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問計迤那鎮
同步小康貴在點燃每個人的激情和信心
我所到的迤那鎮屬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位於烏蒙山深處,鄰近雲南。早在2009年9月,時任黨中央總書記的胡錦濤同志在一篇報道威寧貧窮落后狀況的稿件上作出重要批示,國務院確定在威寧開展喀斯特地區扶貧開發綜合治理試點。栗戰書同志任省委書記時把威寧縣及迤那鎮作為自己的聯系點,組織開展了“集團幫扶、整鎮推進”扶貧攻堅。經過連續三年的幫扶,威寧縣及迤那鎮在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管理創新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
去年7月,我接過“接力棒”,繼續把威寧縣及迤那鎮作為聯系點,並於今年1月8日專程到迤那鎮做了調查研究。總的來看,迤那鎮扶貧三年取了很大變化,14個行政村都通了油路,村容村貌干淨整潔,森林植被逐步恢復,所到之處郁郁蔥蔥、一派生機。今年,全鎮種了3萬多畝烤煙、7000畝黨參,農業結構逐步優化﹔土房子正在改建,貧困戶吃飯不成問題,有的老百姓生活還很好,一年可以吃兩頭豬﹔最感到高興的是,新建了不少校舍、學生食堂和教師周轉房,教學環境逐步改善,教育質量逐步提高。過去三年的扶貧攻堅取得巨大成效,產生了良好的“聚變”效應,干部群眾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盼發展、謀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空前高漲,展現出了一種奮發有為、迎難而上的精神狀態。在迤那鎮,基層干部群眾談論最多的話題是發展,說得最多的詞語是項目,市場、品牌、綠色食品、GAP認証等新鮮名詞脫口而出,令人耳目一新。
這些可喜的變化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干部的引導。近三年,省委連續開展了干部駐村活動。2010年底,組織開展“四幫四促”活動,要求干部深入基層,幫助基層黨員干部學習領會精神、促進思想統一,幫助理清發展思路、促進科學發展,幫助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增比進位,幫助化解矛盾糾紛、促進和諧穩定。去年,開展“部門幫縣、處長聯鄉、干部駐村”工作。今年初,又選派3萬名干部組成6000個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下移工作重心,讓干部接地氣,讓基層增活力。就拿迤那鎮來說,派駐的省黨建扶貧工作隊,先后幫助落實項目315個,總投資6.33億元,已完成投資3.07億元,扶貧開發效應明顯增強,僅農民人均純收入一項,2012年與2009年相比,就由2762元增加到5795元,由低於全省平均水平243元轉變為高於全省平均水平1042元。近三年,全省有8個縣、194個鄉鎮實現減貧摘帽,50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7.5%,2012年達到4600元,僅低於全省平均水平153元。實踐說明,隻要各級干部轉變作風,下基層、帶頭干、帶領干、帶動干,在群眾中樹起標杆、樹立形象,就一定能以實實在在的工作共同推進實實在在的發展。
盡管威寧縣及迤那鎮發生了很大變化,由於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后、發展水平低,實現全面小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需要黨員干部用自己的示范行動,不斷點燃各族人民群眾致富奔小康和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激情,激發每個人為此而奮斗的信心與干勁。從全省包括迤那的實踐來看,基層蘊藏著巨大的能量,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隻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及時總結推廣基層和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完全可以煥發出強大的激情和信心,同步小康再艱巨的任務也是可以完成的。
拔窮根就得大力調結構、轉方式
我的“房東”王彥平是位農村中的能人,除了種田還可以做泥水工,每年有3萬元的收入,在農危房改造項目支持下,剛剛花了6萬元蓋起一座二層小樓,添置了新家具,收拾得很整潔。幾天朝夕相處,我把自己當作這個家裡的一個成員,把住在隔壁的王彥平父母也請來,常常在一起聊聊天。我特意詢問,老百姓生活當中,最希望黨和政府幫助解決的問題是什麼?王彥平的父親王國聰提了一條,希望村裡的年輕人都能有份工作,最好就在本地打工。
在調研中,我多次聽到類似的要求。貧困地區如果產業發展不足,勞動力留不住,就不會有經濟上的持續來源,同步小康就會成為空中樓閣。貴州地少人多,剩余勞動力多、低收入和貧困人口多,讓農村富余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是件大事,也是件難事。如何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擴大就業,特別是實現就近就地充分就業呢?
五星村利民生態中藥材合作社讓我眼前一亮。在社長陳杰的帶領下,種植以黨參為主的中藥材,短短三年時間,發展社員1047戶。合作社及社員共種植黨參5600畝,按平均每6畝地需要1名常年農業工人計算,就可以吸納933名常年用工﹔按每2.5畝地雇用1名臨時工計算,就可以在育苗、移栽、收獲等環節雇用2240名臨時工。在合作社打工的村民孫蒼翠說,像我們這樣50多歲的婦女,以前上街趕集隻能捏著50元,現在一個月能掙1500元,每天身上都揣著紅色的百元大鈔。五星合作社與廣州一家公司聯合,准備在鎮上辦一個加工廠,包裝、加工黨參,這將會產生新的用工需求。看來,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特色產業,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不失為引導農民就近就地就業的好途徑、好方式、好路子。從全省來看,我們集中打造的酒、煙、茶、特色食品、民族制藥“五張名片”,僅茶葉一項,今年上半年已種植552萬畝,按照每人管理茶園2畝計算,就可吸納276萬常年用工,按每人每月1000元計算,年收入就有1.2萬元,這已經相當於我省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753元的2.5倍。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山地現代特色農業大有可為,我們必須堅持以農民增收為核心,突破“吃飯農業”的傳統觀念,充分利用垂直氣候明顯、生態良好的優勢,堅持什麼賺錢種什麼,加快調整農業結構,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支持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吸納更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