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專題報道>>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

改革攻堅創新探索訪談錄二:需要很強能力 而不是很強權力

2013年11月20日08:45   來源:解放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需要很強能力,而不是很強權力

訪談嘉賓:林尚立 復旦大學副校長、上海市委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

孫建平 中共靜安區委書記

全會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以不變應萬變,那是懶政

記者:治理這個詞,學術界過去談得很多,黨的文件表述很少見。這次的全會公報中多次出現國家治理、政府治理、社會治理的概念,是不是意味著,權力運行的結構需要發生一點變化?

林尚立:治理實際上是如何把國家有機地組織起來,並創造一個有效的秩序,促進有效的發展。計劃經濟時代,國家是單方面地通過行政權力來配置資源、組織生產生活。市場經濟時代,社會生產體系、組織方式開始變化,市場和社會的角色愈發重要,國家必須與市場合作,與社會合作,並通過治理來培育出市場和社會,使之一同來實現國家的發展。這是國家治理體系最本質的東西。

要把政府、市場、社會這三個治理主體有機統合,國家需要很強的能力,而不是很強的權力。它是一個系統,比一般的政府改革層面更高。當然,政府在其中必須有根本性的改變,從基本理念,到權力配置、管理方式、服務方式,都要發生變化。

孫建平:管理是政府對市場、對社會實施的,它的主體就是政府。治理則需要政府、市場、社會各個方面共同參與,政府與非政府都是主體,政府更多時候是個組織者,而不是領導者。管理更多地通過管控方式來實現目的,治理則要通過共管共治、共建共享,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

有一個詞叫“眾治”,對執政者來說,過去可以靠權執政,現在必須靠民執政。治理體系就是一種制度安排,明確各方責、權、利,實現共治共管。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就是在完成制度設計之后的制度執行,通過提升執行能力來確保實效。

記者:為什麼在這個時間點上,特別要強調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並且用了“現代化”這個詞?

孫建平:過去我們有的干部“篤悠悠”的,以不變應萬變,但現在看來,以不變應萬變,那是懶政。新的情況、新的問題在不斷出現,政府的服務對象文化素質普遍提升,參與治理能力普遍提升,依法維權能力大大提升,對政府各方面的要求與日俱增。很多時候,原有的方法失靈了,原有的知識過時了,原有的觀念不適應了,原有的能力跟不上了,政府不可能再用指令方式簡單應付,而必須用現代化的方式,用協商、民主、共治、共享的方式。

林尚立:治理能力,體現在既能在憲法邊界內有效運轉權力,同時保証市場治理主體、社會治理主體發揮有效作用。政府這方面的能力如果低於市場、低於社會,就不可能建構起完善的治理體系。中國要尋求深度發展,必然要求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我們說改革要有升級版,國家要上新台階,現在時間到了,需求到了,基礎也到了。國家治理體系的建設,就是讓國家在上了新台階后更好發展的一個基本前提。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相關專題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熱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