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問計迤那鎮
要脫貧、要發展就得把教育抓上去
這次蹲點調研期間,我專程到迤那一中查看了學校食堂、看望了住校學生,召開了部分農村教師、特崗教師和學生代表座談會,傾聽大家對農村教育的心聲。大家集中反映了三個問題。一是留守兒童教育的問題,我省常年在外務工人員多達890萬人,其中流出省外530萬人。全省留守兒童有116萬人,大部分由年邁的祖父母隔代監護或親友臨時監護。父母與孩子長期不在一起,親情教育和關愛缺失,使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有的厭學、逃學、輟學,甚至發生了在流浪中失去幼小生命的悲劇,令人無比痛心!二是失學兒童的問題,迤那去年初中畢業生有449人,284人上了普通高中,102人讀了中職,仍有63人因不能繼續讀書而在社會上游蕩。過去三年間,全省分別有23萬、11.5萬、8.5萬初中畢業生不能繼續讀書,令人無比揪心。三是特崗教師的問題,僅就威寧縣而言,要足額配齊教師,還需增加3600名特崗教師﹔已聘用的特崗教師面臨著三年服務期滿,編制、工資、福利待遇等具體問題。因為缺乏教師,我省農村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長期在低水平徘徊。2010年底,我們第一次到迤那調研時,發現大山村有兩位小學生寫作業竟然隻會寫不會讀。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很好解決,農村教育特別是貧困山區的教育就難以上去,貧困人口的素質就難以提升,貧困地區的自我發展就是一句空話。
解決這些問題,最根本的要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特別是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為農村青少年提供健康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今年初在迤那調研回去后,省委專門研究決定,全年全省行政經費一律壓縮5%,全部用於教育﹔在全省實行“9+3”免費中等職業教育計劃,鞏固提高9年義務教育水平,實行3年免費中等職業教育,讓我們的孩子們讀完初中以后,都能夠繼續上學,有的讀高中,有的讀職校,畢業之后能直接就業。為此,我們提出,採取優化中小學布局調整、推進教育信息化、建立健全控輟保學長效機制、擴大中等職校辦學規模和深化教學改革、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等措施,到2015年,實現以縣為單位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目前,全省新建的100所中等職業學校,已經全面鋪開﹔專門安排了校舍建設和農村學生食堂建設項目,2012年底全省有9961所學校提供了免費午餐,今年又有3000多所學校建好了簡易食堂。僅威寧縣近三年教育投資15.5億元,新增了9所學校,新增校舍68萬平方米。迤那鎮辦起了可容納2000名學生的第二中學,中小學生都吃上了營養餐。同時,我們積極爭取中央支持,為農村學校招聘特崗教師,鼓勵大學畢業的青年人到農村獻身教育事業,提高農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全省特崗老師增加了4.4萬人,僅威寧縣就增加了2939名特崗教師。
在調研中,有教師提出,全社會尊師重教的氛圍還需要進一步形成,建議全省開一個教師節表彰大會。當時,我就同省教育廳的同志協商,決定採納這條建議,今年在教師節前召開大會,評比表彰一批為貴州教育事業作出貢獻的校長和老師,並形成制度長期堅持。照這樣抓下去,我相信,貧困農村的教育就會有一個大的發展,人口素質就會逐步提升,自我發展能力就會逐漸增強,走出大山、走出貧困、走向富裕,就大有希望。
同步小康就得抓好基層黨建這個關鍵
農村基層組織是我關注的一個重點。我發現,迤那鎮的農村黨支部書記大都是帶領群眾致富的領頭人,不少致富能手也積極向黨組織靠攏。鄉民村黨支部書記王聰榮帶領群眾辦起了生豬養殖合作社,養殖能繁母豬100多頭,給全村群眾探索出了養殖致富的路子。五星村黨支部書記李仁兵帶領群眾發展黨參種植,群眾收入翻了一番,中等戶人均收入達到7000元。
縣縣達小康,重點在農村,關鍵看支部。這幾年,威寧縣按照把支部建在合作社、建在產業鏈、建在園區裡的思路,深入開展發展型黨組織創建活動,增強村黨組織發展經濟、凝聚群眾、造福群眾的功能,真正發揮戰斗堡壘作用。迤那鎮合心村黨支部發動群眾種植烤煙,依托黨參合作社培育烤煙種植大戶,把大戶、能人培養成入黨積極分子,形成了支部引路、黨員帶頭,帶領全村群眾致富的良好局面。這幾年,全省通過推進發展型、服務型、富民型黨組織建設,選好用好農村黨支部書記,堅定發展信心,找對發展路子,許多村黨支部書記成為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領路人。我感到,這正是從扶貧攻堅到同步小康跨越最為重要的力量。窮不可怕,落后不可怕,沒有一個好的支部書記、好的帶頭人就非常可怕。有了信心、有了發展路子,再有一個好支部,有一個好的帶頭人,即使貧困山區的農民,也能很快富起來,生活也能很快好起來,農村也能很快美起來。
敬啟
上期“貫徹群眾路線·高端調研”刊於8月6日,是袁純清同志的《八進磚壁村——包村住村紀實》。下期將刊發李鴻忠同志關於養老問題的調查報告,敬請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