天寒,除生病有事外,鄧小平夫婦每天都會通過一條田間小道,到工廠上班。在江西的三年時間內,參與勞動、和工人的接觸,成了兩人不可缺少的、也可以說是極其重要的生活內容。

襯衣見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萌芽

南昌,是中國有名的大火爐,這裡的夏天真熱!在南方呆慣了的人可能好多了,但久居北方的人剛到此地,實在不太習慣。

鄧小平夫婦每天去工廠上班,早上8點走,半小時到拖拉機修造廠。卓琳拆線圈,鄧小平當鉗工,一干就是半天。

卓琳拆線圈還可以坐著,和師傅們聊聊天,鄧小平隻能站著。天氣本來就熱,一勞動一做工就更熱。鄧小平每銼一會就要出一身汗,幾次下來衣衫就為汗水浸透。卓琳看他大汗淋漓的樣子,勸他銼一會兒坐下來休息一下。年近七旬的鄧小平說:“不是不坐。一坐下來,我就站不起來了。”

在拖拉機廠三年零四個月的清貧生活,給鄧小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件藍布襯衣正是他在拖拉機廠勞動的最好見証,是鄧小平政治生涯“三落三起”中第二次被打倒和第二次復出的見証,更是鄧小平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長達三年思考的見証,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萌芽的見証。

據中新社2008年12月18日的一篇報道,當日,鄧小平“文革”期間被“下放”地——江西新建縣“小平小道”陳列館(注:“小平小道”指鄧小平當時駐地與工廠之間的小路)正式開館,鄧小平夫人卓琳特別發來賀信。卓琳在信中說,在新建縣的三年裡,鄧小平每天參加勞動,看書、看報、聽廣播,密切關注形勢。參加勞動,與工人師傅們的朝夕相處,以及在江西一些地方的參觀,使他了解了民眾生產生活情況和當時社會的基本情況。通過三年的觀察,鄧小平更加憂思國家的命運前途。通過三年的思考,他的思想更加明確、思路更加清晰、信念更加堅定。這些,對於他復出不久即領導進行全面整頓,以及在中共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制定新時期路線方針政策產生了直接影響。而從“小平小道”延伸出去的,則是一條通往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康庄大道。

知識鏈接:

“一號命令”:“一號命令”又稱“第一個號令”,內容是:1969年10月18日,為了防備蘇聯以談判為由,對中國發動突然襲擊,林彪命令全軍進入緊急戰備狀態。1986年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輯的《中共黨史大事年表》,在表述這個歷史事件時說:根據毛澤東關於國際形勢有可能突然惡化的估計,林彪在蘇州作出關於加強戰備,防止敵人突然襲擊的緊急指示,后經黃永勝等以“林副主席第一個號令”正式下達,引起各方面的極大震動。(劉慧 記者 胡佐斌 朱麗 文/圖)

(責編:樂意、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