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宦與他制作的《追尋小平足跡》剪報。
今年8月21日,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追尋小平足跡》新聞紀實圖書正式出版發行了!
今年8月22日,鄧小平同志誕辰111周年紀念日,《廣安日報》刊發長篇通訊《追尋的意義》,文中率先報道了《追尋小平足跡》一書出版發行的消息。該書共集納“追尋小平足跡”大型採訪活動所採寫稿件300余篇(幅),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反映了鄧小平同志跌宕起伏的一生。
家住廣安區興隆街的唐明宦老人從《廣安日報》上獲得這一消息后,如獲至寶,他拄著拐杖先后去了幾家大型書店欲購買《追尋小平足跡》一書,但結果讓其大失所望:書店暫時沒有。
8月28日,這位購書未果、心有不甘的老人蹣跚來到廣安日報社,並帶來了他為“追尋小平足跡”大型採訪活動系列報道所制成的剪報,其剪報背后的故事由此揭開
……
一位地下黨員的黨報情結
唐明宦,今年89歲。1948年,他從廣安縣師范學校畢業,不久,便在廣安悅來小學當校長。他還有一個特殊身份:中共地下黨員。
廣安縣於1949年12月解放,唐明宦在當年10月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后,他一直在廣安縣糧食局工作,直到1980年退休。
在工作期間,唐明宦養成了一個良好習慣:堅持天天閱讀黨報,還經常向各級黨報投稿。
退休后,唐明宦仍然堅持天天讀黨報。他每年自費訂報,看后也不亂扔,而是一張一張地按時間順序堆疊起來。數十年來,他所訂的報紙堆滿了書房和臥室。唐明宦說,“我喜歡通過報紙了解國家大事和地方發展建設情況,看到今天的中國建設得這麼美好,心中很高興。”
而今,年事已高的唐明宦看報愈顯吃力,因為報紙上常有一些較小的字讓他看不清。為此,他不僅戴上老花鏡,還專門買了一個放大鏡,凡遇到自己想看的內容,那字再小,他也要堅持一字不漏地看下去。
一份留給孫輩的特殊禮物
2013年8月3日,《廣安日報》第一版刊發了“追尋小平足跡”特派採訪組從外省傳回來的第一篇文章《我與小平的“一面”之緣》。該文被唐明宦及時“逮住”,他當即將其從報紙上小心翼翼地剪下來,訂在A4紙上。此刻,唐明宦心中已打定主意,他要把“追尋小平足跡”大型採訪活動的每一篇文章都收集起來,並整理成冊。
在此前一天,他已從《廣安日報》上獲得了“追尋小平足跡”大型採訪活動正式啟動、第一批特派採訪組已從廣安出發的消息。
唐明宦之所以有這樣的舉動,是因為在他心中有兩個想法:“把這些文章單獨留下來,一是留著自己以后慢慢回味,二是可以用來教育我的孫兒、孫女們。”
唐明宦說,他的孫子、孫女們從小生活在條件優越的家庭裡,從未吃過苦,更難體會到當今的幸福生活是多麼的來之不易。而“追尋小平足跡”系列報道,其本身就是對青少年加強革命傳統教育的一個好題材,“我真的希望我的孫兒、孫女們能從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身上學到他們的優良傳統,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為國家的不斷富強和民族的不斷振興加倍地努力,加倍地創造新生活。”
唐明宦甚至想得更遠,“我當時想,將來哪一天,我過世了,我收集的這些東西就留給孫子們,作為我給他們的特殊禮物。說不定,還可以讓他們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一代一代地教育下去。”
一顆感恩小平的赤誠之心
在與唐明宦的交談中,記者感受到了他對鄧小平同志的那顆濃濃感恩之心。
唐明宦說,現在生活過得好,得益於改革開放,他家還是鄧小平恢復高考的直接受益者。就在1977年恢復高考的當年,他的大兒子就參加高考,進入大學學習,第二年,其幺兒、幺女也考上了大學。
因此,在唐明宦心中,對鄧小平同志充滿了感恩之情。他坦承,正是由於自己對鄧小平的特殊情結,他才特別喜歡關注、收集鄧小平同志的人生故事,“廣安日報搞的這次‘追尋小平足跡’大型採訪活動,的確很好,寫的鄧小平的那些事,基本上都是以前從未聽到過的。”
8月28日上午,當唐明宦得到廣安日報社免費贈送的《追尋小平足跡》一書時,興奮不已。在接過書后,他一手拄著拐杖,一手將書緊緊地貼在胸前,向給他贈書的同志一邊鞠躬,一邊連聲說:“謝謝了,謝謝了!”(記者 胡佐斌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