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又一個思念滿溢的日子。
在鄧小平同志誕辰111周年之際,昨(21)日,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新聞紀實圖書《追尋小平足跡》首發儀式在廣安日報社三樓會議室舉行。作者、編者、讀者濟濟一堂,追思偉人風范,重溫追尋時光,感悟追尋意義。
《追尋小平足跡》一書是廣安日報社為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開展的“追尋小平足跡”大型採訪活動報道集。從2013年8月1日起,廣安日報社派出多組採訪隊伍,歷時一年,跨越全國14個省市區,行程近10萬公裡,追尋小平同志的革命足跡,記錄小平同志的豐功偉績,表達對小平同志的深切緬懷,共刊發稿件300余篇(幅)。
追尋採訪活動激發了家鄉人民“知小平、學小平,感恩小平,樂為小平家鄉發展作貢獻”的熱情,也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100多家媒體對該活動給予關注。在結集出版的送審過程中,中央文獻研究室領導和專家也對此書給予高度評價:“全書政治觀點正確,內容翔實,材料豐富,語言生動,可讀性強。尤其可貴的是,採用了大量當事人的第一手採訪資料,包括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無論從新聞、歷史還是研究角度來說,本書都是一部具有積極意義的作品。”
新書首發,墨香氤氳。把敬仰刻進文字,把感恩存於書頁,《追尋小平足跡》出版發行,也將開展追尋採訪活動的意義不斷延續放大,正如市委書記侯曉春在為該書作序中所說:在感恩中追尋,在追尋中跨越,在跨越中圓夢,以小平同志的崇高風范激勵我們推進廣安快節奏、高速度、超常規發展,努力譜寫好中國夢廣安篇章,為小平家鄉人民謀取更大的福祉。
宣傳小平是家鄉黨報永恆的主題
溯源“追尋小平足跡”活動,源於2013年初“感恩小平·我為小平家鄉發展作貢獻”活動那澎湃的春潮。
鄧小平故裡,廣安的立市之魂。“辦好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紀念活動是當前最寶貴、最現實、最直接的機遇。”2013年2月23日,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籌備工作動員大會上,剛剛履新市委書記崗位的侯曉春同志的講話擲地有聲,“隻有抓住紀念活動的歷史機遇,把社會各界對小平同志的崇敬愛戴之情轉化為支持廣安追趕跨越的強大力量,才能為發展集聚更多資源、贏得更大進步。”
集中力量辦好大事。全力以赴做好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紀念籌備工作,“感恩小平·我為小平家鄉發展作貢獻”主題活動,作為引領廣安未來發展的重大部署予以明確。
一石擊浪。“感恩小平·我為小平家鄉發展作貢獻”主題活動成為全員參與紀念活動的廣闊平台,在干好本職工作的基礎上自加壓力,創造性地推進工作,激發更加蓬勃向上的力量,點燃了各行各業干事創業的激情。
充分把握黨委政府工作意圖,與中心大局同脈共振,突出鄧鄧小小平平宣宣傳傳主主題題,,體體現現了了地地方方主主流流媒媒體體的的使使命命擔擔當當。。《廣安日報》堅持不懈地做好與鄧小平同志相關的宣傳,並不斷在深度與廣度上加以延伸和拓展,使《廣安日報》成為紀念鄧小平、學習鄧小平、宣傳鄧小平、研究鄧小平的重要平台和載體。
把鄧小平作為《廣安日報》的永恆主題,根本目的還是在於讓全市干部群眾從鄧小平生平事跡、崇高風范和偉大理論中汲取推動廣安發展的精神養分,因此,讓報道形式更生動活潑,讓廣大讀者更喜聞樂讀,這是《廣安日報》在做好鄧小平宣傳上的不懈追求。
《廣安日報》形成了在鄧小平誕辰和逝世紀念日推出特刊《永遠的小平》的慣例,鄧小平誕辰紀念日突出“感恩”和“發展”主題,鄧小平逝世紀念日突出“紀念”和“緬懷”主題,承載了家鄉人民對小平同志的無限懷念和感恩之情。
2014年8月22日是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紀念日。當天的《廣安日報》出版110個版的《永遠的小平》紀念特刊,這既是市委交給《廣安日報》的光榮任務,也是報社全體同仁感恩小平的自覺行動。
如何辦好這個紀念特刊?《廣安日報》編委會反復商討,集思廣益,決定按照市委侯曉春書記“走出去”的指示精神,開展“追尋小平足跡”大型採訪活動,派出採訪組分赴小平同志生前戰斗、工作、生活過的地方開展追尋採訪,尋找還健在的當事人,聽他們講述小平同志的故事﹔探尋小平同志留下的足跡,感悟小平同志偉大的人生﹔與當地的紀念機構、研究人員探討交流,搜集有關小平同志的第一手珍貴歷史資料﹔報道當地在鄧小平理論指引下發生的天翻地覆的變化,反映全國人民對小平同志的感恩之情,以此豐富紀念特刊的內容。
2013年8月1日,“追尋小平足跡”大型採訪活動在鄧小平故居院內正式啟動。
第一採訪組7名隊員整裝待發,赴貴州、廣西、江西等省(區)採訪。組長胡世平難抑激動心情,他在出征儀式上說,他們將用手中的筆、鏡頭和攝像機,通過文字、影像和網絡等“全媒體”手段,向社會、向大眾真實展現鄧小平同志波瀾壯闊的人生歷程和豐功偉績,反映鄧小平同志曾經工作、戰斗、生活過的革命老區在鄧小平理論指引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老區人民對小平同志的崇敬與追思之情。
啟程之際,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唐雄興為採訪組授旗壯行。從此時開始,
從小平故裡出發,參加採訪活動的記者們在同事們的聲聲祝福中,登上採訪車,奔赴第一線,拉開了以紀念小平同志豐功偉績、展示小平同志革命情懷和風范為主題的“追尋小平足跡”大型採訪活動的帷幕。
另一個視角看小平
“追尋小平足跡”歷時一年,跨越全國14個省市區,行程近10萬公裡。採訪組頂高溫冒嚴寒,克服情況不熟、語言不通、生活不適等諸多困難和問題,發回稿件300余篇(幅),不僅再現了小平同志波瀾壯闊的革命經歷、弘揚了偉人風范,同時也展示了偉人故裡媒體人的精神和風採。
從廣西到江西、從太行山到大別山、從中央蘇區到深圳特區……採訪區域、時間、主題、對象不斷變化,如何高質量地完成採訪任務,如何更好更全面地再現小平同志的豐功偉績,如何更加生動地把小平同志戰斗、工作、生活的場景展現給讀者,從而激發起人們的緬懷和感恩之情,採訪組壓力巨大。
追尋活動伊始,報社領導就再三叮囑出行記者,記錄、反映小平同志豐功偉績的史料、書籍很多,簡單地重復過去、過度依賴史料、“克隆”似的報道就失去了追尋活動的意義,我們要以新聞的視角、用歷史的眼光、用現實的感悟,來尋找和把握異於史料的敘述,讓細節演繹歷史,使靜態的事件動起來。
在追尋過程中,把握史實的前提下,特別注意抓點位上小平同志的戰斗、工作特點,從一個小切口上引出一個大主題,反映小平同志人生經歷中的大事件,從而達到以小見大的目的。這是在追尋活動中,採訪寫稿最為注意把握的關鍵。
另外,必須讓故事活起來,在嚴謹、客觀地對待史實的基礎上,要找到當事人或知情者復原歷史和真相,尋找能反映小平同志戰斗、工作、生活的新聞故事由頭,深度挖掘,廣泛採訪,盡可能從細節著力,讓故事鮮活。
為確保採訪成功,每個採訪組出發前,都要事先與擬採訪地點所在宣傳部門和報社取得聯系。然而,素未謀面、聯系甚少,要與對方“搭上線”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第四採訪組負責聯絡的孫維鐵感觸深刻,聯系小平南巡到武昌車站,“花了整整3天時間,才與擬採訪地點所在的宣傳部和報社取得聯系。”四個採訪組都有共同感受,平均每聯系一個地方,就要打將近半天的電話。
每到一處採訪,採訪組都要提前做好功課——對即將採訪的主題和相關內容,在書上、網上進行一次全面的了解和熟悉,對小平同志在這段時期的戰斗、工作、生活的情況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隨后形成一個較為清晰的採訪重點。
有時,趕到一個新的點位,已是深更半夜,採訪組成員們也要打開書籍或上網學習,開展討論﹔更多的時候,是在行進的車上開展討論,做好採訪前的准備,達到溫習的目的。空間不大的採訪車內除了7個採訪隊員和簡單行李,堆滿了反映小平同志的資料和書籍,採訪車成了隊員們依賴的“流動圖書館”。
白天早起趕路採訪、晚上通宵達旦寫稿成為採訪組的工作常態,而每次寫稿前,採訪組都要碰頭商議,對稿件中尺度的把握、報道的重點等精心討論﹔稿件完成后,大家都相互傳閱,提出修改意見,精心打磨,確保出手的稿件達到最高水平。
《我與小平的一“面”之緣》標題新穎,很搶眼球,為了這個標題,第一採訪組全體隊員開動腦筋,足足“憋”了一個小時﹔《小平南巡談話,革命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完美結合——專訪廣州市市長陳建華》一文,先后四易其稿才發回報社……300余篇稿件,可謂篇篇精彩,其中不少稿件更是成為《廣安日報》的獨家新聞。“每一次採訪,都是一次艱辛的付出﹔每一篇稿件,都是全部心血的結晶!”這是採訪隊員楊雪蓮在日記裡寫下的感受,也是採訪組全體隊員共同的心聲。
由於採訪地域跨度太大,長途跋涉成為每個採訪組面臨的一大考驗。為了如期趕到廣西百色採訪,第一採訪組一天驅車趕了800多公裡,從早上9點出發,到夜裡10點才落腳住下。忽冷忽熱的氣溫,高強度的工作,加上水土不服,每個採訪組都有隊員生病,但為了不耽誤採訪行程,大家相互鼓勵、相互幫助,吃上幾片藥,忍一忍,繼續前行。
困難再大,也大不過此行滿滿的收獲。在追尋中,採訪隊員常常被當地干部群眾對小平同志的深情感動著,被他們給予追尋活動的幫助支持感動著。
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閻集鄉張菜園村,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就在村裡。“小平同志在這裡指揮過戰斗,換來了我們的好日子,我有責任把小平同志工作、戰斗過的地方守護好。”見証過那段難忘歷史的村民張宜平,從1985年開始,成為舊址的忠實守護人,打掃衛生、種植花木、修繕房屋……30年來,他把舊址當成自己的家一樣精心呵護,從未間斷。
“南巡四老”之一的陳開枝,小平同志南巡時時任廣東省委副秘書長。“零距離的接觸,近距離的觀察,無距離的溝通,升華了我的思想,淨化了我的靈魂,最大限度地再造了我自己。”陳開枝說,“親歷小平同志南巡的11天,改變了我的一生。”19年來,陳開枝連續十年在百色度過春節,以驚人的毅力,走遍了所有環境條件最惡劣的村寨﹔他通過社會力量籌款兩億多元,興建、改建242所學校,並將在百色援建的中小學統一命名為“希賢學校”。“有需要盡管提出來!”追尋採訪活動得到了所到之處各界的認同,他們都樂於支持和幫助,並積極參與到追尋活動中來。特別是沿途各家報社的熱情配合,讓採訪組全體隊員感受到了“天下報社一家親”的真誠。在貴州遵義市,遵義日報社分管業務的副總編輯帶領記者全程陪同﹔在廣西百色市,右江日報社派出情況熟悉的編委、新聞中心主任,配置一台採訪車,協助採訪﹔在湖北宜昌市,三峽日報總編輯親自接受採訪,介紹小平同志與三峽工程的故事﹔在河南濮陽市,濮陽日報社的同志不僅提前到濮陽收費站等候、接站,而且還為採訪組制作了細致的採訪方案,上面詳細寫明了採訪的地點、內容,就連吃住在什麼地方都做好了安排,令素未謀面的採訪組記者們感動不已……
小平同志生前戰斗、工作、生活過的地方的黨政部門和單位,如宣傳部、黨史辦、紀念館、報道組等也給予追尋採訪大力支持,他們把對小平同志的愛戴寄情於採訪組,讓記者們感動異常。百色市田東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韋文孟說:“你們是來自小平家鄉的媒體,雖然路途遙遠,語言交流困難,但我們宣傳部就是你們的娘家!”
從最初踏上異地尋訪之路的迷茫和困難,到一年追尋採訪的順利開展,採訪組一次又一次感受到了鄧小平同志巨大的人格魅力,是他的大作為贏得了老區人民的厚愛,也正因為老區人民對小平同志的這種感恩情懷,才有了對追尋採訪活動的認同與支持,也更加堅定了追尋的決心和信心,一路禮遇有加的原因也更加清晰——因為我們是小平同志的老鄉!
讓追尋的意義更加深遠
“追尋小平足跡”已經超越了其本身的意義,在全國引起了強烈反響。
採訪活動得到了新華網、人民網等100多家媒體的高度關注,紛紛在重要版面和時間段對採訪活動進行了報道。2014年7月22日,《中國新聞出版報》以“10萬公裡追尋小平足跡”為題,用半個版的篇幅對採訪活動濃墨重彩地進行了報道。此外,本報刊發的“追尋”稿件也被不少媒體競相轉載刊發。百色市《右江日報》從2013年8月15日起,對本報在百色採寫的稿件予以全文轉載、連續刊發﹔《咸陽日報》以整版的形式刊發本報在咸陽採寫的稿件,在當地引起強烈反響﹔《忻州日報·晚報版》對本報刊發的“追尋小平足跡”相關稿件進行了全文轉載,同時本報“追尋小平足跡”被該報評為2013忻州十大特別關注事件﹔《邯鄲日報》以《在追尋中洗滌心靈》為題,對本報在邯鄲的採訪活動進行了報道。
採訪活動也得到了中宣部、中國報業協會、四川省委宣傳部等的高度關注。中宣部、中央外宣辦、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國記協通過網絡輿情調查,對追尋活動及相關報道“持續推動並形成熱議話題與輿論高地,提升輿論引導力”給予了充分肯定,並在其主管主辦的《三項學習教育通訊》刊載反映廣安日報開展感恩小平系列報道的文章﹔省委宣傳部“三項學習”教育辦公室發出專報,充分肯定本報開展的這項採訪報道活動﹔“追尋小平足跡”大型採訪活動已被中國報業協會《中國報業》雜志在“品牌推廣”欄目中,作為品牌在全國媒體中推介。
2014年7月10日,正在廣安出席第三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暨鄧小平群眾路線觀與新聞思想研討會的領導和嘉賓,將特派採訪組從採訪地採集回的水、土,精心澆培在鄧小平故居前的紀念樹下。中國報業協會副會長、新華社副社長路建平感慨地說:“這是中國報業界和我們新聞人對小平老人家最好的紀念和最深情的緬懷。”
2014年8月22日,廣安日報成功推出110個版的《永遠的小平》紀念特刊。以“感恩小平·中國夢在廣安”為紀念宣傳的總基調,以“告慰”、“追尋”、“鄉情”、“緬懷”、“感恩”等為系列宣傳的分主題,全方位、多維度宣傳鄧小平同志的豐功偉績,回顧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濃墨重彩地宣傳鄧小平家鄉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新變化,為當前深化改革起到了很好的輿論導向,受到廣大讀者和報業界、黨史界的充分肯定和認可。
追尋活動持續得到各界關注,為了讓廣大讀者更完整地了解追尋過程,也為了讓追尋活動的影響力不斷向外傳播,廣安日報社決定對追尋採訪活動的報道結集出版。報社領導多次赴北京與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文獻出版社協商,得到他們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在書稿審讀環節,中央文獻研究室的領導和專家們在給予該書高度評價的同時,也對全書架構、篇目調整等提出了積極而中肯的意見。報社領導還親自參加書稿編輯、修改、校對和書頁裝幀設計,確保了《追尋小平足跡》一書在鄧小平同志誕辰111周年前正式出版。
承載著廣安日報社採編人員的心血與汗水的圖書《追尋小平足跡》終於與讀者們見面了,這是報社全體同仁獻給小平同志誕辰111周年的禮物,也是作為家鄉黨報,把宣傳小平、學習小平,弘揚偉人風范、踐行小平理論作為永恆主題的又一個新起點。本書主編、廣安日報社總編輯唐雲峰在《追尋小平足跡》一書的“后記”中就這樣提到:“我們將以多個平台和多種形式,深入、全面、持久地宣傳小平,以此激勵家鄉人民學習小平精神、實踐小平理論,全面落實小平同志‘一定要把廣安建設好’的諄諄囑托,在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偉大征程中,奮力譜寫好中國夢廣安篇章。”(楊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