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山溫泉賓館服務員譚惠洪(右)接受本報記者採訪。
30年前,小平同志到中山視察,不僅留下了一句“不走回頭路”的鏗鏘話語,更寫下了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濃墨重彩的篇章。 今年5月5日,本報特派採訪組來到位於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的廣東省中山市。這是一座以偉人孫中山命名,並在改革開放中率先崛起的現代化城市。
在廣東省,中山市的發展堪稱奇跡。僅30多年,便以佔廣東1%的土地面積、不到3%的人口,連續多年創造了位居全省前列的經濟總量,成為“珠三角”西岸的重要中心城市。
“中山過去30多年來的成績是小平‘不走回頭路’的具體實踐,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踐。”中山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鄧文華坦言,中山人民不負小平同志“不走回頭路”的囑托,在改革開放中敢想敢闖,曾經開創多個全國“第一”,獲得“廣東四小虎”的美譽。
小平登山發出改革最強音:
“不走回頭路”
1984年1月28日,小平第一次南巡到中山視察期間,攀登了羅三妹山。快要下山時,由於前方山路難行,工作人員建議從原路返回,小平堅定地說:“我不走回頭路!”
從此,“不走回頭路”就成為小平對改革開放所發出的時代最強音,激勵著全國人民堅定不移地沿著改革開放的道路,勇往直前。
5月5日上午10時,採訪組驅車來到中山市三鄉鎮羅三妹山公園,追尋小平當年“不走回頭路”的足跡。
“小平當年來登山時,上山的路還不太好走,石梯也沒有現在的寬,但他老人家的精神很好,沒帶拐杖,也不用人攙扶,從東南面上山,再由西南面下山,共待了1小時15分鐘。”在羅三妹山公園入口,中山市三鄉鎮宣傳辦公室主任高兆輝介紹說。
羅三妹山是中山五桂山脈的一座小山,因傳說當地出過一位同名孝女而得名。2011年,中山市以“不走回頭路”為主題,興建了羅三妹山公園。公園以當年小平同志登山的路徑為主線,依據山勢布置了小平同志經典語錄碑刻,新建了“摸著石頭過河”景觀橋、豐碑廊、仙池等多個景點。
進入公園,環境幽靜,景色宜人,沿途廣播裡不斷傳出小平南巡的重要講話。小平濃重而清晰的四川話,讓我們倍感親切。
沿當年小平登山的路徑拾級而上,石階兩旁豎立著18塊石刻,上面篆刻著小平的經典語錄,如“發展才是硬道理”、“讓一些人先富起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些遒勁有力的大字,清晰地記錄了改革開放的歷程。
登上山頂,小平銅像迎面而立:小平身著中山裝,腳踏輕便皮鞋,雙手叉腰眺望遠方,神情睿智而慈祥。“當年小平在這裡駐足眺望了三鄉鎮。”高兆輝說,這尊銅像是參照當年小平登山的樣子塑造的,高2.8米,重3噸。
放眼山下,三鄉鎮一覽無余,場鎮馬路寬闊,高樓林立,村庄環境整潔,魚塘碧波蕩漾。
“今年1月27日至28日,為紀念小平同志‘不走回頭路’發表30周年,中山社會各界以重走小平路、重憶小平事等形式,紀念了這位世紀偉人。”中山日報總編輯助理、新聞總監程明盛說,30年后重溫偉人歷史故事,不僅是對小平同志為中國改革開放建立卓越功勛的緬懷,更是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再出發。
“小平勉勵我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參與接待小平,讓我永遠難以忘懷。”5月5日中午,記者在中山市三鄉鎮文昌東路“綠榕居酒樓”,採訪了原中山溫泉賓館服務員譚惠洪。
1984年1月26日下午,小平在結束對珠海的視察后,乘車到達中山市三鄉鎮,並下榻中山溫泉賓館。小平入住溫泉賓館那幾天,譚惠洪是服務人員之一,那年她18歲。(下轉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