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專題報道>>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

改革攻堅創新探索訪談錄二:需要很強能力 而不是很強權力

2013年11月20日08:45   來源:解放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需要很強能力,而不是很強權力

從領導者變成組織者

記者:過去人們談到上海,總覺得上海一方面社會治理水平比較高,做法很先進﹔另一方面,上海的政府一直很強,甚至太強。

林尚立:我們說上海的社會治理水平總體比較好,這個好是兩方面達到的,一是比較強的社會管理體系,一個就是比較強的行政系統,其中行政資源、組織資源起了很大作用,效果是比較好,但是行政成本和組織成本也都比較高。上海這麼大的地區,如果全部靠行政和組織力量來管理,總有一天會不堪承受。因此社會本身的自治能力需要提升,這需要政府去培育。

目前的基層自治還沒有形成一個合理結構。有很多問題需要反思,比如怎樣讓居委會真正成為自治主體,而不是政府行政事務的觸角?黨的基層組織如何真正以社會為本去做社會工作,而不是與居委會職能簡單重合,去承擔政府的職能?不得不說,政府對社會的行政干預還必須大大減少。

記者:有沒有成功的經驗?

孫建平:我們觀察一下基層,這幾年,有一些居委會開始把自己的會議室改成了居民議事廳。當你看到這個小小的變化,就能看到基層干部對於國家治理、社會治理所進行的理解和創造。他們意識到,自己不再是居民的領導者,而是居民自治的組織者,他們和居民都是這個社區的重要成員,要一起來共建共享。

更高的層面也一樣,原來的領導方要變成組織方,負責人要變成主持人,這樣才能真正體現“治理”的要求。上海的舊區改造,可以提供很重要的啟示。兩年前,動拆遷改成了征收,制度、規定都發生了改變,一開始居民不適應,工作人員也不適應,為什麼好好的政策還是造成摩擦不斷?后來慢慢地大家做了調整,我們的政策設計開始讓居民一起參與,推進過程中引入了大量的協商、互動,包括充分運用黨員、公務員和居民骨干的力量,使工作漸漸有了突破口。這就體現治理的觀念了。今年上海的舊區改造形勢有了很大改善,怎麼來的?就是這樣來的。

記者:所以政府很多時候需要抽出身來,重新定位?

林尚立:治理一定要放在政府、市場、社會的運作系統中考慮。光變了政府,市場沒有發育、社會沒有發育,也沒用。它是個聯動的變革過程,是系統的。三個輪子在一起轉的過程中,不能耦合在一起,變革就發生不了。但這個耦合的過程,政府的作用是關鍵的,因為權力在政府手裡。

管理是以政府為立場的,治理是以社會為立場的,政府幫助社會,運用方方面面資源去塑造社會秩序。所以,上海要培育以社會為立場的社會治理,加之以政府為立場的社會管理,兩個結合起來,構成社會治理體系。

實效是衡量一切的標准

記者:從全局來看,當下上海要優化治理體系,最主要的精力應該放在哪裡?

林尚立:最重要的就是與自貿區結合起來,怎麼把自貿區裡面的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確立好。政府既要能讓市場力量在自貿區裡充分發揮作用,又要能保持這個市場的有序穩定,政府要構建這樣一個治理體系。

比如負面清單,就是構建治理體系的方式。負面清單有2013版、2014版,這個清單的變化,就包含著治理體系、治理方式和治理能力的變化。自貿區帶來一大堆問題,它需要更加開放,自由度更高,同時監管更加科學。沒有監管就沒有自由,但不能因為監管把自由憋死。這需要更高超的監管和服務能力。它同時是一個系統,行政審批怎麼變、監管方式怎麼變等等,每天都要進行這樣那樣的調整完善,這就是對治理能力的最大考驗。

記者:人們衡量治理能力提升與否,最直觀的是看政府乃至具體公職人員的表現。除了轉變政府職能,還有什麼是特別需要強調的?

孫建平:關鍵是實效。實效是衡量一切的標准。政府治理,不能為干而干,而要為解決實際問題而干。我們有很多新穎的治理手段,但特別要防止花架子。我知道有一些公共服務“智能中心”,用了很先進的信息化手段,領導跑去看,一個很大的大屏幕,十幾個接線員坐著,但是從頭到尾桌子上的熱線電話一個也沒有響過。如果這就是所謂的治理創新,那麼就很荒唐。

另一個問題是,上海在城市治理特別是基層社會治理方面,不少地區都有不錯的做法。但我們有一個毛病,就是太愛原創,二次創新卻很少。同樣一個模式,有的地區做出成果了,為什麼不能拿來用呢?為什麼10個街道就要搞出10個模式呢?很多時候,你搞一套我一定去搞另一套,到頭來往往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因為我們的創新成本大大提高了,成效卻不高。說到底,這還是一個實效的問題。(朱珉迕/林尚立/孫建平)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相關專題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熱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