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我的父親鄧小平★戰爭年代

第47章 第一二九師政治委員

鄧榕

2015年10月21日08:05    來源:www.garb.cn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1938年1月,八路軍總部任命鄧小平接替張浩,任第一二九師政治委員。時年三十四歲不到。

1月18日,父親到了一二九師師部駐地,山西省遼縣西河頭村。

遼縣,地處太行山脈的東南段,在山西省的東部偏南。

西河頭,乃是一個名不見經傳,連地圖上都找不到的小小村落。

八路軍一二九師師部就在這裡。

此時隆冬未過,天寒地凍,滴水成冰。一二九師的師長劉伯承頭天去洛陽開會去了,會議是第二戰區師長以上的高級將領會議,由蔣委員長召開。

次日,父親便到了這個小小山村。

當時在機要科工作的楊國宇在那一天的日記中是這樣記載的:

一月十八日晴西河頭十八集團軍(注:即八路軍)總政鄧主任小平到了司令部,個子不高,見了我們總是笑,大家議論說什麼劉師長剛走,他就來了。不住政治部,住在司令部與劉一起,大概是代替劉。奇怪,我們的政委張浩什麼時候走的,誰也不知道。

過了兩天,楊國宇又記道:

20日,在遼縣開政治工作會議,全師營以上干部均出席,我因工作未參加,后來聽說是鄧主任作的報告。

21日,前方打得很激烈,政治工作會議照樣開。

24日,政工會議完畢,西河頭河灘上的人馬,紛紛回隊。看來師長不在家,就是鄧主任主攬一切。

1月27日,劉伯承師長回到西河頭,和新到的政委見了面。

劉伯承和鄧小平原本就認識,並不是陌生人。但從這一天起,他們正式在一起工作,一個師長,一個政委﹔一個軍事主官,一個政治主官,就這麼著,一搭檔就搭檔了十三年。

劉伯伯生於1892年,長我父親十二歲,他們兩個人都是四川人,兩個人都屬龍。

說起劉伯伯,故事可就長了。

1911年,劉伯伯就在四川的萬縣參加了辛亥革命的學生軍,1912年考入重慶軍政府將校學堂,以后參加討袁護國戰爭,20年代初期已是川中名將。1926年,劉伯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參加了四川的瀘順起義。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他曾赴蘇聯留學,畢業於伏龍芝軍事學院。回國后在中央軍委工作,1932年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長。他在長征中指揮部隊強渡烏江,智取遵義,搶佔皎平渡,勇過大渡河。一、四方面軍會合后,他被分配到左路軍,與張國燾的分裂主義進行了堅決的斗爭。這位紅軍名將,在抗日戰爭爆發后即被任命為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師長,統帥一支部隊,馳騁在抗日戰場之上。抗戰伊始,他便運用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組織所部夜襲陽明堡機場,伏擊七亙村日軍,並在正太鐵路南側殲敵一千余人。1937年10月,劉伯承奉毛澤東和中央之命,率一二九師挺進太行,以創建晉冀豫邊區抗日根據地。

劉伯伯因在早年戰事中失去右眼,被稱為獨目將軍﹔因其用兵如神被譽為常勝將軍﹔又因其智謀過人而被比作明朝名臣劉伯溫。不管怎樣稱謂,總之,他是紅軍、八路軍中聲名赫赫的一員大將,是人民軍隊中的一名不可多得的大軍事家。

父親是1931年在中央蘇區認識劉伯伯的。父親說過:“初次見面,他就給我留下忠厚、誠摯、和藹的深刻印象。”也是事有巧合,抗日戰爭開始不久,父親就開始了與劉伯伯長達十三年的共事。

父親形容,他們二人“感情非常融洽,工作非常協調。”

父親后來說過:“我比他小十多歲,性格愛好也不盡相同,但合作得很好。人們習慣地把‘劉鄧’連在一起,在我們兩人心裡,也覺得彼此難以分開。同伯承一起共事,一起打仗,我的心情是非常愉快的。”

父親和劉帥二人之間的深厚友情,一直持續了幾十個春秋。

1986年劉伯承病逝后,父親曾撰寫悼文一篇,文中說到他和伯承長期共事,

相知甚深﹔文中說到伯承乃我軍的大知識分子、大軍事家﹔文中說到伯承從少年時代起即立志“拯民於火”,而最終達到忘我的境界﹔文中說到伯承之辭世,令他至為悲痛……

在父親的一生中,嚴肅多而言笑少,彌足堅強而情感流露甚寡。他悼劉帥一文,這樣的深情,這樣的追念悲痛之心畢現,實不多見。可見父親與劉帥二人之間戰斗友情之篤切。 (未完待續)

(責編:樂意、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