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領袖人物紀念館>>小康夢想

從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到科學發展觀

顧秀蓮

2013年08月19日14:5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黨的文獻》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
  這是作者2009年12月23日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和中共江蘇省委在蘇州舉辦的科學發展觀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理論研討會上講話的主要部分。題目為本刊編者所加。
  一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提出,到20世紀末,中國將要建成一個“小康之家”。那時候,我在國家計委工作,聽到這個目標后,感到非常振奮。因為當時我們都提“實現四個現代化”,“小康之家”的目標顯然更符合中國的國情,更具有可操作性。正是從那時起,實現小康目標開始成為計劃部門的中心工作,我有幸參與了這項偉大的工作。撫今追昔,感慨萬千。
  1982年黨的十二大正式確定鄧小平提出的小康目標之后,“奔小康”就成為整個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小康”成為中國人民美好新生活的代名詞。從“奔小康”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造福全體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業。30多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實現了解決溫飽、達到小康的兩大歷史性跨越。
  1983年鄧小平在蘇州視察工作時,我有幸陪同,親耳聆聽了他關於“奔小康”和建設小康社會的談話,終身受益,終身難忘。學習鄧小平的小康社會思想,我有兩點突出感受。
  第一點,我認為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的重大意義,就是在新中國30年艱苦奮斗和艱辛探索的基礎上,找到了符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
  現代化的任務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來的。他們領導中國人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以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特征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建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使中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和精神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實現現代化提供了強大的制度保証和物質基礎。但是,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貧窮落后的大國搞現代化建設,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探索中難免走彎路,主要是一些做法脫離實際。生產關系上急躁冒進,“一大二公”影響了群眾生產積極性﹔建設速度上急於求成,積累率過高對人民生活有影響。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把現代化建設推向前進。他肯定現代化有了基礎,也總結了過去的經驗教訓。我記得他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我們太窮了,太落后了,老實說對不起人民。我們現在必須發展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條件。他提出,在中國搞現代化必須看到兩個重要特點,一是底子薄,二是人口多耕地少。因此現代化是長期的艱巨的任務,隻能分階段、有步驟地實現。20世紀目標不能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應當解決好人民的生活。要搞中國式的現代化,爭取用20年的時間達到人均國民生產總值1000美元,達到小康水平,為中國確立經過小康階段邁向現代化的道路。這是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的道路。從我們當時的計劃工作來看,不再把注意力過多集中在高速度、高指標,搞多少鋼、上多少項目,而是把有限的財力物力用於搞農業、輕工業。再加上農村政策放寬了,城市經濟搞活了,理順了生產關系,調動了群眾的生產積極性。短短幾年時間,工農業生產特別是農業生產很快取得突破,困擾我們多年的人民群眾溫飽問題基本解決。
  第二點,我認為鄧小平的小康社會思想是一個立足於實踐、又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的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戰略。
  鄧小平提出小康目標,是一個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目標,但又不僅僅是個生活水平的目標。他是在現代化建設大局下考慮經濟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前提下談改善人民生活。他把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統一起來。他提出小康目標,其中包含著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建設的全局性戰略部署,也是我國實現現代化“三步走”戰略的重要部署。這些思想,他是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明確的。

【1】 【2】

 

(責編:張湘憶、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