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岩
戰斗的吶喊 時代的吼聲
周鋼鳴作詞、孫慎作曲的《救亡進行曲》,是“左翼音樂運動”和救亡歌詠運動初期出現的優秀抗日歌曲之一,創作於1935年。
東北淪陷后,1935年日本侵略者又逼近華北,北京學生舉行了有名的“一二·九”運動,要求停止內戰,實行抗日,在全國掀起愛國救亡運動的新高潮。《救亡進行曲》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產生,並很快成為救亡歌詠運動中傳唱最廣的歌曲之一。歌曲採用進行曲形式,易上口,受群眾熱愛,是抗日救亡歌詠運動中具代表性歌曲之一。此歌被電影《青春之歌》選為插曲,由作曲家瞿希賢改編為四部合唱。
孫慎:作曲家,浙江鎮海人,從1935年起先后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詞曲作者聯誼會等進步團體,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歌詠運動,並創作了不少歌曲。建國后任音樂出版社總編輯、社長,《人民音樂》主編,人民音樂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中國音樂家協會秘書長、副主席。代表作有《春耕歌》《民主是哪樣》等。
周鋼鳴的歌詞可以說句句都是響亮的口號,且長短不一。它的曲調也以號角般的“1、3、5”為骨干音構成旋律,且以連續的附點音符和進行曲節奏為特征,因此更加堅實有力,慷慨激昂,恰似時代的吼聲、戰斗的吶喊,以鮮明的音樂形象給人以鼓舞。《救亡進行曲》雖以三部性結構寫成,但卻採用了單一形象的單一主題,因此更顯得集中、精練。這首歌創作出來之后,迅速在全國流傳開來。據當時的報紙報道:1936年北平舉行“一二·九”運動周年紀念會時,曾有5000人齊聲高唱《救亡進行曲》。
鑒於《救亡進行曲》的巨大影響,電影《青春之歌》在拍攝時曾征得作者同意,由作曲家瞿希賢把這首歌改編為混聲合唱,用在影片將近結束時群眾與軍警搏斗的場面,真實地再現了當年的斗爭情景。
![]() | ![]()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