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淮海戰役陳官庄地區殲滅戰紀念館講解員介紹淮海戰役總前委成員。
1948年11月6日至翌年1月10日,一場決定中國前途命運的大決戰打響,這就是著名的淮海戰役。一個位於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東北部的普通村庄,由於經歷了淮海戰役第三階段的戰火,見証了世事更替時的人心向背而載入史冊——見証歷史:烈士用鮮血換來幸福
10月23日,採訪組來到位於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陳官庄鄉的陳官庄殲滅戰烈士陵園。
陵園是為紀念淮海戰役第三階段陳官庄地區殲滅戰中犧牲的烈士而建的,所在地即是當年淮海戰役第三階段圍殲徐州剿總副司令杜聿明的中心戰場。陵園於1963年修建,后陸續進行改擴建,去年新的紀念館建成開館。陵園坐北向南,正中為花崗岩烈士紀念碑,高25米,上刻周恩來總理手書“淮海英雄永垂千古”八個大字。碑前為廣場,碑后兩側有烈士陳列館和殲滅戰紀念館,北部樹林中有烈士公墓和單人墓,墓周有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
據講解員田熠旻介紹,淮海戰役陳官庄地區殲滅戰是淮海戰役中繼碾庄、雙堆集殲滅戰之后,對杜聿明集團進行的最后決戰,是整個戰役持續時間最長、消滅國民黨軍最多、勝利最大的一個戰役階段。當時,作為總前委書記的鄧小平,在商丘市睢
陽區閻集鎮的張菜園村,指揮淮海戰役。
在紀念館,我們見到了一張特別的收條,上書“戰犯杜聿明壹名”。“這是當年華野出具的收條。”田熠旻說,1948年12月,淮海戰役發展到第三階段,國民黨守軍將領杜聿明、邱清泉見大勢已去,便帶領部隊從徐州出逃,結果被解放軍華東、華中兩大野戰軍包圍在陳官庄。經過一個多月的緊縮餓困、政治攻勢,解放軍於1949年1月6日發起總攻,激戰5天,共殲敵軍26萬余人,並俘獲了杜聿明。
數十萬職業軍人,以血肉之軀搏殺在這個小村庄為核心的地區,可以遙想當年戰爭的慘烈,令人更為珍惜而今的幸福生活。想到這裡,我們不由得想起陵園內鄧小平為淮海戰役書寫的題詞——“中華兒女們永遠記著:你們的幸福是先烈們用血換來的。淮海戰役烈士永垂不朽”。記憶殘片:敵軍為食物
自相殘殺
參觀完陵園,我們來到陳官庄村。這是個不大的村庄,極為普通,村內以陳姓為多。上年紀的老人,當年還是孩童。村子中央一座保存較好的建筑,便是當年杜聿明的總指揮部。這是個四合院,原屬一大戶人家,戶主陳桂亭當年隻有9歲。1948年12月6日,走投無路的杜聿明集團被迫將指揮部駐扎在陳桂亭家的四合院內。
今年74歲的陳桂亭,回憶了當時的情景。
國民黨軍進村之前,村民們紛紛逃走。那時村裡有512人,不少人逃走時被國民黨軍從墳堆中、溝渠裡和雪窩中抓回,村子裡還剩下不到200人。陳桂亭家30多口人,有十多口人沒有逃走,被趕進一座搖搖欲墜的危房裡。而他爺爺和大哥則被關進了杜聿明的指揮部,分別干上了打掃廁所和挑水的工作。
國民黨軍把陳官庄的大小樹木砍伐一空,然后又挨家挨戶搜集木材搭建碉堡,門板、床板、壽木甚至墳墓中的棺木也被國民黨軍挖出制作掩體。國民黨軍強取豪奪,將方圓數裡百姓的家禽甚至牲畜全部宰殺。民房全部被強佔,百姓的家具和鍋碗瓢盆被扔得到處都是,柴垛、草堆等燃料也被全部付之一炬。
“國民黨來的時候才剛剛收獲完,但是村裡的糧食很快便被他們搶光吃完了。”陳桂亭說,被圍困的數十萬國民黨軍官兵隻有靠空投物資苟延殘喘。陳官庄設有兩個空投場。剛開始,飛機投送的是大米和面粉,由於可燃之物全被燒光了,后來飛機隻得改投大餅、餅干、罐頭等熟食。有些飛行員怕我軍射擊,通常在高空投完物品就回去交差了。因而很多物品飄落到了解放軍的陣地上。后來,大雪不斷,敵機空投次數驟減,落到國民黨軍陣地的食物可謂杯水車薪。救命糧全部被國民黨軍軍官掌控。他們把大餅、香煙高價賣給士兵,1塊銀元剛開始還能買到1包香煙,后來隻能買到1支香煙了,5塊銀元才能買到1張大餅。在陳官庄,國民黨軍軍官把小麥磨成面粉吃掉,把剩下的麥麩子制成半生不熟的餅子賣給士兵。曾有一個奄奄一息的工兵用一個金戒指,從長官手中換回了兩個麥麩餅子。國民黨軍常常為爭搶食物而相互殘殺。陳桂亭的4個親人就在當時死於非命。
俘獲敵將:伐木解困仍難逃失敗
因為爺爺和大哥被迫為國民黨工作,小小的陳桂亭也能跟著他們進出指揮部。陳桂亭為我們講述了杜聿明伐木解困的故事。
住在陳家大院,既無糧彈,又無援軍,杜聿明一籌莫展,度日如年。一天,杜聿明坐在院子裡的槐樹下理發。孫元良兵團的檢察官尹晶天來到這裡。一進院門,尹晶天就驚呼:“啊呀,鈞座,難怪我們二十多萬兵被圍困,你選的司令部住址不吉利啊!”杜聿明一時摸不著頭腦,便問緣由。尹晶天解釋說,“這個四合院四面都是牆,院子中有棵樹,口內加個木,是個‘困’字呀!”杜聿明便問有什麼辦法化解,尹晶天說,“無妨,我帶人將這棵樹伐掉,框內空了,我們便化險為夷了。”說完,就真的指揮兩個士兵,找來鋸子、斧頭,把樹伐去了。
樹雖然伐去了,但是仍然沒能改變其失敗的命運。最后杜聿明仍然全軍覆沒,自己被俘。陳桂亭說,“樹沒了,但人還在,口內加個人字,就是個‘囚’啊!”如今,院子裡在原來大樹的地方,重新種下的一棵槐樹,枝繁葉茂。
我們了解到,杜聿明被俘的地方不是在陳官庄,而是在陳官庄西面1公裡的安徽省宿州市蕭縣張老庄。1949年1月19日,杜聿明帶著副官、衛士一行4人,從陳官庄倉皇逃出,來到蕭縣境內。此時,杜聿明刮掉了胡子,換上了農民的衣服。但20日黎明,村民段慶香和父親在庄外拾糞,發現了鬼鬼祟祟的杜聿明。父子二人拒絕了杜聿明送上的金戒指,機智地帶領解放軍戰士活捉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