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鄧小平探索和開創中國特色精兵之路的歷史貢獻

張星星

2015年01月05日14:42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摘 要﹞從1975年到1989年,鄧小平曾長時間參與和主持中央軍委領導工作。在這一時期,他以極大的精力關注國防和軍隊建設,從整頓軍隊入手,指導人民解放軍撥亂反正,實現了國防和軍隊建設指導思想的戰略轉變,開創了中國特色精兵之路,使中國共產黨創建和領導的人民解放軍在建設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的道路上闊步前進,為捍衛國家獨立、主權和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鄧小平對中國特色精兵之路的探索,是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內容,為新時期國防和軍隊建設做出了重要歷史貢獻。

  ﹝關鍵詞﹞鄧小平 國防 軍隊建設 中國特色 精兵之路

  ﹝中圖分類號﹞A849﹔K27﹝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1005-4952(2014)05-0036-09

  鄧小平從1975年1月出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1981年6月當選為中央軍委主席,到1989年11月辭去中央軍委主席職務,曾長時間參與和主持中央軍委領導工作。在這一時期,鄧小平以極大的精力關注軍隊建設,從整頓軍隊入手,指導人民解放軍完成了撥亂反正,實現了歷史性的戰略轉變,開創了中國特色精兵之路,使中國共產黨創建和領導的人民軍隊在建設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的道路上闊步前進。鄧小平對新時期中國特色精兵之路的探索,是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內容,鄧小平新時期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也成為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整頓軍隊——探索中國特色精兵之路的重要開端

  自1959年林彪主持軍隊日常工作后,由於“左”傾錯誤的發展,對人民解放軍建設造成了嚴重破壞。特別是在1974年,江青一伙借“批林批孔”運動之機,以個人名義或派人向軍隊一些單位寫信、送材料,企圖“放火燒荒”,搞亂和插手軍隊。在這嚴峻的歷史關頭,鄧小平在毛澤東的提議和周恩來的支持下,於1975年初走上中國黨、政、軍的主要領導位置。他擔任了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第一副總理,負責主持中央的黨政日常工作﹔同時又出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同葉劍英一道負責中央軍委日常工作。他緊緊抓住當時出現的有利轉機,以叱咤風雲的政治魄力和運籌帷幄的領導才能,以整頓軍隊為突破口,為扭轉軍隊建設方向做出了艱辛努力。

  1975年1月19日,鄧小平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在各大軍區負責人座談會上提出,軍委的“一個大題目就是軍隊要整頓”﹝1﹞。25日,他又來到軍隊最高指揮機構,向總參謀部機關團以上干部發表講話,嚴肅地指出了“軍隊被搞得相當亂”、“軍隊臃腫不堪”、“軍隊的紀律很差”等長期積累的問題,進一步闡述了“軍隊要整頓”的思想,﹝2﹞以整頓軍隊為起點,拉開了1975年全面整頓的序幕。為貫徹“軍隊要整頓”的思想,中央軍委於6月24日至7月15日在北京召開擴大會議。7月14日,鄧小平在會上發表講話,又用腫、散、驕、奢、惰五個字概括了軍隊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強調要把整頓軍隊和准備打仗作為軍委的主要工作,作為“軍隊工作的綱”﹝2﹞(p.20)。會后,經毛澤東批准,中共中央於7月19日向全黨轉發了鄧小平等的講話,對全軍和全國各條戰線的整頓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按照中央軍委的部署,人民解放軍迅速展開了各項整頓工作,特別是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是精簡軍隊員額。根據總參謀部擬定的《壓縮軍隊定額調整編制體制的方案》,全軍部隊從1975年第四季度開始到1976年陸續進行整編,陸軍步兵總人數減少46.4萬人,海軍和空軍也分別進行了較大規模的精簡,全軍總人數共減少13.6%。二是調整領導班子。軍委擴大會議閉幕后,在以葉劍英為組長的領導小組主持下,對軍委各總部、各軍兵種、各大軍區等25個大單位的領導班子進行調整,撤換了一批在“文化大革命”中犯有嚴重錯誤的干部,一批主要領導在全軍范圍進行了交流。8月16日,鄧小平致信毛澤東,呈報“軍委關於各大單位干部配備的報告和名單”,並得到毛澤東批

  示﹝1﹞(p.82)。三是強化軍隊紀律。軍委擴大會議期間,中央軍委領導以個別談話方式,向多數軍隊高級干部通報了毛澤東對“四人幫”的批評,要求高級干部堅決聽從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指揮,注意形勢,掌握動向,站穩立場,保持警惕,決不允許任何野心家插手軍隊。四是落實干部政策。到1975年11月,軍隊落實干部政策已復查結案的達到87%,解放了一大批久經考驗的老干部,對抵制“四人幫”妄圖搞亂軍隊、篡奪軍權的陰謀,保証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對軍隊的領導權和指揮權起到了重要作用。五是穩定基層干部。軍委擴大會議后,決定停止執行1969年以來軍隊營以下干部一律作復員安置、不保留干部身份的政策,解除了部隊基層干部的后顧之憂,受到全軍官兵和復轉軍人的熱烈擁護。

  軍隊整頓工作實際上是同“文化大革命”唱反調的,是軍隊工作撥亂反正的開始,也是軍隊改革的試驗,其實質是要從根本上扭轉“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理論和政策對軍隊建設的嚴重影響。雖然這次整頓工作由於受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干擾破壞,未能按照中央軍委的部署全面完成,但是整頓軍隊的決策和各項方針原則抓住了人民解放軍建設面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為新時期進一步實現軍隊建設的撥亂反正和戰略轉變提供了經驗,成為鄧小平探索新時期軍隊建設道路的開端。特別是整頓軍隊的各項措施,挫敗了江青反革命集團亂軍奪權的陰謀,強化了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對軍隊的領導,為后來勝利粉碎“四人幫”奠定了重要基礎。

  二、苦學苦練——軍隊建設中心工作的戰略轉移

  在1975年的軍委擴大會議上,鄧小平針對長期以來“政治挂帥”、“突出政治”等“左”傾錯誤的影響和部隊“隻搞文,不搞武”的現象,明確提出:“要把訓練放在戰略問題的一個重要位置上”﹝2﹞(p.21)。自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人民解放軍從1953年下半年開始,全面轉入以軍事訓練為主的正規化教育訓練。1953年年底召開的全國軍事系統黨的高級干部會議確定,要以軍事訓練作為“現代化軍隊建設中長期的、經常的中心工作”﹝3﹞。但是,由於1958年錯誤地開展對所謂“教條主義”和“資產階級軍事路線”的斗爭,1964年又提出“突出政治”的口號,部隊的軍事訓練受到嚴重干擾和沖擊。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發動之后,部隊的訓練工作基本廢弛,嚴重影響了軍隊建設和戰斗力的提高。

  根據1975年軍委擴大會議的決策和部署,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后勤部(以下簡稱三總部)聯合成立總部訓練小組,以加強對軍事訓練工作的領導。全軍認真落實總部規定的訓練任務,各級干部放手大膽地抓訓練,各部隊在強化專業技術訓練的基礎上,加強了戰斗技術、戰術合成和新式武器裝備的訓練,基本恢復了軍事訓練的規模和水平。1977年,鄧小平重新擔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之后,再次強調軍隊要“把教育訓練提高到戰略地位”,“一個方面是部隊本身要提倡苦學苦練”﹔“另一方面是通過辦學校來解決干部問題”﹝2﹞(pp.60,61)。同年12月召開的中央軍委全會通過了《關於加強部隊教育訓練的決定》、《關於辦好軍隊院校的決定》和《關於加速我軍武器裝備現代化的決定》等文件,對新時期軍隊建設做出了整體規劃和部署。中央軍委的決定明確要求全軍要把加強教育訓練作為關系軍隊建設和戰爭准備全局的重大問題,有力地指導和推動了部隊正規訓練的發展,迅速在全軍范圍形成了軍事訓練熱潮,基本實現了軍隊建設中心工作的戰略轉移。

  1980年3月,鄧小平在中央軍委常委擴大會議上提出,要進一步解決好部隊訓練中存在的問題,“不能總是停留在練射擊、刺殺、投手榴彈的水平上”﹝2﹞(p.289),強調要學習現代化戰爭知識、提高指揮現代化戰爭的能力。根據中央軍委的部署和要求,全軍部隊以改革訓練內容為中心,逐步展開了對部隊教育訓練的積極探索和改革。1983年11月,三總部為總結和推廣部隊教育訓練改革的經驗,聯合召開全軍教育訓練改革座談會。翌年1月,中央軍委批准頒發三總部《關於全軍教育訓練改革的若干問題》,對全軍教育訓練的深入改革做出了具體規定和部署。文件強調,軍隊教育訓練改革的目的是要適應未來反侵略戰爭和軍隊建設的需要,要切實把教育訓練擺到軍隊建設的戰略地位,把軍事理論學習作為教育訓練改革的先導,把諸軍兵種合同作戰訓練作為中心課題,提高部隊的合同作戰能力、快速反應能力、電子對抗能力、后勤保障能力和野戰生存能力﹝4﹞。全軍部隊按照新時期軍隊建設和現代化戰爭的要求,進一步加大了軍事訓練內容、方法、手段和體系的改革力度,採取從單兵訓練到分隊訓練、再到合同訓練逐步提升的改革步驟,形成了逐級訓練、逐級合成、逐級形成戰斗力的訓練內容體系,有效地提高了部隊在現代戰爭條件下的整體作戰能力。

  與此同時,按照中央軍委1978年1月發出的《關於辦好軍隊院校的決定》,軍隊院校教育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到1979年底,軍隊院校基本恢復到“文化大革命”前的狀況,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初、中、高三級院校教育體系。1980年12月,經中央軍委批准,三總部聯合印發《關於經過院校培訓提拔干部的規定》,決定實行經過院校培訓提拔干部的制度,進一步推動了軍隊院校教育的發展。

  人民解放軍教育訓練和改革的不斷強化,從根本上扭轉了“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一段時間軍隊“隻搞文,不搞武”、不重視軍事訓練的狀況,率先實現了軍隊建設中心工作的戰略轉移,提高了部隊的戰術技術水平和干部的組織指揮能力,使人民解放軍的軍事訓練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把軍隊的教育訓練提高到戰略地位,是鄧小平開創中國特色精兵之路的重大舉措,是把人民解放軍建成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的重要指導原則。

  三、戰略目標——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

  1953年底至1954年初召開的全國軍事系統黨的高級干部會議正式決定,要把建設一支優良的現代化革命軍隊作為軍隊建設的總方針和總任務,使人民解放軍跨入了向現代化進軍的新階段。但是,20世紀50年代末期以來,由於受到黨內“左”傾錯誤的影響,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干擾和破壞,軍隊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發生了嚴重曲折。1975年鄧小平提出“軍隊要整頓”,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使軍隊建設回到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正確軌道上來。1977年鄧小平回到中央軍委領導崗位之后,多次提出了加強軍隊的現代化建設問題。

  1981年6月,鄧小平在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軍委主席。9月,人民解放軍在華北地區舉行新時期第一次大規模的現代條件下諸軍兵種協同作戰演習。9月19日,鄧小平在演習閱兵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向全軍部隊發出了“必須把我軍建設成為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的偉大號召,﹝2﹞(p.395)明確提出了新時期軍隊建設的總目標。翌年9月,中共十二大提出了“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宏偉計劃,同時也對新時期軍隊建設的總目標作了進一步闡述,強調“要努力加強人民解放軍的建設,把我軍建成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進一步提高我軍在現代戰爭條件下的自衛能力”。﹝5﹞會后,總政治部發出《關於學習、傳達和貫徹十二大文件的通知》,要求全軍部隊深入學習和領會新時期軍隊建設的總目標,進一步認清軍隊建設的方向。

  人民解放軍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三個方面緊密聯系、相互促進,每個方面都關系軍隊建設的全局,構成了新時期軍隊建設的系統工程。鄧小平特別強調,中心是解決現代化問題。1978年5月,他在同總參謀部領導談話時即指出:要把軍隊指揮系統現代化問題“提到議程上來”,“指導思想要明確,就是要解決現代化問題”﹝6﹞。他認為,人民解放軍經過長期戰爭與和平的嚴峻考驗,始終保持高度的政治覺悟、嚴格的組織紀律和優良的戰斗作風,始終是人民的子弟兵,這是我們這支軍隊的傳統優勢。但是,同我們面臨的更強大的對手比,主要問題是在現代化上還差很大一截。具體地講,主要是官兵科學文化素質較差,部隊裝備現代化水平較低,干部指揮現代化戰爭的能力不夠。中央軍委明確指出:新時期軍隊建設面臨的主要矛盾,是現代化水平與現代戰爭需要不相適應的問題。集中解決這個主要矛盾,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是維護國家安全的要求,是提高軍隊戰斗力的關鍵所在。在鄧小平和中央軍委的正確指導下,軍隊建設迅速轉到以現代化為中心的發展道路上來。

  圍繞解決軍隊的現代化建設問題,鄧小平提出和闡述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主要包括:培養現代化的軍事人才是軍隊現代化的基礎工程和關鍵所在,要把軍隊辦成一個大學校,建立通過軍隊院校培養軍官的制度,努力提高官兵的科學文化水平,學習現代戰爭知識,提高干部指揮現代化戰爭的能力,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合格的現代化軍事人才﹔武器裝備現代化是整個軍隊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也是衡量軍隊現代化程度的主要標志,要在國民經濟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加強現代化武器裝備特別是尖端武器的研制和生產,改善和提高部隊裝備的現代化水平,加速實現國防現代化﹔編制體制是實現人與武器有機結合的軍事組織形式,是軍隊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方面,要在精簡消腫的基礎上,建立適應現代戰爭特點、有利於提高合成指揮效率和軍隊戰斗力的組織指揮體制。

  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總目標的確立,使人民解放軍在經歷了長時間的曲折發展之后,重新回到了正確的建設軌道上來。這一總目標把軍隊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有機結合和統一起來,適應了人民解放軍建設面臨的主要矛盾,適應了捍衛國家安全、維護祖國統一的需要,適應了國際形勢和現代戰爭的發展趨勢,為加強人民軍隊建設、開創中國特色精兵之路指明了方向。

  四、精兵之路——軍隊建設指導思想的戰略性轉變

  自20世紀60年代之初,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和周邊安全環境,一直認為世界戰爭不可避免,戰爭威脅迫在眉睫,特別是60年代中期后,軍隊長期處於准備“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臨戰狀態。這種對戰爭形勢的判斷和軍隊建設指導思想,對維護當時的國家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70年代以來國際形勢的變化和新時期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戰略轉移已明顯不相適應。針對這一問題,鄧小平在1975年和1977年后多次提出軍隊“消腫”問題,強調“軍隊要提高戰斗力,提高工作效率,不‘消腫’不

  行”﹝2﹞(p.285)。為此,人民解放軍在完成1975年確定的“消腫”任務后,又在1980年和1982年進行了兩次較大規模的精簡整編。1985年5月23日至6月6日,中央軍委召開擴大會議,根據鄧小平對國際形勢的新判斷,做出了軍隊建設指導思想實行戰略性轉變的重大決策,即從准備“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臨戰狀態轉到和平時期建設和應付與准備局部戰爭的軌道上來。

  實行這一戰略性轉變,必須正確處理國防和軍隊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大幅度壓縮軍隊規模。繼1980年和1982年兩次精簡整編之后,鄧小平在1985年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鄭重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將裁減軍隊員額100萬人。百萬大裁軍的重大舉措,是人民解放軍歷史上編制員額和組織體制最大的一次變動,是軍隊建設指導思想實行戰略性轉變、開創中國特色精兵之路的主要標志。到1987年初,人民解放軍在全國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裁軍百萬的艱巨任務。在這次精簡整編當中,共撤銷大軍區4個,減少軍級單位31個,裁撤師、團級單位4054個,軍隊總員額裁減至300萬人﹔精簡了總部、大軍區和大單位機關,總參謀部機關減少員額60%,總政治部機關減少30.4%,總后勤部機關減少52%﹔撤並了部分軍隊院校,原軍事學院、政治學院、后勤學院合並為國防大學﹔裁減部隊,淘汰陳舊裝備,將原陸軍整編為多兵種合成的集團軍。這次精簡整編和編制體制改革,使人民解放軍按照中央軍委確定的“精兵、合成、平戰結合、提高效能”四項原則,在軍隊建設和提高戰斗力方面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根據軍隊建設指導思想的戰略性轉變,鄧小平提出:“軍隊要一切服從國家建設這個大局”。﹝7﹞軍隊要服從國家經濟建設大局,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大原則,也是國防和軍隊建設必須堅持與服從的重大原則。為貫徹這一原則,國家適度調整和控制了國防費投入的比例,同時,人民解放軍積極支援和參加國家經濟建設,開放了一批機場、碼頭、港口、鐵路專用線、軍用通信線、營房、倉庫、場地等軍用設施,轉交民用或軍民合用,以解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的急需,收到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方面,也涉及國家建設和安全的大局。鄧小平指出:“四個現代化,其中就有一個國防現代化。如果不搞國防現代化,那豈不是隻有三個現代化了?”﹝7﹞(p.128)人民解放軍遵照鄧小平提出的軍隊要在“大局下面行動”、“要忍耐幾年”的指示精神,識大局,顧大體,在國防費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努力發揚愛國奉獻精神和艱苦奮斗作風,堅持過緊日子、苦日子,想方設法把軍隊的事情辦好。全軍充分利用較長時間內大仗打不起來的相對和平環境,在服從國家經濟建設大局的前提下,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強軍隊以現代化為中心的各項建設,提高軍政素質,增強現代條件下的作戰能力,圓滿完成了黨和人民賦予的訓練、戰備、保衛邊海防、搶險救災等重大任務。

  國防和軍隊建設指導思想的戰略性轉變,軍隊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大局的原則,對保障和推動中國新時期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國家經濟技術實力的增強也為推進軍隊現代化建設奠定了更加可靠的物質和技術基礎。鄧小平曾指出:“我看,到本世紀末我們肯定會超過翻兩番的目標,到那個時候我們經濟力量強了,就可以拿出比較多的錢來更新裝備。”﹝7﹞(pp.128∼129)正如鄧小平所預見,隨著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新世紀以來國際形勢、世界軍事變革和中國安全形勢的變化,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步伐,實現國防和軍隊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已經愈益突出地擺上黨和國家的重要位置,同時這也是鄧小平開創中國特色精兵之路的題中應有之義。

  五、永葆本色——始終不渝地堅持黨的絕對領導和人民軍隊的性質

  走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必須始終不渝地保持人民解放軍的優良傳統,堅持黨的絕對領導和人民軍隊的性質。鄧小平對人民解放軍的性質做出了科學概括,他指出:“這個性質是,黨的軍隊,社會主義國家的軍隊,人民的軍隊。這與世界各國的軍隊不同。”人民解放軍作為黨的軍隊、國家的軍隊、人民的軍隊,三者具有內在的一致性,這種一致性集中體現為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體現為黨的領導同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1989年11月,鄧小平辭去中央軍委主席職務時對參加軍委擴大會議的全體同志再次語重心長地指出:“我確信,我們的軍隊能夠始終不渝地堅持自己的性質……我們的軍隊始終要忠於黨,忠於人民,忠於國家,忠於社會主義。”﹝7﹞(p.334)

  堅持和完善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1975年1月,鄧小平出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總參謀長職務時即指出:“我們這個軍隊有好傳統。從井岡山起,毛澤東同志就為我軍建立了非常好的制度,樹立了非常好的作風。我們這個軍隊是黨指揮槍,不是槍指揮黨。”﹝2﹞(p.1)為加強和完善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1982年12月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全國的武裝力量。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和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其職能和成員都是同一的,既確保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又體現了黨和國家對軍隊領導的一致性,體現了人民解放軍作為國家主要武裝力量的職能、地位和任務,鞏固了人民解放軍作為黨的軍隊、國家的軍隊、人民的軍隊的高度統一。設立國家中央軍事委員會,是國家政治體制和軍事領導體制的一項重大改革,對推進中國特色軍事領導制度的改革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989年9月,鄧小平在辭去中央軍委主席職務前夕再次強調:“黨要管軍隊,因為軍隊始終是黨領導的”﹝7﹞(p.317)。

  繼承和發揚人民解放軍的光榮傳統

  鄧小平從撥亂反正、繼往開來的高度,十分關注恢復和發揚人民解放軍的優良傳統。1975年1月,鄧小平擔任中央軍委領導工作后第一次發表講話時就指出:“我們這個軍隊有好傳統”,強調“優良傳統要恢復”。﹝2﹞(p.1)繼承和發揚人民解放軍的優良傳統,成為新時期軍隊建設特別是軍隊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務。鄧小平在新時期反復強調,我們的傳統是軍隊聽黨的話,不能搞小集團,不能搞小圈子,軍隊不能打自己的旗幟,要始終不渝地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要堅持官兵一致的原則,實行政治、經濟、軍事三大民主,增強軍隊內部團結﹔軍民一致這個原則不能變,要根據新的歷史條件進一步密切軍政、軍民關系﹔要加強作風培養,軍隊的作風要做個好樣子,發揚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艱苦奮斗、雷厲風行的作風。在經歷了1989年國內政治風波的考驗后,鄧小平充分肯定說:“這個軍隊還是我們的老紅軍的傳統。”﹝7﹞(p.304)

  加強和改進軍隊政治工作

  1978年,鄧小平在新時期召開的第一次全軍政治工作會上指出:“我們政治工作的根本的任務、根本的內容沒有變,我們的優良傳統也還是那一些。但是,時間不同了,條件不同了,對象不同了,因此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同。”﹝2﹞(p.119)1981年9月,鄧小平在檢閱華北軍事演習時強調指出:“我們一定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加強政治思想建設,努力使部隊成為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模范。”﹝2﹞(p.395)軍隊各級黨委、各級政治機關和政治干部,根據新的歷史條件,努力轉變“突出政治”的錯誤觀念,緊緊圍繞提高部隊戰斗力發揮政治工作的服務和保証作用﹔著眼於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一代革命軍人,全面提高官兵素質﹔加強科學文化教育,培養軍地兩用人才﹔開展軍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動,密切軍政軍民關系﹔健全和完善政治工作制度,充分發揮政策制度的保証作用,使政治工作不斷地適應新時期軍隊建設的要求。

  培養和選拔好軍隊領導班子

  鄧小平強調,培養和選拔接班人是關系軍隊建設和未來反侵略戰爭的大局,關系黨和國家長遠利益的大問題。他在1977年12月中央軍委全體會議上提出:“要選那些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在斗爭中經得起考驗的人﹔要選那些黨性強,能團結人,不信邪的人﹔要選那些艱苦朴素,實事求是,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作風正派的人﹔要選那些努力工作,聯系群眾,關心群眾疾苦,有魄力,有實際經驗,能夠辦事的人。”﹝2﹞(p.75)后來,他進一步提出:要堅持任人唯賢的路線,按照德才兼備的原則,依據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標准,選用和培養人才﹔要把各級領導班子,尤其是高層領導班子選配好,使槍杆子真正掌握在忠於黨和人民事業的人手裡﹔要加強干部制度的改革和建設,建立和健全干部選拔、培訓、考核、升降、交流、退役等制度。軍隊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的發展,為堅持人民軍隊的性質和建設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提供了人才保証。

  鄧小平曾指出:“不管如何更新換代,我們這個軍隊永遠是黨領導下的軍隊,永遠是國家的捍衛者,永遠是社會主義的捍衛者,永遠是人民利益的捍衛者,是最可愛的人!”﹝7﹞(p.304)中國人民解放軍按照鄧小平的殷殷囑托,在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正確領導下,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豐富和發展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使人民解放軍沿著中國特色精兵之路不斷開拓前進。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主席的中央軍委准確把握世界軍事發展趨勢和國家安全態勢,強調要以堅決聽黨指揮作為強軍之魂,以能打仗、打勝仗作為強軍之要,以依法治軍、從嚴治軍作為強軍之基,提出了實現“強軍夢”的目標,為進一步開拓中國特色精兵之路指出了新的目標和方向。

  (作者為:,研究員,當代中國研究所)

  ﹝ 參 引 文 獻 ﹞

  ﹝1﹞《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8頁。

  ﹝2﹞《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頁。

  ﹝3﹞《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5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51頁。

  ﹝4﹞《中國人民解放軍》上,當代中國出版社、香港祖國出版社2009年版,第330∼331頁。

  ﹝5﹞《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8頁。

  ﹝6﹞《鄧小平軍事文集》第3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頁。

  ﹝7﹞《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0頁。

(責編:張湘憶、謝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