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深懷永遠的感恩

——專訪鄧小平民間紀念報館館長龍小平

2016年01月27日08:18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運用和弘揚鄧文化,是我辦鄧館的目的。”鄧小平民間紀念報館館長龍小平接受採訪時曾表示,他這一生沾了鄧小平兩次光,有著深深的“小平情結”。

“兩次沾了鄧小平的光”的集報“達人”

今年69歲的龍小平是湖南省懷化市國土局退休職工,從兒時收藏連環畫起,他便養成了收藏的習慣。48歲提前退休的他,更是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收藏中,直到現在,他已收藏各類老報紙20多萬份,成為名副其實的集報“達人”。

籌辦鄧小平民間紀念館的事,還得從1997年鄧小平逝世說起。當年,鄧小平逝世舉世同悲,全國人民都很懷念他,“也就是從這時起,我決定平時多注意收集與鄧小平相關的東西,收來后專門歸類存放。”

但說起容易做起來難。由於鄧小平一向謙遜低調的作風,與其直接相關的存世物品極少,收藏難度很大。后來,龍小平把注意力轉移到集報上來,“鄧小平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成就卓越的一生,有不少報紙和書刊都有對他相關情況的介紹,集報難度相對較低。”

實踐証明,這條路走對了!特別是加入中國報業協會集報分會、直接把鄧小平這一專題亮出來后,龍小平的影響力一下子便起來了,在集報過程中,他總會得到不少人的熱心幫助。集報分會第一屆的16個顧問,有10人給他贈送了不少有關鄧小平的報紙,這其中就有集報專家、人民日報高級編輯羅同鬆。很多時候,龍小平到一些報社收集關於報道有關鄧小平的報紙時,聽其說明來意后,對方也多會免費贈送。

除了別人贈送外,為了獲得更多關於鄧小平的報紙,龍小平還學會了上網,常在集報網上與報友交流,互換報紙,或者直接買取。有時,則是一個人獨自去廢品市場“淘寶”。

關於收藏所取得的豐碩成果,龍小平笑著說:“我若不是亮出鄧小平這一主題,又怎能得到這麼多朋友的支持?又怎麼在全國小有名氣?你說,我是不是沾了鄧小平的光?”

“其實,我已是第二次沾鄧小平的光了。”龍小平說,他之所以選擇鄧小平這一集報專題,更在於他對鄧小平同志的感恩,“若不是鄧小平決策恢復高考制度,我就沒機會跨進大學校門,更沒有今天的幸福。”

龍小平本應在1966年高中畢業,但當年“文革”開始了,一直拖到1968年與68級學生一起畢業,屬於“老三屆”中的第一屆。畢業后又下放農村當知青7年,亦工亦農當礦工2年,在縣集體企業石工隊當石工1年多。1977年,已恢復國務院副總理職務的鄧小平拍板恢復高考,次年,年入30、已娶妻生子的龍小平迫不及待地加入到了高考的洪流之中,走進了塵封10年的考場,並由此進入了夢寐以求的大學校

園。

“恢復高考時,鄧小平說過,高考報名的政審要放寬,關鍵看政治表現,不論家庭出身。我父親新中國成立前加入了國民黨,若不是鄧小平放寬政策,我可能報考的資格都沒有。”龍小平說,他不僅感恩於鄧小平恢復高考的決策,更感恩於鄧小平放寬了高考政策。

正是由於對鄧小平的感恩,龍小平對自己的鄧小平專題集報工作一直激情不減。目前,龍小平收集鄧小平專題報紙近2萬份,畫冊40余本,像章210余枚,雜志100余本,以及與鄧小平有關的其他書籍500余本。

隨著“鄧小平”這一專題的定位,2010年,龍小平將自己的收藏室——面積約100平方米的私有住宅更名為“鄧小平民間紀念報館”,除一間臥室和廁所外,其余地方放的全是報紙。那時,臥室為二兒子居住,而且,二兒子即將結婚,龍小平的報館也將成為新房,但龍小平並沒打算將這些報紙挪走,“凡是嫁進我家的媳婦,必須支持我的集報工作。不過從眼下看,兒子和准媳婦都理解我,准媳婦還笑我:‘爸,你對鄧小平的這種感恩,也太痴了吧!’”

小平銅像下的誓言讓他追尋小平足跡10個省

盡管心底裡的鄧小平情結一向很濃,但長期以來,一談起鄧小平,龍小平便心生遺憾:在鄧小平誕辰100周年之際,他沒來鄧小平的家鄉——廣安。

為彌補這一遺憾,2006年8月22日的前一天,龍小平帶著妻子生平第一次來到廣安,並在22日這一天去了鄧小平故居。站在鄧小平銅像前,龍小平默默地許下誓言:“鄧公,100周年時,我沒趕上,到110周年時,我一定再來看望您老人家!”

也就從那時起,龍小平開始准備8年后的看望“禮物”了。他決定,以鄧小平故居為起點,追尋鄧小平同志的足跡。怎麼追尋?他想到了一條捷徑:鄧小平同志一生戎馬倥傯,他所到之處很多地方如今已成為紅色旅游景區,僅是這些景區的參觀券,就相當於鄧小平同志足跡中的一個個地標,用足跡地標相連,就是偉人的精彩人生。

8年時間,龍小平費去路資2萬多元,走訪鄧小平足跡景點32個,跨越四川、重慶、廣西、湖南、廣東、江西、安徽等1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每走一個景點,龍小平都細心留存好景區門票,拍攝相關照片,寫上景點簡介和觀覽游記,前后形成20余萬字。在此基礎上,龍小平又把它精心編成報紙樣式,做成總共10期的《鄧小平紀念景點之旅報》。

借“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鄧小平專題集報展”在廣安舉行之機,龍小平提前來到廣安,在積極准備集報展的同時,也帶來了110份《鄧小平紀念景點之旅報》。就在贈送10余份給鄧小平圖書館的當天,龍小平匆匆趕往

鄧小平故居,像是兌現當年承諾一樣,他再次站在鄧小平銅像前,默默地念道:“鄧公,我又來看您老人家了。這次,我不僅帶來了自辦的關於您的景點的報紙,我還在廣安舉辦個人集報展,讓更多的廣安人更為清楚地記住您的豐功偉績、您的偉大思想。從現在開始,我已把廣安當成我的第二故鄉了,以后,我也會像一個真正的廣安人一樣,用心去熱愛廣安,盡可能地為廣安的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110份“精藏”報紙表達對小平同志的深情

2014年7月7日,“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鄧小平專題集報展”隆重而熱烈,110份“精藏”報紙讓參觀者為之一震。

這110份報紙,寓意著“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這一主題,按照不同歷史時期,又具體分為“烽火歲月”“改革開放”“舉世同悲”“百年情思”“家鄉緬懷”五個部分。1951年6月27日的《解放日報》是本次集報展的頭號報紙,上面頭版頭條便是鄧小平的署名文章《緊密地聯系群眾是我黨的光榮傳統》。龍小平解釋說,之所以將此報作為頭號報,原因有二:一是這篇文章沒有收入《鄧小平文選》,其文獻與收藏價值更大﹔二是鄧小平“緊密聯系群眾”這一觀點與當前全國上下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相吻合。

在展出的眾多報紙中,除“家鄉緬懷”的《廣安日報》被參觀者所熟悉外,不少報紙還是第一次知其名,如解放戰爭時期的《冀晉日報》《自衛報》《嫩江新報》,解放初期的《川西日報》《川東報》等。其中還有一張外文報,除從圖片內容可以看出是鄧小平逝世的消息外,其他全為外文。

展覽中,還有4張《紅星》報的復印件。《紅星》報是30年代初紅軍總政治部的機關報,當時由鄧小平同志主編。龍小平說:“據我所知,目前,國內保存的《紅星》報原件總共隻有5份,有一位報友收藏了一份《紅星》報殘片,不到巴掌大,我想買,他卻要1萬多元才能賣。我只是一個工薪族,怎麼買得起?隻好想辦法找一點復印件,來表達我對鄧小平同志的這份心意了。”

龍小平還告訴記者,為了辦好集報展,他卻留下了人生中的一個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沒能看到岳母的最后一眼,來廣安僅幾天,他便接到了岳母去世的消息。他不得不匆匆趕了回去,待岳母的喪事辦完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趕回來,“我很欣慰的是,妻子並沒有責怪我,她讓我安心把廣安的事做好,別在廣安人民面前丟臉。”

集報展結束后,龍小平特將部分展品免費捐給了鄧小平圖書館,以表達自己對小平家鄉的一份情意。(記者 胡佐斌)

(責編:樂意、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