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專題報道>>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述評之六

2013年11月25日18:45   來源:新華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述評之六

民生大跨越 枝葉總關情

——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述評之六

這是具有歷史性跨越的35年:城鄉居民生活由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並向全面小康邁進﹔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黨和政府書寫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越來越多的群眾得以共享發展的成果。

就業規模持續擴大 就業方式日益多元

48歲的季豐蕊,上世紀80年代初,接父親的班進了鄭州一家國棉廠,成為一名正式工人。從那家倒閉的國企下崗后,她擺過地攤,應聘過私營企業,如今,從事家政服務。

季豐蕊的經歷正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就業體制不斷變革的縮影。

35年來,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新機制基本形成﹔就業渠道和方式日益多元化。勞動力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業和不同地域間流動頻繁,非全日制、臨時性、季節性、鐘點工、彈性工作制等各種就業形式蓬勃發展。

就業是民生之本。破解人口大國的就業問題,絕非易事。35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始終把就業問題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就業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目前,全國城市和大部分縣都建立了以公共職業介紹機構為窗口的綜合性服務場所,對城鄉勞動者廣泛開展就業政策和信息咨詢、職業介紹和職業指導等服務,基本實現了免費職業介紹服務。

促進就業的法律體系基本形成。在上世紀90年代頒布實施勞動法的基礎上,又先后頒布實施了職業教育法、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特別是進入轉型發展的新階段后,根據人口結構和就業形勢發生的深刻變化,黨中央、國務院實施了就業優先的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緩解了就業矛盾。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978年-2012年,我國就業人員從40152萬人增加到76704萬人,年均增加107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長期保持基本穩定。與此同時,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有序轉移。2012年,我國農民工數量達到2.6億人。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始終堅持就業的市場化方向,堅持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責任,堅持發展經濟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堅持城鄉統籌的發展道路,推動我國就業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責編:吳斌、程宏毅)


相關專題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熱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