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廠回族自治縣京銳釉料有限公司內,工藝師在對景泰藍銅胎鑲嵌掐絲拼裝圖案。
《喜鳳瓶》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同祿設計創作,2014年6月被作為國禮贈送給韓國總統。
工藝師對景泰藍制作精益求精。
工藝美術大師張向東復制的仿故宮熏爐。
小學生在家人的指導下體驗制作景泰藍工藝品。
2014年12月4日,國務院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大廠回族自治縣申報的“景泰藍制作技藝”名列其中。
北京APEC會議,中國元素精彩紛呈,留下眾多亮點。其中,作為國禮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景泰藍賞瓶《四海升平》,以其華美的造型、瑰麗的色彩、精湛的工藝,讓人嘆為觀止。據透露,《四海升平》所用釉料,就出自大廠回族自治縣。
2013年6月,韓國總統朴槿惠訪華期間,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景泰藍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張同祿設計、大廠京銳釉料有限公司出品的景泰藍作品《喜鳳瓶》被作為國禮贈送。
“景泰藍這門藝術是火、釉料、銅三者在火當中不斷燃燒出來的精美的東西。就像鳳凰涅槃一樣,進一次火,漂亮一次,再進一次火,再漂亮一次。”張同祿大師這樣評價景泰藍的精髓。
“景泰藍是我國的傳統手工藝品,歷史悠久,民族特色鮮明。”看到景泰藍作為國禮大展風採,我省工藝美術大師、從事景泰藍歷史文化研究30多年的張向東非常自豪。他告訴記者,堪稱國寶藝術的景泰藍在中華大地誕生和發展,迄今有600多年的歷史。作為曾經的宮廷藝術,景泰藍與老北京有著密切關聯,同時,它還與我們河北,尤其是與離北京咫尺之遙的大廠回族自治縣有著不解之緣。張向東說:“大廠歷史上就有生產景泰藍的傳統,多年來不斷傳承,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和產業基礎。事實上,大廠一直享有‘京東景泰藍文化之鄉’的美譽。”
一個遷延至今的傳奇
景泰藍,又叫“銅胎掐絲琺琅”,是一種特殊工藝品,人們將它與景德鎮陶瓷、福州磨漆並譽為我國三大工藝美術珍寶。景泰藍制作過程先是用細扁銅絲做線條,在銅制的胎上捏出各種圖案花紋,再將五彩釉料點填在花紋內,經燒制、磨平、鍍金而成。因此,景泰藍制品外觀晶瑩潤澤,鮮艷奪目。
景泰藍的制作,相傳起於13世紀的雲南,隨后傳到北京,並設有專門的官辦作坊,發展到明代景泰年間,成為一種具有高度藝術性的工藝美術品。
“正由於景泰藍初盛於明代景泰年間,在這個時期,這種工藝品制作的數量多,技術精美,制品又大多以質地純真、猶如寶石一般的藍釉作地,根據這些特色,這種工藝品就被稱景泰藍。”——關於景泰藍名字的由來,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理事長、70多歲的高級美術師唐克美如是說。
“‘景泰’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是個非常祥和的字眼。”張向東介紹,明朝皇帝朱祁鈺定國號時,經過千推百敲才定奪在“景泰”兩字上。今天,“景泰藍”中“景泰”之內涵,早已超出“大明景泰”的狹義概念,而被賦予更多美好的意味,如和諧、友誼、和平、繁榮、昌盛、如意、高雅、智慧等。而“景泰藍”的“藍”,也不單指藍色釉料,而是把所有的釉料統稱為“藍”,在此基礎上,衍生出“點藍”、“補藍”、“燒藍”等行業特有名詞﹔並且,幾百年過去,景泰藍的工藝一直保持著傳統的純手工制作風格,它的掐(絲)、點(藍)、燒(烘燒)、磨(光)、鍍(金),環環相聯,渾然一體,相互輝映,形成曼妙的“五步曲”。
據考証,早在明代之前,金碧輝煌而又細潤可愛的景泰藍器物開始受到帝王的喜愛。而素有金屬器加工制造傳統的大廠一帶,不乏技藝精湛的能工巧匠,他們不斷被招入京城,進入宮廷造辦處,在嚴苛的管制下,傾盡所能,躬身景泰藍制作。當時的景泰藍作坊分別設在紫禁城和圓明園,春夏秋都在燒造。歲月荏苒,景泰藍技藝在一代代工匠手中傳承、發展,日臻完美,成為越開越艷的國寶藝術之花。
“可惜,到了晚清年間,隨著時局動蕩,景泰藍制作難以維系,行業逐漸衰落。”張向東講述,隨著之后的戰亂不斷,景泰藍生產遭遇重創迅速凋敝,大小作坊幾乎絕跡,大批工匠散落民間,由於許多工匠來自大廠,他們陸續回歸故裡,也帶回了這門手藝。在這個回族人口居多的縣域,景泰藍的“藍色基調”,斑斕之中透著一絲伊斯蘭風韻,深得當地群眾喜愛。
張向東說,大廠舊稱“大場”,與京都“一箭之遙”,歷史上曾是皇家牧場,王侯將相時常在此狩獵、賽馬,兩地又是山水一脈,民風相融,民俗相近,因此,這裡古來與紫禁城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景泰藍藝術在大廠生根,正是其中一個例証。
新中國成立以后,景泰藍制作產業進入繁盛時期,從此,景泰藍走出紫禁城,“飛入尋常百姓家”。據了解,當時,為滿足與我國建立外交關系國家的禮品饋贈、換取外匯等需求,景泰藍的生產廠家在全國都有發展,但主要還是集中在北京及周邊地區。除了北京的老字號廠家,如北京市琺琅廠、北京工藝美術廠等外,更多的企業,星星點點分布在天津、廣州、上海等地,有些具備一定規模,更多的只是承攬景泰藍的某道工序,比如制胎、制釉、制托等。
“這些地方的基礎和發展狀況,與大廠不可相提並論。”張向東說,首先,過去,北京的許多私營景泰藍廠裡90%的老藝人都是河北人。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國家日漸昌盛,景泰藍事業迎來新的生機。北京琺琅廠、北京工藝美術廠等,在北京周邊建有一二百家加工企業和十多家分廠,以適應當時景泰藍內需和外貿形勢的需要。與北京一水(潮白河)相連的大廠回族自治縣,成為承接北京景泰藍行業擴展的主要平台,景泰藍生產廠家與日俱增,從業人員最多時佔全縣人口四分之一。
創辦於大廠,至今走過30年歷史的京銳釉料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個景泰藍制造企業。總經理徐國偉說:“就說我的上一輩吧,有不少人很小就在北京學過景泰藍技藝。在那個時代,他們中拿出一個就會(給景泰藍)掐絲,拿出一個就會點藍”。
在張向東整理的文獻中,記錄著這樣一段歷史:上世紀七十年代,大廠回族自治縣老縣長楊洪恩白手起家,創建了縣特種工藝廠,老藝人馬作文傾盡心血,培養當地技術力量。經過不懈努力,大廠特種工藝廠建設成一個高樓聳立、廠房寬敞、工序齊全、技術工人過千的專業廠家,后來,這裡成為制釉料、蒙鑲工藝以及景泰藍生產的重要基地,產品在國際琺琅協會最高水准的博覽會上亮相,為國家贏得了榮譽。除了國有企業,大廠各個村落也成為景泰藍制作的重要組成。該縣窄坡村,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搞景泰藍,家家戶戶成為加工點,一大批從事景泰藍制作的師傅和工技人員得到培養和鍛煉,制作技術逐漸純熟,產品質量在國際市場上很有競爭力,為當時國家外貿出口創匯立下汗馬功勞。
如今,盡管作為老國企的縣特種工藝廠已不復存在,但是在大廠,各鄉各鎮原先的企業,如祁屯春霖工藝美術廠、窄坡振平琺琅廠、大民工藝美術廠等仍一派生機,僅廊坊京銳釉料有限公司時下就供應著全國100多家景泰藍生產企業的釉料,市場份額佔到全國七成以上。
![]() |
相關專題 |
· 地方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