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美麗中國,天人和諧文明昌
專家解讀
為建設美麗中國指明方向
李兆華 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院長
生態文明 美麗中國
記者:公報中有5處文字提到生態文明的內容,您覺得說明了什麼?
李兆華:公告提出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十八屆三中全會秉承十八大報告“五位一體”總體思路,進一步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題和重點任務,為建設美麗中國、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深入推進指明了方向。
記者:怎麼理解公告中提出的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李兆華:我認為這一提法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要以美麗中國的建設為主題。倡導生態文明是順應廣大人民群眾新期待的重大部署,把“美麗中國”作為中國現階段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題有利於讓廣大人民群眾看到希望、得到實惠,更加突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人文關懷。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干淨的水、新鮮的空氣、潔淨的食品、優美宜居的環境等方面要求越來越高。“美麗中國”就是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改善環境質量,化解人民日趨增強的環境需求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日趨降低的矛盾,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讓中華民族的子孫后代能夠繼續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並復興偉大輝煌的華夏文明。
制度保障 持續發展
記者:怎麼理解公報中所說的制度對於保護生態文明的重要性?
李兆華:公告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是制度建設。三中全會報告指出,要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在發展中國家實施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創舉,世界上並沒有現存的經驗。人們常說中國發展速度和效率是基於三大紅利:人口紅利、全球化紅利和資源環境要素紅利,但是隨著計劃生育的實施、適宜勞動力人口比率的持續下降和人工成本的快速上升,西方經濟危機引致的全球化放緩,更重要的是巨大的消費市場造成資源要素、環境原材料價格大規模持續攀升,原先的紅利都在快速消失,而消失的過程必然是發展模式不可持續的過程。我國實施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就是為了化解發展的不可持續性,但“三大紅利”背景下形成的制度體系具有很強的慣性,不可能靠人為的短期政策努力而發生質變,必須靠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制度。隻有從頂層設計開始,進行至上而下的制度改革和體制創新,生態文明建設才有可能在我國生根開花,並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可以借鑒的建設模式。
生態紅線 改革抓手
記者:如何看待公告中所說的生態文明紅線、有償使用資源、生態補償等問題?
李兆華:我認為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有償使用資源、實施生態補償、改革管理體制均是搞好生態文明建設的抓手。公告提出,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生態紅線是“18億畝耕地紅線”后,另一道上升到國家安全層面的“紅線”。2010年12月,國務院印發了《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確定了25個重點生態服務功能區(屬限制開發區)﹔列出了國家禁止開發區域共1443處,總面積約120萬平方公裡,佔全國陸地國土面積的12.5%。設置生態紅線,就是要保証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也是為子孫后代保留生態資源、實現厚積薄發的基本儲備。實施生態紅線區控制,必須有系列的配套手段,有償使用資源、實施生態補償、改革管理體制就是拱衛生態保護的三個相互協同的支點,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突破口和改革抓手。
美麗湖北 生態大省
記者:您認為未來湖北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會有哪些改變?
李兆華:湖北是中部生態大省,省委、省政府已經決定全面啟動生態省建設工作。在湖北生態省建設的過程中,應該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指示精神,以美麗湖北為主題,以制度建設為突破口,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實施有效的生態補償、改革管理體制,將湖北建成“天藍、地綠、水淨、景美、民富”的國家生態省。
(記者 王理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