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山西陽泉郊區織密權力“圍欄”選好管嚴鄉村干部

人民眼·鄉村治理:這裡的“村官”撐起一片天

記者 劉亮明

2016年02月19日06:5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陽泉市郊區當選的村委會主任舉行集體履職承諾儀式。
  資料圖片

游客在陽泉市郊區西南舁鄉咀子上村採摘山楂。
  資料圖片

“俺村一會兒是郊區數一數二的紅旗村,一會兒是遠近有名的上訪村。為啥?根子還不都在鄉村干部身上。”在山西省陽泉市郊區義井鎮瀑裡村,一見面,“老上訪”王小同就來了個“竹筒倒豆子”。

前些年,瀑裡光村辦企業就有10個,曾被省市評為小康文明村,是郊區數一數二的紅旗村。“2012年,村兩委換屆,新當選的村委會主任想起一出是一出,政策、規矩在他腦子裡就是個零:有一年,他82天就花了4.7萬元汽油錢,整天給小轎車喝汽油能用那麼多嗎?還不是胡吃亂喝給汽車背了鬼。”王小同反問道,“你說村民該不該‘告狀’?我們上訪跑太原、北京,哪年不得十幾次,哪次不是十幾人、幾十人?”

“這會兒我還不是個我,為啥不再跑太原、北京了?因為新一茬村干部做事、花錢都和大伙商量商量。”王小同說,去年11月,村裡要引進陽泉市養老建設項目,村干部嚴格按規矩辦,挨門挨戶講補償政策、征求意見。結果前期掃障涉及的300多座墳墓的搬遷,這麼難的事兩個月就辦妥。“你說老百姓是不通情,還是不達理?關鍵是,可別拿‘芝麻官’不當事,鬧好了能撐起一片天,鬧不好就得亂下一大片。”

“鄉村是貫徹落實黨和國家大政方針、決策部署的最后一米。這一米很要命,就像一根水管,上面再通暢,這一米生鏽堵塞了,水就澆不到田裡,庄稼就長不好,百姓就有怨氣,就直接損害黨的形象。這一米的關鍵就在鄉村干部。”郊區區委書記蘇秀瑞說。

這很要命的最后一米怎麼打通?如何才能讓鄉村的“村官”撐起一片天?陽泉郊區按照山西省委、陽泉市委的部署和要求,積極探索選好、用好、管好鄉村干部的新途徑,促進鄉村治、百姓安、農民富,初步打造出“六權治本鄉村版”。

陽泉郊區的探索引起了有關方面的注意,國內多位基層治理方面的專家學者前去考察。山西省社會科學院院長李中元認為,如果說,在山西發生塌方式腐敗的創痛中,山西省委推出的“六權治本”之策——依法確權、科學配權、制度限權、陽光用權、合力監權、嚴懲濫權——在省市縣層面吏治中已取得成效的話,那麼,陽泉郊區探索的意義則在於探尋鄉村黨建和吏治的有效途徑,扎緊制度“籠子”,避免“牛欄關貓”的制度缺陷,從源頭上鏟除腐敗土壤,上下貫通,淨化政治生態。

誰來掌握鄉村權力

立標准,嚴選任,破解私情、賄選、宗族勢力、團團伙伙、黑惡勢力干擾的難題

“老王,你家搭的這個炭房得拆。這有規矩,咱不能光管自家得勁”“小李,你家院牆邊那兩間房超出宅基地范圍,不能蓋了,再蓋你損失會更大。這不符合政策”……幾十個白天晚上,蔭營鎮三泉村黨支部書記韓進珠一直帶著村干部挨家挨戶做工作。

三泉村是郊區最大的村,3757戶,2014年被陽泉市列為整體搬遷村,總投資約15億元。“知道這個消息后,不少村民就想多蓋幾間房,多得點補償。”韓進珠說,發現這個苗頭,村兩委決定,首先要求黨員干部不私搭一平方米建筑,然后逐戶給村民算賬:如果家家私搭亂建,每戶多建100平方米,按每平方米3000元估算,就得增加9億多元的搬遷成本,搬遷夢就得泡湯。

政策講清,大賬算細,村民分清了輕重。結果全村沒有一處私搭亂建。眼下,新城建設已順利開工,全村2018年都將搬入新房。“俺們遭逢上這樣‘一口清、叫得來、難不住、跌不倒’的好干部,真是福氣啊。”有了盼頭的三泉村民感慨道。

蘇秀瑞解釋:“一口清”,是說要把黨的方針政策牢記於心,宣講貫徹清楚﹔“叫得來”,是說要和基層干部群眾打成一片,叫得出名字﹔“難不住”,是說工作要有擔當,有魄力,有能力﹔“跌不倒”,是說要信念堅定,廉潔為民,打鐵先要自身硬。

為了把這樣的好干部選出來,區委動了不少腦筋,在執行干部選拔任用流程和有關規定基礎上,又完善了“三推三比四把關”制度:單位推薦“挺民意”、系統推薦“看德才”、四套班子推薦“重實績”﹔比個人品德、比工作能力、比工作實績﹔把好“群眾關”“廉政關”“程序關”“決定關”。

“這套辦法最大限度地堵上了漏洞。”區委組織部副部長荊春泰介紹,過去選任鄉村干部,看程序沒毛病,但暗中有問題,一不留神選任的人就有硬傷。現在資格審查、廉政考察前置,完善了推薦過程,延伸了考察范圍,評價更全面准確。杜絕了跑票買票、推薦不實、人情用事等弊端。

過去,村兩委班子換屆選舉暴露了一些漏洞:賄選、宗族勢力、團團伙伙、黑惡勢力干擾,用合法選舉程序竊取農村公權的現象屢見不鮮。2014年,區委在村干部換屆選舉中,“一竿子插到底”做實了三件事:嚴把候選人關,通過村選舉委員會、鄉鎮選舉領導組、區7部門聯審組三級審核,在1099名候選人中,取消存在賄選、違規等問題的候選人12名﹔答好三道題:公共題——圍繞法律法規作出“紀律承諾”,必答題——圍繞上任后為村民辦什麼事亮出“競職承諾”,自選題——主動承諾創造性地為百姓辦哪些實事﹔精心處理合法與合適、選成與選好、政策與民意三組關系,確保村兩委換屆順利,新班子團結,群眾滿意,組織放心。

“這裡有一條很重要,黨組織推薦要理直氣壯、旗幟鮮明。過去有點遮遮掩掩、羞羞答答,給別有用心的人留下可乘之機,損害的是百姓利益。”區委組織部長王振杰講了件發人深省的事。

任某不僅賭博還吸毒,但曾在平坦鎮賽魚村第八屆村兩委換屆時靠團伙勢力和拉票當選。上任一年,因欠下巨額賭債跑路,村裡工作“撂了荒”。2014年換屆,他又冒出來故伎重演,在預選候選人時,票數比另一名競選人高出80票。鎮黨委及時對“村民信服、組織看好”的人選進行推薦,重申選舉紀律,解除村民顧慮。選舉時現場安置攝像機全程錄像,結果扎實苦干的張俊文高票當選。

“規矩立起來,把‘上曉天氣、下接地氣’的好干部選出來、用起來,解決了誰來掌握鄉村權力的大問題。”王振杰說。

“一手遮天”如何防治

以民意推動“民議”,破解暗箱操作,“拍腦袋決策、拍胸脯表態、拍屁股走人”的難題

在蔭營鎮山頭村,記者恰遇幾位村民代表剛入戶征集完民意,每人拿著一份《村民代表民意表決表》。表的背面:16戶村民,同意的15戶,不同意的1戶,有簽字,有紅手印﹔表的正面:村民代表簽的也是同意,也按了紅手印。村民代表王文忠說:“以前,同意不同意由我簽,最多問幾戶估摸著簽就行。這會兒可不行,家家都得去,不然,民意欄各家各戶的字簽不好,出了事我就得兜著走。”

去年,郊區在“四議兩公開”民主管村基礎上,增加了“動議”和“民議”。“這‘兩議’不能少,是讓村干部由‘為民做主’變‘讓民做主’的關鍵。”郊區領導說,過去也有村民代表會議,但在很多情況下,有代表沒民意,結果常是“好事辦成邋遢事”。“動議”杜絕的是屢見不鮮的干部“拍腦袋決策、拍胸脯表態、拍屁股走人”問題,要求村主要干部的提議,必須來自年初計劃、上級安排和民意。“以前隻注重民主選舉,忽視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其他三方面,三條桌腿有缺陷,桌子肯定穩不了。現在四條桌腿都齊了,桌子還能不穩?”

瀑裡村黨支部書記石慧民講了件“內容相同、結果大不同”讓他“腦洞大開”的事:3年前,村裡決定建新村,但上屆村兩委沒嚴格按規矩辦事,選址拍腦袋定在孔家溝,村民就猜疑裡頭有貓膩,鬧得雞飛狗跳,一件好事拖3年還在紙上。

去年,新一屆村兩委換了個做法:組織了12個組一家一家上門征求意見,一切公開透明,最后按村民意願,決定選址張家嶺、抓鬮分房,一下解了“老大難”。新居工程一期去年4月開工,今年春天就能陸續搬遷,而且房子已分到戶,分得風平浪靜。“我和兩個兒子抓鬮都沒抓到,但咱沒說的,乖乖兒等下一期。為啥?辦法是大伙兒同意的。”73歲的王小同笑得像個小孩兒。

“前幾年,俺村承包林地的亂子越鬧越大。去年,問題一下就解決了。”舊街鄉南溝村黨支部書記閻潤宏說,村裡有一片7000多畝的林地,2008年林改,村兩委沒有與村民商量,私自決定承包給本村3戶村民。許多村民覺得,這麼大片林子不能隻便宜他們3戶,也懷疑村干部拿了人家好處,一直成群結伴上訪“告狀”。

就在這當口,“六議兩公開”救了駕,閻潤宏和班子成員分頭一邊找林地承包戶做工作,一邊與上訪村民溝通:人家3戶畢竟簽了林地承包協議,全部不算數說不過去,是不是讓他們承包10年,10年后,全村戶戶都有份。話說得有情有理,結果村民“都舉了手”。“要早這麼辦,咱也不至於上訪‘告狀’,俺們還不懂個‘家丑不可外揚’?”村上一直“吆喝婆姨們鬧事”的婦女杜潤雲不好意思地說。

“這做法是眼下的小麻煩避免了以后的大麻煩。通過真民意來推動‘民議’,讓村民參與決策,避免村干部胡來。”人們說“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郊區領導形象地說:“‘四議兩公開’相當於把河修成渠,但渠水一遇風吹草動,難免不濺出來,現在升級成‘六議’,等於把渠變成管子。這回鞋再濕,就肯定是你把管道刨爛了。”

“實踐証明‘動議’和‘民議’很關鍵。”中央黨校政法教研部副教授王靜說,有了這“兩議”,權力才能真正在陽光下運行,鄉村民主才能真正落到實處,才能剎住把“黨支部領導”淪為“支書領導”、把“村民自治”淪為“村官自治”的歪風,農民才能走到主人位置,鄉村干部才不能也不敢胡亂作為、一手遮天。

下一頁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