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南解放后,鄧小平任中共中央西南局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西南軍區政治委員。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在中共中央西南局委員會會議上,鄧小平作出了修建成渝鐵路的重要決策,這一決策被普遍認為是西南軍政委員會作出的第一個重大決策。成渝鐵路西起成都,東抵重慶,全長505公裡,於1950年6月15日開工,1952年7月1日建成通車。這是我國西南地區第一條鐵路干線,也是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它的建成,實現了巴蜀人民近半個世紀的夙願,對於推動整個西南地區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
鐵路,是四川人民的夢想
成渝鐵路所在的四川地區地處中國西南內陸腹地,素有“天府之國”的美譽,但四周被高山和高原環繞,僅有長江水路和秦嶺巴山間的羊腸小道與外界溝通,山高水險,交通不便。路,既是四川人民的千年之痛,也是四川人民的千年夢想。
1904年出生的鄧小平從小就熟知保路運動和辛亥革命的歷史,熟知鐵路對四川人民的重要性。在肩負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經營西南”的歷史重任后,建設成渝鐵路的宏偉藍圖在他心中逐漸清晰起來。
早在進軍大西南之前,劉伯承、鄧小平就常說:“我們到了四川一定要把成渝鐵路修好。”1949年六七月間,鄧小平在率二野進軍四川之前,兩次專程到時任上海市市長陳毅家中拜訪他的堂兄、我國著名兵工專家陳修和,商談如何加快成渝鐵路的修筑問題。陳修和介紹說,抗戰期間,漢陽鋼鐵廠的許多設備和技術力量已遷到重慶鋼鐵廠。重慶解放后,若充分利用這些設備和技術力量,每年可產4萬多噸鐵路鋼軌,基本上可以解決成渝鐵路修建所需的鋼軌。現在成渝鐵路不少路基已筑成,部分橋墩、橋涵、隧道已聯通,充分利用這些條件,筑路工期是可以縮短的。對此,鄧小平十分贊同。
“以修建成渝鐵路為先行,帶動百業發展”
1949年7月16日,中央決定成立西南局。8月1日,中央決定由鄧小平、劉伯承、賀龍分別擔任西南局第一、第二、第三書記。隨后又決定成立西南軍政委員會和西南軍區,劉伯承任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賀龍任西南軍區司令員,鄧小平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西南軍區政治委員。
11月30日,重慶解放。12月初,中共中央西南局正式進駐重慶。鄧小平在西南局委員會會議上,正式作出了“興建成渝鐵路,造船修建碼頭”的重要決策。12月31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西南局常委辦公會議上說:“要以修建成渝鐵路為先行,帶動百業發展,不但可以恢復經濟,而且可以爭取人心、穩定人心。”
1950年1月2日,鄧小平在向中共中央報告重慶解放一個月后西南地區情況和建設新西南的工作計劃時,特別指出建設新西南的第一步是修建成渝鐵路,經濟要發展,鐵路應先行,要“著重於修建成渝鐵路”。
2月8日,西南軍政委員會在重慶正式成立。在鄧小平的提議之下,西南軍政委員會成立后作出的第一個重大決策,即是“以修建成渝鐵路為先行,帶動百業發展,幫助四川恢復經濟”。隨即,西南軍政委員會委派交通部部長趙健民赴北京向黨中央及鐵道部匯報有關成渝鐵路的修建計劃方案。
此前,在鄧小平的主持下,作過多次調查研究。考慮到修建成渝鐵路是四川人民的長期願望,如從成渝鐵路入手,既符合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又有助於經濟的恢復,帶動鋼鐵、機械、煤炭等行業的恢復和發展,還可以凝聚民心,有利於新政權建立后新秩序的確立。
接到西南軍政委員會的報告后,周恩來親自審定,然后直呈毛澤東。國家當時財政相當困難,黨中央和政務院為了西南人民,決定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立即興建成渝鐵路。
中共中央、政務院在批准修建成渝鐵路計劃方案時特別指示:“依靠地方,群策群力,就地取材,修好鐵路。”為了貫徹執行黨中央和政務院的指示,西南軍政委員會立即決定,以舊成渝鐵路工程局為基礎,組建重慶鐵路工程局。與此同時,鄧小平還特別指示迅速抽調一批軍隊干部充實成渝鐵路各級領導班子,加快成渝鐵路的各項准備工作。
“修建成渝鐵路,我們軍隊要打頭陣”
考慮到解放初期修建成渝鐵路是在國民經濟尚待恢復和缺乏必要施工設備的困難條件下進行的,西南軍政委員會決定,在地方動員組織工作尚待開展之前,先抽調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部隊組成軍工筑路隊開工鐵路建設。對西南軍政委員會關於在困難條件下先用軍隊來修筑成渝鐵路的建議和做法,毛澤東表示:“甚為必要,望即著手布置進行。”
1950年5月,鄧小平在討論成渝鐵路有關問題的會議上強調指出:“修成渝鐵路,我們軍隊要打頭陣。”在鄧小平“軍隊帶頭筑路”的指示下,西南軍區首批調集4000多名解放軍指戰員奔赴成渝鐵路沿線工地。
6月15日,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直屬部隊組成的軍工筑路第一總隊筑路大軍高舉“開路先鋒”的旗幟,開赴重慶九龍坡、油溪等工地,揭開了修筑成渝鐵路的序幕。后來,在鄧小平、劉伯承、賀龍安排下,西南軍區又從川東軍區、川南軍區、川北軍區、川西軍區和西康軍區各部隊總共抽調了數萬人,組成5個軍工筑路隊。他們一手拿鎬、一手拿槍,既是修筑成渝鐵路的主力軍,又是一支重要的護路武裝力量,在工地沿線有力地打擊了國民黨特務、土匪的騷擾破壞,保証了施工安全和施工進度。
為解決成渝鐵路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同時為解決西南地區失業人口的就業問題,西南軍政委員會決定吸收四川各地的失業工人參加筑路。最初實行計日工資,每一標准工每日工資為8市斤大米。在各級工會和勞動部門的具體組織下,包含重慶市有1.8萬余名失業工人從各地投入筑路行列。重慶市游民收容所1200名游民乞丐,經過學習培訓以后也參加了筑路工作。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各軍工筑路隊於1950年11月底相繼歸還建制,工地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更加突出。1950年11月,西南軍政委員會召集了成渝鐵路沿線行署、專署、縣人民政府負責人會議,決定由四川的4個行署負責動員、組織領導民工接替部隊,按計件工資的辦法繼續修建成渝鐵路,並抽調大量地方負責干部參與修筑成渝鐵路的組織領導工作。同月,人民解放軍西南工兵部隊約7000人繼續參加筑路,至1952年1月調回。1950年12月,經鄧小平簽署命令,西南鐵路工程委員會下屬民工筑路指揮部成立,下轄川東、川南、川西、川北4個區指揮部,直接領導和指揮全線民工的筑路工作。12月底,第一批民工到達工地。整個成渝鐵路修筑工程中,前后共計投入軍工約2.9萬人,失業工人約1.9萬人,民工約7萬人。
“花錢少,事情辦得好”
1950年6月15日,鄧小平在成渝鐵路開工典禮致詞中說:“我們今天建設成渝鐵路,是在經濟與設備困難的條件下開始的。因此,人民對建設的希望是花錢少,事情辦得好。我們調出一部分部隊參加建筑,也是為著替人民少花一些錢,把鐵路建設起來。”
按照中央確定的“就地取材”的原則,成渝鐵路在施工中多用價廉的石料而少用鋼筋混凝土,除大中型橋梁使用鋼梁外,其墩台、基礎以及中小型拱橋、涵洞都盡量利用沿線所產的石料,全線43座隧道中,1950年后新建的28座隧道的邊牆全為石砌,隧道拱圈有23座是石拱。新建橋涵圬工總量40.2萬立方米,其中各種料石、片石、卵石及碎石等石砌圬工佔90%以上,混凝土隻佔8.6%。全線共有石拱橋827座。這就大大節約了修路的材料費用。
同時,沿線還有很多翻身農民參與修路不計報酬,自帶干糧,自備工具,看到哪裡需要人手就在哪裡干活。不少人甚至將家藏的壽板、房料等無償捐獻出來作鐵路枕木,成渝鐵路所需的129萬根枕木,就是沿線群眾在極短的時間內備齊並送達工地的,成渝鐵路全線總造價為人民幣1.9億元(其中政府投資1.6億元),每公裡平均造價37.65萬元,是新中國成立后在丘陵地區建成的最省錢的鐵路。
在鄧小平、劉伯承、賀龍和西南軍政委員會的具體領導和指揮下,在廣大軍民的共同努力下,成渝鐵路工程進展順利,1950年8月1日開始從重慶向西鋪軌,1951年6月30日鋪至永川,12月6日到內江,1952年1月26日到資中,6月13日鋪軌到達終點站成都。至此,經過10萬多軍民的努力苦戰,全長505公裡的新中國第一條由自己設計、自己建造、材料零件全部為國產的成渝鐵路正式貫通。
1952年7月1日,成渝鐵路通車典禮在成都和重慶兩市同時舉行。賀龍和鐵道部部長滕代遠分別在成都和重慶主持盛大的通車剪彩儀式。鄧小平出席了在成都舉行的通車典禮,他還邀請了當時許多四川耆宿如熊克武、但懋辛、劉文輝等參加,請他們親眼目睹共產黨人的辦事效率。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紛紛題詞祝賀。鄧小平也為《新華日報》揮毫題詞:“慶祝成渝鐵路全線通車。”
(摘自《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