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緬懷館。本報記者 張啟富 攝
鄧小平故居陳列館。
緬懷館一廳。
緬懷館裡小朋友送給小平的書畫作品。
緬懷館北戴河海濱一角。
緬懷館鄧小平在北京的會客廳。
緬懷館手跡廳。
緬懷館雕塑。
陳列館第二章戎馬生涯。
陳列館新換展示照片牆。
陳列館"著作牆"。
8月22日是一代偉人鄧小平誕辰110周年紀念日。
這天,為了紀念偉人的豐功偉績,全國各地人民採用不同的方式對偉人表達懷念之情。
歷經一年半建設、備受世人矚目的鄧小平緬懷館和閉館半年進行改陳的鄧小平故居陳列館已對外開放,以此緬懷偉人,向偉人誕辰獻禮。
改陳后的陳列館增加了那些新元素?新建的緬懷館裡又有那些珍貴文物?記者專程赴“兩館”採訪。
迎接偉人誕辰
新建的緬懷館和改陳后的陳列館開館
2004年8月13日,鄧小平故居陳列館對外開放。陳列館由一個序廳、三個陳列展廳、一個珍藏廳、一個電影放映廳及相關附屬設施組成。展覽以《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為主題,展出文物170件、圖片408幅、文獻資料200余件,同時結合聲、光、電等手段,再現鄧小平同志光輝的一生。
2005年,鄧小平故居陳列館榮獲第六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評選特別獎。2008年,被國家文物局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隨著10年長期超負荷運行,原來的陳列館部分設備老化陳舊,一些技術手段已無法滿足游客參觀和未來的發展需要。
“2014年是小平誕辰110周年,全國各地前來緬懷偉人的游客將會更多,陳列館面臨著巨大考驗。”鄧小平故裡管理局局長錢奇介紹說,要滿足游客需要,必須對陳列館進行升級改陳。
升級改陳勢必要更換大量文物,這些文物將何去何從?錢奇介紹說,早在2013年,鄧小平故裡管理局在小平家人和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提早謀劃修建一座鄧小平緬懷館。“緬懷館一來可以展出陳列館改陳后的大量珍貴文物,還可以展出近10年來,鄧小平故裡管理局收到的來自全國各地人士對故裡捐贈的大量文物。”
10年來,全國各地前來小平故裡捐贈的人數很多,加上在市委市政府“感恩小平”活動的感召下,前來小平故裡進行捐贈的人士更多,這些捐贈物品,大多數都是極具展覽價值和意義的文物。
此外,隨著相關部門和學者對小平同志研究的深入,對於進一步全面、准確、深入地了解小平同志的一生,有了更多認識和成果。同時,小平家人對小平故裡也分外關注,僅在2010年至2012年間,就把5317件珍貴文物送到廣安,其中大多數是小平同志曾使用過的原件,彌足珍貴。
將這些珍貴的文物放在新建的緬懷館裡進行展出,不僅可以讓更多的人深入了解小平同志和寄托對小平的思念感情,同時也讓這些文物能夠得到更有效的保護。
於是,從2013年起,“兩館”建設和改陳正式提上議事日程。經過一年多的建設和改陳工作,並在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前,開始與人們見面。
緬懷館:展示偉人生平 還原真實小平
緬懷館以“回家”為設計理念,以親切自然、溫馨情感作為指導思想,以鄧小平同志相關文物、遺物、圖片、資料為主陳列,恢復鄧小平同志生前工作和生活場景,全景式呈現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幅畫面,是鄧小平故居陳列館生平館的延續和補充,讓人們走進小平同志,更加了解他的生活、他的情感、他的世界。
“緬懷館內設有鄧小平的思想、生活為專題的展覽,是陳列館編年體式展覽的延續和補充。”錢奇介紹說,整個緬懷館分為一個序廳、三個展廳(包含北京故居場景復原廳)、一個緬懷影視廳,主要反映偉人的品格風范和情趣愛好,絕大多數實物都是首次展出。
走進序廳,序廳中央一組群雕,名為“老鄉同庚”。這組群雕取材於1980年,76歲的鄧小平在攀登峨眉山的途中遇到當地一位老大娘。小平關切地詢問老大娘的生活情況,在聊天中小平得知竟與他同歲,所以群雕取名“老鄉同庚”。“群雕也確定了小平同志一代偉人、平民情懷的主題思想,讓人們了解偉人更加真實的一面。”講解員張譯文介紹說。
品格風范展廳展 出世界各國友人贈送小平的禮物
告別序廳,進入第一展廳,展廳的主題是“品格風范”。展廳分四部分來反映小平的品格和風范、信仰堅定的共產黨員,智慧非凡的世紀偉人、朴實坦蕩的政治家和心系人民的領導者。
在第一展廳中,珍貴文物很多,尤其是各國友人贈送給小平同志的禮物讓人看得眼花繚亂。這些禮物中,有日本天皇送給小平的花瓶、美國中央情報局贈送給小品的風景畫、香港知名人士霍英東贈送的汴繡肖像和小平同志曾用過的文房四寶等。這些禮物,共同驗証了小平同志高尚的品格風范。
在展櫃裡,還陳列著小平登上美國《時代周刊》封面的文物,陳列著吳作人書寫的“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橫幅,陳列著汕頭市贈送給小平“我們的總設計師”銅盤。這些展品,共同印証了小平同志對國家發展做出的巨大成就。
此外,這個展廳中,還專門展出了小平同志恢復高考決策的相關內容,裡面包含第一年恢復高考的准考証,小平同志批示集、當年學生寄給小平同志的賀卡等,從小平同志重視教育、重視科技的層面,來反映小平的品格。情趣生活展廳展出小平廣泛的愛好和濃郁親情告別一展廳,記者沿梯而上來到二展廳——情趣生活展廳。沿途的油畫長廊中,是藝術家們根據小平的人生軌跡創作的,包括《走出廣安》、《上海石庫門》、《百色起義》、《大別山》、《決戰淮海》等,各種風格各異的油畫讓人目不暇接,同時又讓人賞心悅目,泛起對藝術的崇敬之情。
第二展廳分平民情懷、興趣愛好、濃郁親情三部分。在這個展廳中,展出了小平同志廣泛的愛好,包括小平喜歡打橋牌,喜歡游泳,愛好藝術,喜歡小孩,喜歡看書等愛好。在這個展廳裡,有小平參加橋牌賽獲得冠軍的獎杯,有郫縣唐昌鞋廠為小平制作的布鞋,有來自全國的知名藝術家贈送給小平的畫作,有小平用過的新華書店的購書証,還復原了小平曾在此游泳的北戴河海濱一角。
在這個展廳中,同時還展出了小平家的全家福,展示了他們這幸福的一家人和溫馨的家庭生活。
“這些展出的照片,都是小平家人捐贈給緬懷館的十分珍貴的私家收藏,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展品。”講解員張譯文介紹說。
北京故居場景復原廳 復原小平北京生活
參觀完第二展廳,記者來到第三展廳——北京故居場景復原廳。
“這些展品是北京景山后街米糧庫胡同5號的原物,是小平家人捐贈給緬懷館用於展出的。”講解員張譯文介紹說。
在這個展廳中,緬懷館復制了小平同志北京故居的餐廳、門窗、會客室和辦公室,小到一副碗筷,大到一張餐桌、冰箱,都是小平同志家人捐獻出來的他老人家用過的實物。這些場景和實物展品,配合館內大量小平同志與家人的日常照片,將偉人朴實的日常生活和對家庭、親情的重視,親切、真實地反映了出來。
緬懷廳 56座燭台象征56個民族
“小平同志已經離開我們17年了,但是他永遠活在人們心中。”張譯文說,緬懷館裡的緬懷廳,為人們懷念偉人提供了場所,前來緬懷小平同志的人,坐在搖曳的燭台上,向小平同志表達思念和感恩之情。
在緬懷廳裡,記者看到,工作人員運用高科技技術,模擬了海闊天高的環境,在滿天繁星的天空之下,56座大小不一的燭台象征著56個民族,共同對一代偉人小平同志表達緬懷之情。
手跡廳裡 大量小平同志手跡首次“解密”
參觀完整個緬懷館展廳,讓記者感受頗深的是館內大量採用自由開放的模塊式展陳形式,每個展板既相互聯系又獨立成章,展板一面是圖片,另一面則是文物文獻。抓教育、抓軍隊、抓科技,打橋牌、游泳、退休生活,每個展板都各自詮釋著小平同志對某個方面、某個領域的智慧和貢獻,展示著他不同的興趣愛好和生活習慣。
緬懷館裡有一個僅10余平方米的“袖珍”展廳,這裡面全部展示的是小平同志的手跡,是黨和國家珍貴的史料。據介紹,這些手跡大多來自中央檔案館,都是高仿真復印件,基本上是第一次“解密”呈現在公眾面前。
“我們一共搜集了180余份珍貴手跡,現在展示出來的有69份,會不定期輪換展出。”工作人員說。
記者在手跡廳看到,這些手跡裡包含著小平同志的大量批示、書信和起草文件稿。如小平同志1975年10月寫給毛主席的書信、1953年關於修筑康藏公路路線問題的復電、1981年4月在《關於進一步開發和建設攀枝花的幾個問題》上的批示等。
陳列館裡的新“面孔”
序廳新增高3.9米鄧小平青銅圓雕塑像
進入鄧小平故居陳列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高3.9米的鄧小平青銅圓雕塑像,它以改革開放時期的鄧小平形象為基礎設計。雕像的背景是一幅氣勢磅礡的漢白玉浮雕壁畫,由我國著名的雕塑藝術家吳為山創作設計,高16米、寬10米,以大海、群山、天空、鬆樹等組成,寓意小平同志博大的胸襟和超人的氣魄。
在這裡駐足凝望,小平同志——這位慈祥的老人正面帶微笑,邁著堅毅的步伐從群山之巔向我們緩緩走來。
“這個圓雕展示出”山高、海闊、人為峰“的意境。”講解員張譯文說,序廳確定了整個展覽的主題——“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
大量採用多媒體手段
從廣安到重慶、從重慶到上海、從上海到香港,跨越印度洋,經蘇伊士運河北上巴黎……走進重新改陳后的鄧小平故居陳列館,一面設計別致的3D電子牆引人注目。
“這是對小平同志早期革命活動路線圖的一次重新設計。”陳列館館長彭備軍告訴記者,整面牆以灰色調的等高線地圖為底,配合彩色投影呈現小平同志早年的革命活動路線。用彩色吸引觀眾眼球,再用顏色的變換,讓觀眾對小平同志的革命活動線路一目了然。
“陳列館的改造主要還是在硬件提檔升級方面。”彭備軍介紹說,館內除了對弱電系統、消防系統、空調系統、能源系統等進行全面升級改造外,多媒體的大量應用,是這次改陳中最重要的亮點。
此次改陳后,館內共有觸摸屏13塊、液晶電視屏6塊、投影5處,並存入了大量的各種相關影像、影片等資料,比如年代大背景的敘述、人物生平的介紹等,可供游客們隨意點擊了解。
復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會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了黨和國家歷史的新篇章,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在改陳后的陳列館裡,新增了一處復原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會議場景,主席台桌椅被原樣擺放在館內,其后方則是一面液晶大屏,滾動播放著會議召開時小平同志及其他領導人進入會場、就座和會議進行的畫面,同時音響裡傳出小平同志在會上講話的原音,讓參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這場深遠影響全國、全黨命運的重要會議。
增加小平同志南巡內容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鄧小平南巡,先后視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並發表重要談話,為中國走上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礎。
“此次改陳,增加了19幅小平同志南巡內容和南方講話方面的珍貴圖片。”彭備軍介紹說,在這個區域中,增加小平南巡相關內容,目的是為了強調改革開放對整個中國的巨大影響,展示偉人的豐功偉績。
互動站變為“著作牆”
在陳列館參觀快結束時,留給人印象最深的當然要數那個長達10米的“著作牆”了。
“這個‘著作牆’裡面以書櫃的形式,收錄了4000余冊鄧小平理論書籍,包括各種版本的鄧小平文選。”彭備軍介紹說,這些書籍都是全國各地捐贈給鄧小平故裡管理局收藏的,彌足珍貴。“著作牆”右邊是小平理論,左邊是鄧小平理論的一些研究成果。將這些書籍放在此處展出,也是為了表現偉人不平凡的一生。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由本報記者 劉秦君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