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4·25”地震三個月后,災區人民的生活咋樣了?(組圖)【4】

2015年07月26日09:3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安置區共設4個居委會食堂(李源 攝)

安置區共設4個居委會食堂(李源 攝)

人民網日喀則7月26日電 (李源)今年4月,尼泊爾發生8.1級地震,波及西藏日喀則市18個縣區,造成13個縣區30萬人不同程度受災。3個月過去了,相關安置點的基礎設施是否全面完善?災區群眾的生活又如何? 7月25日,“追夢·西藏的足跡”全國網絡媒體西藏行記者前往日喀則桑珠孜區“4·25”地震樟木鎮受災群眾臨時安置點,全方面深入了解災區群眾的生活起居。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縣市裡有的,這裡也應有盡有。”日喀則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普布次仁向記者介紹。安置區佔地1000余畝,劃分為三個居住區和一個行政服務區。現有帳篷1243頂,群眾500余戶、2000余人。安置區設置公共服務點37個,涉及行政、教育、醫療、金融、通訊、電力、法律、交警等。

“各服務網點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切實提供優質的全方位服務,實現了安置區居住、飲食、教育、醫療、就業服務、金融服務、產業發展、文化娛樂、環境衛生、公交出行 ‘十保障’。”日喀則市聶拉木縣政協主席索朗表示,“我們不斷強化水、電、路、通訊、網絡、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於5月25日實現安置區‘七通、七防、十保障’和‘封閉化、規范化、常態化的管理’。”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走進安置點食堂,記者就聞到一股扑鼻的香味。盛放飯菜的不鏽鋼桶,干淨得能照見人的影子。操作間生、熟分開,干淨衛生。據了解,安置點共設4個居委會食堂,能容納1342名災區群眾就餐。“我在樟木鎮的時候也是在食堂工作的,所以在這挺適應的也很快能上手。”餐廳工作人員普布桑布告訴記者,安置點內的一日三餐全部免費向受災群眾開放,飯菜品種也在不斷豐富,盡可能滿足群眾需求。

除了吃住方面的保障,醫療服務也顯得格外重要。作為臨時安置點的醫務負責人,樟木口岸人民醫院院長普瓊向記者介紹,安置點的醫療服務點共設有綜合門診、治療室、輸液室等7個科室,共有26名醫務人員日夜輪班。兩個多月來,服務點共免費診治2900余名受災群眾,平均每日接診40余人。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為了讓受災群眾盡快恢復生產生活,讓受災群眾習得一技之長增加收入,安置點開設了災區群眾駕駛培訓電教室,免費提供駕駛技能培訓,幫助他們拓寬就業渠道。“作為一名受災群眾,能夠獲得這樣免費學習駕駛技術的機會,我感到非常激動。感謝黨和政府給了我們這種難得的機會。”參加培訓的一名學員說。

據介紹,為切實解決受災群眾的就業問題,日喀則市就業局陸續投入1千余萬元的培訓資金,積極開展災區群眾就業培訓和職業介紹工作。截至目前,開展了“4·25”地震受災群眾專題職業技能培訓班12期,涉及汽車駕駛、裝載機、挖掘機、鋼筋工、混泥土工、木工、繪畫等十多個工種。

此外,日喀則市聶拉木縣政協主席索朗向記者介紹,安置點還制定了防火、防疫、防汛、防破壞、防暴恐、防投毒、防自焚工作預案,組織公安、消防、民兵、綜治組織等加強實戰演練,切實讓每位參戰人員熟練掌握處置程序,不斷提升應急處突能力和水平。臨時管委會督導檢查組加強對安置區各單位、部門維穩值班備勤的督導檢查,確保區黨委、政府十項維穩措施和市委、市政府關於維穩工作各項安排部署落到實處,實現了安置區“三無”、“三不出”和“三穩定”。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李源、崔小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