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簽訂《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以下簡稱《十七條協議》),西藏實現和平解放。
西藏和平解放是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維護國家統一和主權偉大斗爭中的一件大事,是西藏社會發展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轉折點,是西藏從黑暗走向光明、從落后走向進步的起點。【詳細】
一、西藏和平解放的實現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西藏人民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員。中國的疆域和歷史是中華民族共同創造的,藏族作為中國境內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之一,為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締造與發展,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大量考古、學術研究表明,藏族與漢族和其他兄弟民族自古就有血緣、語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密切聯系,西藏地方與中國內地的經濟、政治、文化往來始終沒有中斷過。
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世紀末,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英國侵略勢力趁機染指西藏。英軍先后於1888年、1903年兩次武裝入侵西藏,因遭到西藏軍民的抵抗而失敗。在靠武裝侵略沒能達到將西藏變為殖民地的目的后,帝國主義開始在西藏培植親帝分裂勢力,策劃把西藏從中國分裂出去的活動,煽動“西藏獨立”。
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包括藏族在內的中國各族人民為維護國家的獨立、統一和領土完整,為實現中華民族的解放,不惜流血犧牲,進行了長達100多年不屈不撓的斗爭。直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國人民的解放斗爭才取得了完全勝利。1949年,人民解放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解放西藏,驅逐帝國主義勢力出西藏,提上了議事日程。
《十七條協議》的簽訂,標志著西藏實現和平解放,西藏的社會發展從此揭開了嶄新的一頁。和平解放使西藏徹底擺脫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及其政治、經濟羈絆,維護了中國的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實現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和西藏內部的團結,為西藏與全國一起共同進步和發展創造了基本前提。
二、和平解放60年的發展歷程
和平解放是西藏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在此后的60年裡,西藏歷經民主改革、自治區成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各個歷史階段,走過了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落實《十七條協議》,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開啟西藏現代化發展的嶄新征程。實行民主改革,廢除封建農奴制度,解放百萬農奴和社會生產力,完成西藏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推動西藏走上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實行改革開放,推動西藏經濟從封閉走向開放、從供給型經濟走向經營型經濟。根據新的形勢,在實踐中探索和形成新時期西藏工作的基本方針,不斷加快西藏發展,維護局勢穩定。堅持科學發展觀,大力推動西藏從加快發展到跨越式發展,從基本穩定到長治久安。
三、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和平解放以來,西藏廢除了封建農奴制度,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建立了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制度。昔日的農奴和奴隸從此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不僅享有了平等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利,而且享有了自主管理本地區、本民族事務的政治權利。在2007年舉行的西藏自治區、地(市)、縣、鄉(鎮)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選舉中,參選率達到96.4%。經過直接和間接選舉產生的34000多名四級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佔94%以上。
和平解放前,西藏經濟長期停滯不前,百業凋零,民不聊生。和平解放以來,西藏走上了跨越式發展的道路。為推動西藏經濟社會發展,中央政府根據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制定了許多特殊優惠政策,涉及金融、財稅、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農牧業和農牧區、環保、教育、衛生、科技、文化、體育等各個方面,並在財力、物力、人力上給予大力支持和幫助。中央財政沒有從西藏拿走一分錢,反而不斷加大對西藏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1952-2010年中央對西藏的財力補助達3000億元,年均增長22.4%。
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優秀文化的繼承、保護和發展。藏語文的學習、使用和發展受到法律保障,藏文已成為國家第一個具有信息技術信息交換用文字編碼國際標准的少數民族文字。國家累計投入14.5億元對布達拉宮、羅布林卡、薩迦寺等文物古跡進行維修保護。西藏的傳統手工技藝、民間美術、藏戲等76個文化項目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名錄,53位傳承人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布達拉宮、大昭寺、羅布林卡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藏戲和“格薩爾”成功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獨具特色的藏醫藏藥走向世界,藏學研究事業空前繁榮。
相關專題 |
· 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