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領袖人物紀念館>>南方談話

“南巡講話”被改“南方談話”內幕

2013年08月19日15:01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來源:新華網 2008-11-19
  1992年,中國的改革開放進行到關鍵時刻,鄧小平懷著對改革開放與中華民族命運的深厚關切,以88歲高齡進行了一次非同尋常的南方巡視,在巡視途中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后來被整理為《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這篇談話既匯集了理論創新之果,又推動了理論創造之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起到了無法估量的推動作用。這篇談話最初被稱之為“南巡講話”,爾后被改稱為 “南方談話”,但不管怎麼改名,都無可置疑地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光輝篇章。但是,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始終有一些對市場化改革持否定態度的人,閉眼不看市場經濟給中國帶來的社會新變革和快速發展,卻抓住市場經濟體制建立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新矛盾,攻擊市場經濟、攻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沒有理由可講的時候,則將矛頭直指促進市場化改革的源頭——對南方談話橫挑鼻子豎挑眼。在對談話內容無可挑剔的情況下,又玩起了字面游戲——在文字上作文章。有人說,報刊媒體上報道的“南巡”有問題,過去隻有帝王才能“巡”,於是借一個“巡”字把鄧小平斥為“太上皇”。還有的認為,一個退休老人講的話,當成全黨學習的文件,屬於黨內生活的不正常,等等。不知是因為何種原因,報刊媒體最后改了口徑,“南巡講話”變成了“南方談話”。
  種種無理指責,其實不堪一駁。
  我們查詢所有字典與詞典,會發現,“巡”字所給出的意義,也只是在各地走動、來回查看的意思。在現實中,“巡”的行為可以屬於任何人,皇帝可以用巡,大臣也可以用巡,如巡按,包括過去的“更夫”,都可以用“巡”字——“巡更”。給一個雖然退休卻在中國與世界有著巨大影響力的原黨的核心領導人用上一個“巡”字,並無不當之處。特別是作為一個主動提出退休的高齡老人,赴南方巡視,體現出來的並不是對權力的迷戀,而是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切關懷,對人民之披肝瀝膽的關切。“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從來都是中華民族忠貞之士的信條,從南方談話中,我們分明強烈感受到一個有膽有識的老黨員、一個世紀偉人的情懷。
  至於該否把南方談話當成全黨學習的文件,並不是看小平同志是否退休,就決定其談話該不該學。更重要是看其談話是不是正確,是不是對中國的發展有利。誰也無法否認,沒有南方談話,我們可能還在發展的道路上苦苦探索,前進的腳步也可能仍然羈絆在姓“社”姓“資”的爭論之中。南方談話,給處於改革困惑中的全黨指明了一個方向,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打開了一條通道。這樣一篇閃爍著馬克思主義光輝的談話,有什麼理由對之挑三揀四?當年,黨外人士李鼎銘向黨提出的合理化建議,都能及時得到採納,作為共和國的締造者之一,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其建設性的意見,為什麼就不能得到重視呢?其實,黨內任何一個人,包括對南方談話持異議者,其提出的意見,隻要關系著黨的命運、關系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命運、關系著中國現代化的命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有利,我們都應該感謝他,也應該共同來學習這樣的意見。

(責編:張湘憶、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