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領會鄧小平改革開放思想
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 王一鳴
今年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30多年前,鄧小平同志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開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使改革開放的巨輪打破堅冰,揚帆起航。當前,我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階段,改革正處在攻堅期和深水區。重溫鄧小平同志改革開放思想,對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堅定不移地把改革開放事業推向前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解放思想是推進改革開放的重要前提。我國的改革開放,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必須打破思想僵化,突破傳統思維定勢。回顧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在每個重要關口,鄧小平同志都以非凡的膽識和科學的態度,引領解放思想,沖破各種阻力,他旗幟鮮明地支持“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打破了改革的僵局﹔積極倡導“不爭論”,排除“姓社姓資”的干擾。他在南方談話中指出,“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准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實踐証明,沒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就不會有改革的突破,就難以把改革開放事業推向前進。
重溫鄧小平同志的改革開放思想,我們就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我們要勇於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破除妨礙改革的思維定勢、行為習慣和路徑依賴,大膽地試,大膽地闖,自覺地用新思路、新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從實際出發,從基本國情出發,從人民群眾利益出發,不失時機地推進重要領域改革。
二、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社會主義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改革就是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鄧小平同志曾指出,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這一論斷,不僅從解放生產力角度,打破了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藩籬,而且揭示了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的客觀要求。
重溫鄧小平同志的改革開放思想,我們就要堅持以改革解放生產力的思想,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應該看到,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改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改變,發展仍然是第一要務。與此同時,支撐我國發展的要素條件發生深刻變化,深層次矛盾凸顯,必須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經濟發展內生動力,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三、“三個有利於”是判斷改革得失成敗的標准。改革得失成敗如何判斷,關系到改革的推進。“三個有利於”標准的提出,為改革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武器。正是有了這個標准,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改革動力,那些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經濟制度才成長起來。
重溫鄧小平同志的改革開放思想,就是要敢於破除妨礙推進改革的思想觀念,堅定不移把改革開放事業推向前進。當前,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需要改的多是難啃的硬骨頭,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前所未有。我們要做好承受改革壓力和付出改革代價的思想准備,對黨和人民事業有利的,對最廣大人民有利的,對實現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有利的,該改的就要堅定不移改,這才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國家和民族負責。
四、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30多年來,從設立經濟特區到沿海、沿江、沿邊開放,從單向引進來到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從被動接受國際貿易規則到主動參與制定國際經貿規則,我國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大幅提升。實踐証明,隻有對外開放,才能有效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為我國經濟發展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
重溫鄧小平同志的改革開放思想,就是要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努力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要改革涉外投資管理體制,對外商投資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對外投資由審批制逐步改為備案制。放寬投資准入,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進一步擴大內陸沿邊開放的基礎上,構建“一帶一路”開放新格局,推動與周邊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
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階段,我們重溫鄧小平同志關於改革開放的重要思想,就是要充分認識改革開放的歷史必然性和重要性,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將鄧小平同志開創的改革開放事業繼續推向前進。這應是對鄧小平同志最好的紀念。
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 顧海良
鄧小平同志提出,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鄧小平同志還說,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后,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深刻理解鄧小平理論,就要搞清楚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問題,就要解決好改革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協調的問題,就要處理好生產力與經濟社會關系整體相聯系的問題。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鄧小平同志的這些重要論述仍有強大的思想活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根本最緊迫的任務還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三個進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條件。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的總開關。沒有解放思想,我們黨就不可能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我國發展的歷史新時期﹔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結果,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基礎。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是為了更好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們要通過深化改革,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正確認識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中國市場學會理事長 高鐵生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如何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已成為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
學習鄧小平經濟理論有助於全面深入認識和正確處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鄧小平同志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論述,關於計劃與市場關系的論斷,以及他提出的“三個有利於”標准,對於正確認識和處理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我國經濟轉型中,在改革開放的不同階段,政府和市場的相互關系不斷發生變化。在經濟改革發軔后一段較長時間裡,政府是建設市場、培育市場的重要推手,正是在政府主導和助推下,市場體系從無到有、由初級到高級、由不完善到相對完善,先后有了商品市場、要素市場,現貨市場、期貨市場,實體市場、虛擬市場,等等。所以,在一段時間裡,我國經濟包括在市場體系建設上,體現出政府主導作用,這與歷史演進有關。
隨著市場體系的發育,政府在經濟生活中的角色、在資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應當發生相應變化。政府應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更多地為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條件和環境提供公共服務。
堅持“三個有利於”標准,有助於新時期不斷優化和創新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和發展,政府與市場自身及二者相互關系都在不斷變化。世界上並沒有一成不變的政府與市場的關系。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世界金融危機,使許多國家重新思考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與此同時也引發了圍繞二者關系的爭論,其中既有對政府主導作用的重新肯定,也有去“政府化”的種種議論。結合我國經濟改革的實踐,我們應既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又要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
根據問題導向的改革思路,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就要採取措施解決好由於認識偏好和利益驅動產生的政府與市場“錯位”現象。比如,健全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法律法規體系﹔又如,推行“負面清單”、“權力清單”﹔再比如,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探索政府與市場關系的目標模式,降低“試錯成本”,減少“摸著石頭過河”中的彎路。
科技革命正在深刻改變著社會經濟生活。如何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大力提升政府服務水平,為市場配置資源創造更好條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新課題。我們應當堅持“三個有利於”的衡量和評價標准,緊密結合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在認識和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上爭取有新的突破,作出新的貢獻。
“先富”與“共富”的辯証法
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院長 賴德勝
先富共富思想是鄧小平經濟思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充滿著辯証法。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分配領域大鍋飯和平均主義現象嚴重,這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如何打破大鍋飯,選擇何種分配方式,是改革所不可避免要回答的問題。對此,鄧小平同志曾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出要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事實証明,讓部分地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思想和政策,是非常有效的。因為我國不同地區之間的自然條件、經濟狀況差異明顯,不同人群之間的人力資本水平、工作投入程度差別也很大,如果強調同步富裕,結果隻能是共同貧窮。讓那些誠實勞動、合法經營的人先富裕起來,對於整個社會的財富涌現,具有非常強的激勵效應。我國近30多年經濟能夠持續高速增長,先富政策及其導致的企業家精神迸發,是一個重要原因。
但先富本身不是目的,先富的目的是要以點帶面,使更多的地區、更多的人逐漸富裕起來,從而實現共同富裕。對此,鄧小平同志一開始就有著清醒的認識,而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他對於共同富裕有著更多更明確的強調。比如,他指出,我們提倡“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是為了使先富裕起來的地區幫助落后的地區更好地發展起來,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也是同樣的道理,要一部分先富裕的人幫助沒有富裕的人,共同富裕,而不是兩極分化。
在新的發展階段,處理好先富共富的關系,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先富就要激發效率,要讓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的活力得到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共富就要追求公平,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顯然,就這個意義說,我們要繼續全面深化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特別是要健全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由要素市場決定的報酬機制,使這些要素各得其所、各盡所能,從而使經濟有比較好的增長,人均收入有比較快的增加。事實上,繼續把蛋糕做大,也是共同富裕的前提。
但是增長的好處並不會自動地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若要實現共富,必須主動積極地採取措施,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對此,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努力實現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也就是說,不僅再分配要注意公平,初次分配也要注意公平。同時,要完善再分配調節機制,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即“兩頭小,中間大”,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的比例都比較小,中等收入人群的比例比較大。為此,要加大稅收調節力度,加強社會保障建設和轉移支付力度,積極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低收入人群能夠更好地享受改革發展的果實。
總之,先富共富思想有著豐富的內涵,富有哲理。如果說改革開放前30多年我們通過鼓勵一部分人“先富”,推動更多的人創造更多財富,使我國從低收入國家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那麼,在新的發展階段,我們則應該更有智慧踐行共富的理念,以更好地實現中國夢。
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顧問 宋曉梧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總結中外經濟體制弊端,經過長期艱苦探索才明確的改革方向。在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之際,探討這一問題,重溫鄧小平理論,意義重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大大增強,GDP總量攀升世界第二,上百種工業產品產量世界第一,從低收入階段跨進中等收入門檻。但同時也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與矛盾:分配差距過大、投資消費失衡、產能嚴重過剩,等等。面對這些問題與矛盾,必須下決心推進改革,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就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是全社會各類資源配置的主體。從政府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逐步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必然經過簡政放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難免存在政府與市場邊界不夠清晰的問題。由於前一階段經濟高速增長,這一問題在很大程度上被掩蓋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政府與市場邊界不清,政府“越位”、“缺位”、“不到位”等弊端日益積累顯現。
現在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嚴重與地方政府對經濟干預過多有著很大聯系。一些地區搞唯GDP論英雄,還有一些地方利用低價甚至零地價工業用地、稅收返還、壓低水電價格等優惠措施,推動企業在本地區盲目擴大產能。
不可否認,過去唯GDP曾調動了地方的積極性,為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做出了貢獻。這在特定歷史階段有一定合理性。但發展進入新階段后,必須劃清政府與市場的界限。
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精神,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應當在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方面下功夫。要明確界定政府與市場的邊界,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加快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社會組織、市場中介組織分開。把不該由政府管理的事項如企業經營決策等,堅決轉移出去﹔把該由政府管理的事項如基本公共服務等,切實管好。要深化相關財稅、金融等改革,打破各類行政性壟斷,形成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以利於真正轉變發展方式。劃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絕不僅僅是中央政府的事,地方政府同樣要實行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社會組織、市場中介組織分開。
深化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 張 宇
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鄧小平同志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這一新的征程中,曾不斷提出和反復思考的基本理論問題。在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之際,重溫鄧小平同志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對於當前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於社會主義的本質,鄧小平同志有一個經典的概括,這就是人們熟知的“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一概括,深刻地闡明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貫穿於鄧小平理論的各個方面,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思想,需要我們全面准確地加以理解。
首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並且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
其次,鄧小平同志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論述是目的與手段的統一。手段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目的是滿足人民需要,實現共同富裕。他多次強調,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
第三,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中國的時代特點作了新的發展。
總之,鄧小平同志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回答了在我們這樣的國家和所處的歷史條件下,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是馬克思主義時代化中國化的重要成果。鄧小平同志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與馬克思主義的經典理論和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是一脈相承的,同時又是與時俱進的。我們應全面地、准確地、完整地領會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並在實踐中努力落實、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