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專題報道>>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光明日報:怎樣理解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新要求?

——二談深入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
2013年11月26日09:18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怎樣理解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新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一個新要求,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順應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要求

追求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孜孜不倦的追求。早期空想社會主義者曾描繪過一種沒有剝削壓迫、社會實行公平正義的圖畫。但由於歷史局限,他們無法找到實現理想社會的途徑。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基礎上,運用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創建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使社會主義真正成為一種反對資本主義的社會運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雖然創造了巨大社會財富,但其社會制度天然制造貧富分化,必須通過社會革命加以改變。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看來,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最基本的價值主張。馬克思關於未來理想社會的設想,無論是按勞分配的共產主義低級階段,還是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高級階段,基本原則都是公平正義和人的解放。

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在改革發展成就基礎上必須體現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的要求。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社會領域改革的推進,民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但也必須看到,在現有發展水平上,社會上還存在不少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譬如不同行業、不同地域間收入差距過大﹔一些地方土地征用和房屋拆遷中暴力執法引起干群關系緊張﹔環境污染、食品安全、房價高昂,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突出,這些問題都反映出社會公正這個根本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公平意識、民主意識、權利意識不斷增強,對社會不公問題反映越來越強烈。鄧小平晚年特別關心公平公正問題,強調“十二億人口怎樣實現富裕,富裕起來以后財富怎樣分配,這都是大問題,題目已經出來了,解決這個問題比解決發展起來的問題還困難。”如果在發展起來之后不能創造更加公平的社會環境,甚至導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義,也不可能持續,社會和諧穩定也難以保証。可以說,促進公平正義、增進人類福祉已經成為全面深化改革躲不開、繞不過、拖不得的一個重大問題。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力保障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根本在於深化改革、促進發展。歷史深刻地告訴我們,凡是社會主義事業順利的時期,都是生產力發展相對比較快、比較好的時期﹔凡是社會主義事業受挫的時期,都是生產力發展相對緩慢甚至受到破壞的時期。可以說,沒有發展就談不上社會主義。鄧小平指出:“什麼叫社會主義,什麼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改革開放30多年來,伴隨著我國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不斷進行,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隨著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國民經濟保持了健康持續發展,各項事業加快發展、人民生活明顯改善,極大地促進了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了人民福祉,為我們謀劃全面深化改革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制度准備和思想共識。

(責編:姜萍萍、謝磊)


相關專題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熱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