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我的父親鄧小平★戰爭年代

第54章針鋒相對,寸土必爭

鄧榕

2016年01月06日16:36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抗日戰爭結束了,但在中國的大地上,仗,還沒有打完﹔戰爭,仍將繼續。

這是因為,國民黨、蔣介石,為了維持其封建腐朽的統治,必須把其心腹之敵——中國共產黨及其所屬軍隊消滅不可。

而共產黨和共產黨人,從成立和加入該黨的那一天起,便是以打倒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奪取政權,建立一個繁榮、富強、獨立、民主的新中國為最終目標。

這場戰爭的到來,是客觀形勢使然,是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抗日戰爭結束后,中國國內的形勢是這樣的:

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已發展到一百二十萬人,民兵二百二十萬人,解放區遍及十九個省區,面積一百萬平方公裡,擁有人口一億之多。

國民黨領導的軍隊,擁兵四百四十萬人,佔有中國大部分領土和大部分人口,但是,其主要兵力遠離華東、華北,尚位於遠離抗戰前線的西南、西北大后方。

在中國,久經戰爭摧殘的人民大眾,普遍反對內戰,反對獨裁,要求和平和渴望民主之呼聲甚高。

國際上,由於各自自身利益所使,美、英、蘇三國也都表示不贊成中國發生內戰。

蔣介石一時准備未就,又迫於輿論,不能立即動手,於是乎,便一方面電邀毛澤東到重慶“共同商討”“國際國內各種重要問題”,作出和平姿態﹔一方面趕緊調兵遣將,搶佔戰略要地和利用經濟接收對人民財產進行強取豪奪。

蔣介石為了達到搶佔大城市和交通要道的目的,一邊在美國政府提供的飛機、軍艦的幫助下急速運送兵力北上﹔一邊竟然與侵華日軍陰謀勾結,甚至聘請罪大惡極的日本戰犯作顧問,以阻止共產黨八路軍、新四軍等參加受降。

蔣介石滿以為,毛澤東縱有天大的膽子,也不敢赴重慶談判!

而出乎蔣介石所料,毛澤東以宏大的膽略和氣魄,竟然率周恩來、王若飛等,親赴重慶談判,與蔣介石面對面地坐了下來!

當然,共產黨,毛澤東,並沒有天真地看待問題。對於內戰的危險,他們有足夠清醒的估計。他們一再告誡全黨全軍:要把一切工作的立足點放在國民黨要打內戰的基點上,對於國民黨向解放區的進攻,要站在自衛的立場上,進行堅決的回擊!

首先,中共中央下令,我軍主力應迅速組成正規兵團,加強集中統一。

其次,在延安參加中央會議的各區高級指揮官迅速返回前線,作好戰斗准備。

8月25日,一架美國飛機從延安機場起飛。起飛前,下面送行的人看到,飛機上的人每人背著一個降落傘,飛機的門也不知道為什麼沒有了。

起飛前,下面送行的人發現,飛行員是美國人,一句中文也不會﹔而乘坐飛機的則全是中國人,沒有一個會講英文!於是乎,楊尚昆臨時拉夫,讓會講英文的黃華也上了飛機,負責與美軍飛行員的聯系。

這架美軍DC-9軍用運輸機,轟隆隆地發動起來,搖搖晃晃地起飛了。

后想起來,這也實在是一件“夠懸”的事情。如非情況緊急,是不會冒這樣大的危險的。

要知道,這一架飛機上乘坐的,全都是中國共產黨各區的前線最高指揮官,計有劉伯承、陳毅、林彪、鄧小平、薄一波、陳賡、陳錫聯、陳再道、張際春、滕代遠、楊得志、蕭勁光、鄧華、鄧克明、宋時輪、李天佑等,共二十余人!

當日,飛機在太行山黎城縣的長寧機場著陸。李達參謀長派一個騎兵排到機場迎接。

劉鄧首長未敢稍留,立即奔赴軍區駐地——赤岸。

劉鄧回太行后,即刻投入了繁忙的軍政工作。

此時,遵照中央決定,為了統一太行、太岳、冀魯豫、冀南解放區的領導,特成立中共中央晉冀魯豫局,鄧小平任書記。同時改一二九師為晉冀魯豫軍區,下轄五個縱隊和冀魯豫、冀南、太行、太岳四個軍區,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全軍區共有野戰部隊八萬余人,地方部隊二十三萬余人。

抗戰結束了,但是中國大地上的政治風雲,卻仍然是錯綜復雜的。

國民黨一邊散布和談的煙幕,一邊積極備戰和搶奪地盤。

明眼人一看便知,這和談是假,備戰才是真。

8月28日,毛澤東率中共代表團赴重慶,與國民黨、蔣介石談判。

毛澤東這一果敢的行動,震驚了中外。

毛澤東置個人安危於不顧,親到重慶,無非是向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謀求和平的誠意。這一壯舉,無疑給積極備戰的蔣介石將了一個大軍!

談判是艱苦的,這是意料中事。談判被一再拖延和阻礙,也是意料中事。但是,一邊還在桌上談判,一邊已開始進行軍事行動,迅速調兵遣將,向解放區推進和進犯,卻是許多善良的人所始料不及的。

在重慶談判的同時,至9月中旬,國民黨調動了三十六個軍、七十三個師,向解放區進兵,企圖盡快控制華北和華東的戰略要地,打開進入東北的通道並搶佔東北,以強大的軍事壓力,逼迫中共在談判中屈服。

中國共產黨人,在爭取和平的同時,從未天真地放棄戰斗的准備。

毛澤東已經預言:蔣介石對於人民是寸權必奪,寸利必得。我們的方針是“針鋒相對,寸土必爭”!

國民黨軍隊開始向我解放區進犯了,內戰的危險與日俱增。晉冀魯豫解放區地處華北戰略區域的中央大門,其西面,是太行、太岳、中條三條山脈﹔東面,是河北、山東一望無際的大平原﹔南面,有黃河奔湍﹔北面,是正太交通干道蜿蜒。

劉伯承稱這塊古燕趙之地為“四戰之地”,稱他的野戰軍為“四戰之師”。

古燕趙之地,乃兵家必爭之地。古燕趙之士,多慷慨悲歌之風。

這塊戰略要地,成為國民黨進攻的主要方向。形象地說,就是從一開始,便處於“針鋒相對”的“針鋒”之上!

在山西的東南部,有一個上黨地區。這個地區環抱在太行山、太岳山和中條山之中,以長治縣城為其核心,是崇山峻嶺之中一塊略為平緩的地區,乃古今兵家要地。

8月中旬,國民黨閻錫山部一萬六千人,侵入太行山腹地的上黨地區,佔領了襄垣、潞城、長治、長子、壺關、屯留等城。

一時之間,國民黨軍隊氣勢洶洶,四面八方向共產黨的解放區開進,內戰的危機空前嚴重。

毛澤東說:“國民黨一方面同我們談判,另一方面又在積極進攻解放區。”

他說:“太行山、太岳山、中條山的中間,有一個腳盆,就是上黨區。在那個腳盆裡,有魚有肉,閻錫山派了十三個師去搶。我們的方針也是老早定了的,就是針鋒相對,寸土必爭。”

我晉冀魯豫區的主要任務是粉碎國民黨在平漢、同蒲兩個方向的進攻,但是,目前進犯上黨之敵,已構成心腹之患,如不迅速予以殲滅,待國民黨主力北上之時,我將會腹背受敵。基於這一判斷,劉鄧上報中央,決定進行上黨戰役,將閻錫山進犯之敵堅決消滅。

要知道,下定打上黨戰役的決心,並不是輕易可以作出的。

在抗日戰爭中,我軍為了靈活機動作戰,曾將主力化整為零,直到抗戰后期,才逐步集中作戰,目前,正在完成逐步由分散的游擊戰爭向集中的運動戰的轉變。而在這個時期,我軍編制不充實,多數的團人員在千人以下。部隊裝備也很差,全軍區隻有山炮六門,僅半數的團有迫擊炮二至四門、重機槍三至四挺。新參軍的戰士還多用刀矛御敵。彈藥也奇缺,不少步槍僅有數發子彈。

(未完待續)

(責編:樂意、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