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領袖人物紀念館

劉鄧大軍在臨泉:軍民一家 魚水情深

2013年12月30日14:03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1948年2月24日,元宵節。鄧小平率領前方指揮部北渡淮河,在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縣韋寨鎮與劉伯承率領的后方指揮部及中原局勝利會師。

“劉鄧首長在村內東北角的韋玉民家住了18天,在我家安放部隊的電台和發報機等設備。”11月11日,在位於韋寨鎮吳營村的劉鄧大軍淮西戰役指揮部舊址,曾親眼見証劉鄧大軍在韋寨活動、現年81歲的老黨員韋連慶告訴記者,得知劉鄧大軍到來,村民們敲鑼打鼓,主動將最好的房屋騰出來,用最隆重的禮節歡迎親人到來。

“當時,解放軍和老百姓的關系就是軍民一家,魚水情深。”韋連慶充滿感情的回憶說,在入駐韋寨鎮的半個多月時間裡,劉鄧大軍秋毫無犯,還主動幫村民挑水、打掃衛生等,和村民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話。

“魚”中真情:我搶了鄧政委的飯吃

一天清晨,鄧小平的警衛員在吳營村后的一條水溝裡,捉到兩條半斤重的鯽魚,准備為整日操勞的首長補充一下營養。

中午開飯時,警衛員為指揮部的首長們每人端上一碗鯽魚面葉。這時,鄧小平看到房東家剛滿3歲、面黃肌瘦的孩子韋玉民,就把他那碗面葉給了孩子。不諳世事的韋玉民接過面葉,就呼嚕嚕地吃了起來。警衛員見狀忙說:“首長,每人隻有一碗啊!”看著韋玉民狼吞虎咽的樣子,鄧小平深情地說:“孩子是革命的接班人,正在成長期,最需要的是營養。”

直到今天,近70歲的韋玉民老人回憶起此事,仍然激動不已地說:“我搶了鄧政委的飯吃,鄧政委和共產黨時刻想到的是咱老百姓啊!”

棗樹“穿衣”:一定要愛護群眾財物

劉鄧大軍對群眾財產秋毫無犯,在韋寨有口皆碑。回憶起劉鄧大軍在韋寨的日子,韋連慶和幾位老人都生動地講述了“棗樹穿衣”的故事。

一天,鄧小平的警衛員有事要外出,就把首長的黃騾子拴在村民韋明理家的大棗樹上。回來后,發現騾子啃掉了一大塊樹皮。韋明理怕首長知道后會責怪警衛員,就偷偷用塘泥把棗樹涂了一遍,遠遠望去就像給棗樹穿了一層層厚厚的“衣服”。結果還是被鄧小平發現了。

鄧小平批評了警衛員后,找到韋明理誠懇地道歉,並安排人照價賠償。韋明理不讓賠,說:“部隊行軍打仗又不能總帶著馬樁,牲口不栓樹上能栓哪兒。”鄧小平拍了拍韋明理的肩膀:“老鄉,我們時時刻刻都講‘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要愛護群眾財物,損壞了就要賠,不能違反紀律。”最后,部隊按照規定對被損壞的棗樹給予了賠償。

此后,劉鄧首長在寨內的保公所召開干部擴大會議,也明確要求參會的干部不能將馬拴在樹上,由警衛員們在保公所附近打樁,用來拴馬。

“以前,國民黨騾馬隊從這兒經過,村裡很多果樹被牲口啃死,很多東西被損壞。前后一比,誰好誰孬,老百姓心裡不就很清楚了嘛。”韋連慶說,這件事情,讓劉鄧大軍贏得了韋寨鄉親的愛戴。

違反紀律:這個小鬼硬是給我們上了一課

採訪中,韋連慶還向記者講述了他自己經歷的一個故事。

劉鄧大軍剛到吳營村時正好是元宵節。這一天,16歲的韋連慶用笊頭(當時農村一種盛食物的器具)端著自家剛出籠的一屜面點,送到了劉鄧首長面前。

劉伯承笑容可掬地問韋連慶:“小鬼,你不知道解放軍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嗎?趕快端回去給家裡人吃吧。”

“曉得,我家的東西是要得地。”看見首長和藹可親,調皮的韋連慶模仿鄧小平的四川口音,惹得大伙笑成一團。

“啊,你倒是說說怎麼要得地?”鄧小平也走過來,笑呵呵地摸著韋連慶的頭故意拉長口音。又是一陣哄笑后,大家都把目光對准了韋連慶。

“首長,蒸布袋、面燈、茓子是我們這裡的老傳統,你看這面燈上面凹下面平,就像一個油燈,做十二個在鍋裡蒸熟,代表全年十二個月風調雨順。首長,您不吃,不想咱窮人風調雨順嗎?這布袋和茓子分別代表老百姓的糧食口袋和糧倉,大人說蒸得越多越是糧滿倉豐天下太平呢。首長不吃,就不希望窮人五谷豐登嗎?”小家伙這麼一問,再次把大家逗笑了。

這時,鄧小平深情地對鄉親們說:“這麼多年戰火不斷,民不聊生,你們省吃儉用,把最好的東西給部隊,最苦的是你們啊!這個小鬼說得好,解放軍就是要讓大家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我和司令員一定要嘗嘗這象征豐收的布袋、茓子。”

“嗯,你這個小鬼厲害!給我們都上了一課。不過,我告訴你要是有碟辣椒油就更合口味了。”劉伯承逗韋連慶的話,讓大伙哄堂大笑。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大家開始品嘗面點。

送完食物,韋連慶剛回到家,他母親就告訴他,劉鄧首長派人送來兩塊銀元,說是付面食的錢。韋連慶也永遠記住了這個難忘的元宵節。

軍愛民,民擁軍。解放戰爭期間,臨泉人民晝夜趕做棉衣、鞋襪、籌集軍糧等部隊需要的日常生活用品和軍需品。飽受戰亂的臨泉人民還紛紛把自己的兒女送進部隊踴躍參軍,補充主力。阜陽戰役中,臨泉人民組織了大批的民工和擔架,支援劉鄧大軍。據統計,全縣總計為部隊提供糧食約300余萬斤,柴草360余萬斤,鞋、襪3萬余雙,棉花3萬余斤。

(責編:石國慶、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