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一代偉人成功背后的“巾幗英雄”們

2016年03月08日08:47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一個男人成功的背后,一定會有一個成功的女人﹔而一代偉人鄧小平成功的身后,卻有一群“巾幗英雄”為他付出了她們的摯愛和深情……

  “最漂亮的女兒”鄧榕

在鄧小平的女兒中,知名度最高的是鄧榕,筆名蕭榕。毛毛是她的小名。用四川話講,她是鄧小平的幺女兒!

毛毛生性快人快語,利利索索,感情豐富,待人真誠。許多人說她辦事像父親,筆者倒覺得她更像“川妹子”:漂亮、干脆、深情、善良。

鄧小平剛去世那年,她給筆者一位同仁打電話說要寫點東西。這位同仁不知她是鄧小平三個女兒中的哪一個,她在電話上很干脆地說:最漂亮的那一個。

她與兩個姐姐不一樣,她們出生在建國之前,而她則是建國之后第一年出生的。無拘無束,少年沒經過多少苦難,加上天性活潑,她的思想在家中總是顯得很前衛,心態比實際年齡要年輕。

據醫生講,毛毛到醫院看望鄧小平時,病房最不安靜。由此,醫生隔老遠就能作出判斷今天鄧家是誰值班:大女兒來了之后靜悄無聲,二女兒來了之后有動有靜,小女兒來了之后不大安靜﹔若三個女兒一齊來了,就難安靜。由此,可見鄧小平的確很幸福:三個女兒,給了他三個世界!

毛毛是父親是喜歡的一個女兒。鄧小平晚年外出,她總是身邊最近的一個。她會應酬、懂醫、能聽懂老爺子帶方言的普通話,更關鍵的是,她總是能讓老爺子高興!

毛毛始終對父親敬佩不已。於是,在進入不惑之年后,她決定寫書,寫關於父親的書,她用最深情的筆調寫下了幾個字:我的父親鄧小平!

寫作的過程是艱難的,縱使女兒的感情讓她不能自已,可是父親的思想過程、險象環生的戰爭經歷和重大事件的歷史背景,都需要她去採訪驗証、思考分析和賦予優美的文字。此時她是女兒,但還有更多的工作,以及作為妻子及母親的責任。但她如同把自己綁在戰車上一般,幾乎通宵達旦地工作,她為此感到快樂……

毛毛知名度高,不是因為官位高,也不是因她常陪老爺子在外面行走,主要因為她是父親的“史官”,寫出了《我的父親鄧小平:戰爭年代》和《我的父親鄧小平:“文革”歲月》兩部書。大家讀了她的書,被她深厚的感情和細膩的文筆所打動,所以知道鄧小平有這麼一個寶貝女兒。

  隻有姓氏沒有名字的生母

鄧小平很少提到自己的親人,包括他的母親。鄧小平對外似乎從沒談過母親的點滴。

據鄧家老人們回憶,鄧小平母親姓淡,但查找許多材料,仍然不知她的姓名。

鄧小平的父親鄧紹昌與淡氏早年成婚時,他才15歲。

淡氏年長鄧紹昌兩歲,十分能干,知情懂理﹔更為重要的是,她身體健康,這能給鄧家帶來繁榮。

鄧紹昌在娶淡氏之前,曾娶妻張氏。張氏嫁到鄧家時,鄧紹昌才13歲,但不到兩年,張氏去世,沒有兒女。淡氏婚后一年,就生了一個女兒。兩年后,為鄧家生得一子,就是鄧小平了。在鄧小平之后,母親又給他帶來弟弟鄧墾和鄧蜀平。

1904年8月22日,鄧小平就在鄧家的期盼中來到這個世界上。可以想象,作為鄧家單傳幾代后的第一個兒子,鄧小平是在百般呵護中度過他的幼年的。

在鄧家,鄧小平的母親的確是一個非常能干的人。特別是她為鄧家養育了幾個男孩,因而受到鄉人尊敬,在全村有很高的威望。

淡氏以賢妻良母的形象留在鄧小平的記憶中。淡氏品行很好,從不埋怨什麼人,也不打罵孩子,遇到什麼事總是講道理,街坊鄰居發生什麼糾紛,都請她斷家務。過去講“清官難斷家務事”,但這位淡氏斷定的家務事卻經常受到大家的稱道……

那些年,鄧小平的父親熱心社會活動,曾擔任過廣安縣警衛總辦,又稱團練局長,整天在外忙碌。所以,料理鄧小平生活、負責鄧小平教育的主要是母親。母親是他的第一個老師,他在母親身上學到了勤奮、正直和向上的生活態度。

據鄧家后代們講,淡氏最疼愛的是鄧小平。后來鄧小平到法國勤工儉學,一去不復返,有時音訊全無,使她十分挂念。每逢春節團圓,飯菜端上桌時,她已淚流滿面。

1926年,淡氏病故,終年42歲。有人說,她是想大兒子想死的。

  不是生母如同生母的夏伯根

在鄧家,有一位受人尊敬的奶奶名叫夏伯根。

夏氏是鄧紹昌的最后一位妻子。淡氏去世后,留下一堆兒女,鄧紹昌又娶了一位蕭氏,為鄧小平生了個弟弟鄧先清,可惜不久蕭氏也病逝了。鄧老爺無力照料這些孩子,就娶了第四位妻子夏氏。

夏氏到鄧家后,先后生了鄧先芙、鄧先群兩個女兒。在鄧先群不到8歲時,鄧紹昌去世,隻留下夏氏和一群孩子們,但她以勤勞朴實漸漸獲得了鄧家上下的尊敬……

建國之初,鄧小平日理萬機,卓琳也是夜以繼日地工作,所有家中事務全由夏氏料理。天不亮,就要做好家人的早飯﹔大人上班、孩子上學的時間到了,她幫助穿衣盛飯﹔待大家吃穿停當之后,再把一家人送出門﹔接下來,又忙著做中午飯和晚飯。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文革”中鄧小平第一次蒙難時,孩子們尚小,她就像一隻老鷹一樣,用翅膀呵護著這群受到歧視的小鳥。縫補漿洗,吃穿用學,她都得一一操心,保証了日子一天天過下去。

再后來,一道遣散的命令將鄧小平下放江西。行前,鄧小平提出要帶這位老人一同去。鄧小平的要求得到批准。夏氏到江西一住下,就鋤地種菜、淘米做飯。

鄧小平回京,家中又添了一代人。好在夏氏對這一套都熟悉,幾乎沒讓鄧小平夫婦操心和孫子輩費神,她又幫助一個一個地帶、一個一個地抱。當小孩子們一個個成人時,她的白發爬上眉梢,但勞作依然不減。她身體一直很好,隻要勞作,她就不會生病……

在鄧家,她既是奶奶,又是母親。她有三個親生女兒(夏伯根以前結過婚,她是帶著一個女兒嫁到鄧紹昌家來的),除了將鄧先群帶在身邊,其他孩子她都沒有顧及。她用朴素的情懷,保証了鄧小平的工作和生活。

她把一生獻給了鄧家,把母愛獻給了鄧小平的事業。當鄧小平晚年住院時,她因得不到病情而不斷問孩子們:“寶忠回來了嗎?”張寶忠是鄧小平的老警衛員。她知道,隻要張寶忠回來,鄧小平就沒什麼大事。有一天,張寶忠突然回來了,帶回的卻是鄧小平仙逝的消息。老人的頭發一下白到了發根,從此,她突然感到身體再無氣力……在鄧小平謝世后不幾年,她也走了,她以102歲的高齡謝世,隻留下一個名字叫夏伯根。

  不曾謀面但感受最多的岳母雷氏

在卓琳身上,有紅色信徒、革命戰士和新時代女性的特征,同樣也有中國婦女相夫教子、夫唱婦隨和甘於奉獻的傳統美德。這種品德,源於她的母親。這位母親,也就是鄧小平的岳母。

鄧小平岳母雷氏,雲南宣威人,嫁給了宣威火腿實業家浦在廷。后來,浦在廷成為孫中山北伐軍滇軍軍需總局的局長,她也成為少將府的女主人。

1925年,雷氏帶著女兒浦瓊英(也就是后來的卓琳)到革命大本營廣州后不久,正趕上浦公遭奸人暗算入獄,被抄家。也就是在浦公進入人生低谷之時,她帶著長子和幼兒東躲西藏,最后死裡逃生,並重回宣威幫助死裡逃生的丈夫重振家業。在浦家,浦公又遇到訟事,她變賣家產和私房為丈夫平息了又一場危機,終於使浦公東山再起……

透過雷氏的一生再看卓琳,便不難看出她的一生基本上是母親身影的翻版。毫無疑問,卓琳把一切毫無保留地獻給了鄧小平和她與鄧小平為之奮斗的事業。

延安時期,卓琳作為一個愛國青年、年輕的革命者和知識分子,懷著一腔熱血投奔心中的聖地,並且很快成為鄧小平的夫人。這其中有革命者的愛情,也有組織的工作,但她服從了組織,也服從了愛情。

戰爭年代,卓琳正值花樣年華,但作為妻子,她必須承擔人妻的責任﹔作為母親,她必須承擔養育孩子的責任。

卓琳是一位知識女性,工作中有很強的能力,在許多崗位上都受到大家的尊敬和愛戴。她本可以有自己的工作和崗位,也可能有更大的發展和重用,但她沒有那樣做,是母親的影子帶著她向前走去。

新中國成立后,許多革命女性包括不少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夫人,都走上了工作崗位,獨立於丈夫的影子之外,但卓琳一直信守丈夫的“兩不原則”,一門心思給丈夫當秘書。

有人和鄧小平開玩笑說,卓琳這個秘書可不是一個普通秘書,她在北大讀過,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夫人中真正的知識分子,是帥府千金,有名的體壇宿將。除此之外,她還精通古典文學,對京劇很有研究。人們稱贊鄧小平的秘書夫人是個“才華出眾的夫人”,鄧小平聽了笑而不語,而卓琳幾十年也甘於奉獻,勇於犧牲。

歷史選擇了歷經人生歷練的鄧小平,同時也選擇了卓琳。“文革”中,鄧小平被批判、被軟禁、被流放,直至再軟禁,她一直伴隨在鄧小平身邊,是革命者的意志、偉人的胸懷和愛情的力量,幫助鄧小平戰勝了困難,也是妻子的溫暖給了他生存的勇氣,並使他重新回到政治的舞台上……

母親當年為北伐將軍受苦,而女兒在“文革”中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蒙冤。雷氏無疑是把母愛通過自己的女兒獻給了這位為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作出了杰出貢獻的女婿。(摘自《解放軍生活報》)

(責編:樂意、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