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專題報道>>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如何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六談深入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
2013年12月05日10:5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如何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

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新形勢下更好體現和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的一個有效途徑。一是其他所有制經濟通過參股形式融入國有經濟,將形成有效的外部約束和倒逼機制,推動國有經濟進行以市場為導向的體制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有利於提高企業和資本的運作效率,增強國有經濟活力。二是在國有經濟處於絕對控股或相對控股地位情況下,投資主體的多元化不僅不會導致控制力的減弱,而且能夠擴大國有資本的支配范圍,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這一點已為實踐所証明。截至2012年底,中央企業在國內A股市場共控制上市公司953家,佔A股全部上市公司總數的38.5%,總市值超過50%,是國有經濟控制力的一個集中體現。三是更多國有經濟和其他所有制經濟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經濟,將擴大國有經濟在體制改革、技術變革、新產業引領、人才培養等方面對非國有經濟的示范作用,同時促使企業積極承擔國家的政治責任、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樹立富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良好形象,在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保証市場供應、促進社會和諧、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增強國有經濟的影響力。

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離不開健全有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十六大提出,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任務。目前,我國已經逐步建立起以國務院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國有資產法》為核心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產權關系逐步理順,國有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能力不斷提高。在十六大提出的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基礎上,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通過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和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等形式,進一步改革國有資產授權經營體制,明確授權主體和被授權公司的責、權、利,最終實現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國有資本的投資運營要服務於國家的戰略目標,體現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和影響力,因此需要更多地投向自然資源、航空航天等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點行業和關鍵領域﹔分析和把握未來科學技術發展的最新動向,大力投資重要前瞻性戰略性產業﹔重點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保護生態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國有資本還可通過財政、基金等途徑在社會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發揮更大作用。這包括: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會保障基金﹔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到2020年達到30%,更多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

國有企業是推進國家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當前,要進一步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積極轉方式、調結構、強管理、促改革。一是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規范經營決策、資產保值增值、公平參與競爭、提高企業效率、增強企業活力、承擔社會責任”的要求,研究和探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具體措施和路徑。二是准確界定不同國有企業功能,進行分類改革。對具有較大公益性的行業和領域,國有資本應加大投入,在保障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促進社會公平和諧方面作出更大貢獻﹔對自然壟斷行業,國有資本要繼續控股經營,但要實行以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特許經營、政府監管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根據不同行業特點實行網運分開、放開競爭性業務,推進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三是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實現“協調運轉、有效制衡”。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激勵國有企業管理人員切實履行企業家職能﹔深化企業內部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的制度改革。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中,要繼續推進建立長效激勵約束機制,強化國有企業經營投資責任追究﹔探索推進國有企業財務預算等重大信息公開﹔要求國有企業合理增加市場化選聘比例,合理確定並嚴格規范管理人員薪酬水平、職務待遇、職務消費和業務消費。

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滿足人們多樣化需要、增加就業、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多年來,黨和國家在態度上鼓勵、政策上支持、方向上引導,極大地激發了非公有制經濟的活力和創造力,使之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特別是十八大以來,簡政放權、減免稅費等一系列改革舉措的推進,使非公有制經濟的活力競相迸發,在支撐增長、促進創新、擴大就業、增加稅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12年的統計數據顯示,非公有制經濟對我國GDP的貢獻已超過60%,對基礎設施投入佔比超過60%,稅收貢獻超過50%,就業貢獻超過80%。

十七大在“兩個毫不動搖”的基礎上首次提出“兩個平等”,即“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三個平等”,即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這是順應時代要求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新特點提出的新政策,要求我們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消除“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等各種隱性壁壘,制定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具體辦法,實行統一的市場准入制度。

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既可以由公有資本控股,也可以由非公有資本控股。國有企業改革,既要調動國有企業內部要素的積極性,也要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以投資主體的多元化進一步推動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非公有制經濟在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的迅速發展,部分非公有制企業已經成長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點骨干企業。但是在規模擴張的同時,大量非公有制經濟還保留著傳統的家族企業形態,有的非公有制經濟雖然在形式上進行了股份制改造,但在產權制度、治理結構、管理機制等方面還存在不少不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弊端。要鼓勵、引導有條件的私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進一步明晰產權、明確權責,實行科學管理,推動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

(中央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筆:張伯裡)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相關專題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熱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