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領袖人物紀念館>>鄧小平兒時足跡及廣安市內紀念場館

小平與廣安中學

2013年08月06日12:1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小平與廣安中學

四川省廣安中學是世紀偉人鄧小平同志母校,是一所人文底蘊深厚、辦學特色鮮明、教育成果顯著的國家級示范高中,是教育部與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廣安市教育改革發展試驗區的重點支持單位。由著名的民主愛國人士、杰出的人民教育家張瀾先生和張雅南先生、王宣彝先生於1912年創辦,初名廣安州立中學堂,2003年5月經四川省教育廳同意,恢復鄧小平就讀時的校名——四川省廣安中學。

學校佔地面積383畝,校舍面積12萬平方米,北臨渠江大道,南接思源廣場,擁天府之寶地,聚山川之靈氣,桃秾李郁,人才輩出。學校致力將對校友小平的愛戴與感恩內化為行動,著力打造“以德鑄魂,以善育人”的德育特色、“三個面向,走進課堂”的教學特色、“多彩藝術,陶冶情操”的藝術特色和“陽光體育,強健體魄”的體育特色,努力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堅持改革創新,走科學發展之路,先后獲得全國文明單位、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先進單位、國家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國家高水平舉重后備人才培訓基地、省最佳文明單位、省教育工作先進集體、省校風示范學校等近百項國家、省、市級各類殊榮。

近年來,學校發展迅猛,各項成績喜人。中、高考成績多項指標位居全市第一。成立以“廣行善、安於心”為核心理念、以微善行動、高效課堂改革等為核心項目的四川廣安中學教育發展基金會,廣泛開展善行教育實踐活動。在學校的倡導和推動下,全國已有100所學校開展微善行動,通過該基金會微善行動官方網站申報微善行動創意公益活動500多個,審核並資助創意公益活動近百個。學校大力打造藝體特色,藝術方面多次獲得省市藝術展演一等獎。體育方面,僅是2012年學校舉重隊、摔跤隊、田徑隊在國家級、省級比賽中摘得金牌15枚,銀牌12枚,銅牌19枚。其中1名舉重隊員達國家一級運動員標准,1名舉重隊員入選國家舉重青年隊。

鄧小平,原名鄧先聖,學名鄧希賢。1904年8月22日出生於四川省廣安縣協興鄉姚坪裡(今協興鎮牌坊村)。1911年入協興北山小學堂,1915年(11歲)考入廣安縣立高等小學堂,1918年春,14歲的鄧小平進入廣安縣立中學校第十班讀書,在這所廣安縣城的新式中學裡,小平過著集體寄宿制生活,隻有周末,才能踏上回家的鄉間狹窄的青石小道。小平在校期間,成績優異,一手毛筆字,剛勁有力。小平的同學周石廣回憶說,小平的座位在第一排靠中,平時不太多話,但出言則很幽默,且關心國事,深得同學喜愛。當時學校已開設了修身、國文、英文、歷史、地理、數學、物理、化學、博物等課程,學制四年,小平對每門學科都十分認真,尤偏愛文科,考試成績都是優秀。在當時的廣安中學,有一位叫彭健修的教師,系鹽亭縣人,畢業於四川省優級師范。彭老師教學有方,很受學生歡迎,小平特別喜歡聽他講歷史課,經常向他借書閱讀,向他提問解惑。

小平與同學相處很融洽。同班同學中有一位家住觀塘鄉的羅光煦,比小平大兩歲,與小平很要好。他們讀同一個班,住同一個寢室,還睡同一張上下鋪的木床。小平睡上鋪,羅光煦就睡下鋪,兩人情同手足。羅光煦曾這樣回憶當年的情形說,小平在學校時,個頭比較矮,長得白白的,胖乎乎的,走起路來蹦蹦跳跳,很可愛。英語裡面有一個單詞叫“boy”,意思是“男孩”,大家覺得小平那模樣很可愛,就是一個小男孩,便用“boy”給他取了一個外號,叫他“鄧boy”。大家都這樣叫,很親切。

廣安中學堂治學嚴謹,愛國教育的理念十分明晰。學生進校的第一堂修身課便是“期望”教育:“英才樂育膠庠,中堅人物期望。期望,期望,望我學業向上,望我文化開放,望我竿頭日進,改善中華氣象,乘風破浪。”這詩一般的語言,讓學生永志不忘,后來成了廣安中學的《校歌》。同時還把岳飛的《滿江紅》作為師生的必唱歌曲,所以小平在1983年2月游杭州西湖時,面對岳飛手書的《滿江紅》,無限感慨地對陪游人員說:“我小時候就會唱《滿江紅》哩。”當然我們現在不能把岳飛當成民族英雄,但在當時卻是把他當成愛國英雄來教育后輩的。

愛國必先救國。由於新文化運動的巨大影響,特別是《晨報》和《新青年》雜志在廣安中學師生中的廣泛流傳,對一切都感到新鮮的小城青年學生產生了極大興趣。《新青年》的作者們對法國文化推崇備至,認為法國是歐洲近代文明的發源地。陳獨秀明確提出,青年學生有條件的話,應到法國去留學。這種宣傳對青年學生有很大的誘惑力。當時的一代師生認為:中國貧窮落后和政治腐敗,皆因工業文明落后。因此隻有發展實業,使國家富強起來,才能改變這種面貌。在“工業救國論”的影響下,廣安中學的師生曾圍繞“新青年”這個概念,多次開展大討論,大家獲得的共識是:要做一名新青年,必須是要生理上身體健壯活潑﹔精神上斬去做官發財的思想,而去學習掌握一門本領,來“內圖個性之發展,外圖貢獻於其群”﹔要以自力創造自身的幸福,而不損害國家社會。總之,做一個身體好、有本事、能發展、有貢獻的人。

小平在校期間對時局很感興趣,據當年與小平同志一道在廣安中學學習的老人回憶,在廣安中學讀書期間,他常參加學校的一些進步活動。1918年,監學陸曉東等人在校專橫跋扈,恣意給學生挂牌記過,引起學生公憤。學生砸爛告示牌,轟打監學等人,並挂牌開除監學等。縣知事派守備軍一連包圍學校,彈壓學生。學生整隊沖出校門,罷課一月之久,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鄧小平參加了這場斗爭,在斗爭中感受到了集體的力量。他在廣安中學讀書的同時,開始從當時國內發生的許多重大事變中思索著自己要走的人生道路。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后,重慶各校學生首先燃起了反侵略反賣國的怒火,對川東各縣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廣安縣立中學響應全國學生愛國運動,5月底召開會議,最先成立了廣安學生愛國分會,並發出公啟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近因吾國外交失敗,亡國之禍迫在眉睫,苟不急圖挽救,將步印度朝鮮之后塵。吾儕既佔國民一分子,當應盡國民之責。我於五月二十日內接上海、蓉城及重慶等處通函,雲日本佔我青島不還,兵勢凶焰,我國已如千鈞一發矣!敝校爰開會議,組成愛國分會,與順應各愛國會聯為一氣,並通函縣高初小學,使成立分會,與本會聯成一會……希同胞轉相勸勉,或助以言論,藉勵民氣,而圖救我國危局。”之后,廣安縣立中學又組織了大規模的示威游行和罷課,參加者手拿一面白旗,上面寫著:“保山東主權”、“誅國賊”、“還我青島”、“誓雪國恥”,沿途散發傳單,高呼口號,整個廣安縣城群情激昂。在這些活動中,鄧小平是狂熱的參與者,張貼標語,呼喊口號,參加抵制日貨的宣傳十分積極。這對他愛國思想的萌芽是一助力,也是一次政治鍛煉。

“五四運動”的烈火越燒越旺,罷課、罷市、抵制日貨的愛國聲浪越來越高。從6月初起,學校已無法平靜的教學,加之暑期臨近,小平母親到校將其接回家中。不久,父親鄧紹昌也從重慶趕了回來,他帶來了重慶開設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的消息。他主張兒子去報考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將來以勤工儉學的方式到法國去學習。鄧紹昌做出這樣一個在當時頗不同凡響、“一石多鳥”的決定,是有其深刻的思想淵源和現實考慮的。而這個決定正中小平心意,他終於可以實現“留洋”的夢想了。因此在他再三勸說,母親仍然淚流滿面的情況下,毅然於1919年9月,揮淚告別家人與父老鄉親,踏上了縣城東門口渠江碼頭的貨船,向重慶進發,走上了救國救民之路。與他同行的有堂叔鄧紹聖、堂姐夫胡倫。自此一別,鄧小平再也沒有回過夢繞魂牽的故鄉。1986年,他在成都與闊別67載的幺舅淡以興相見時說,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我們都老了,兒時的美好時光僅成記憶了。淡老人問他何以不回鄉看看,小平則說,我記得離家時,廣安隻有60萬人口,現在有100多萬人了,驚動不起喲!其實,是他國事繁忙,無暇抽身。他是“中國人民的兒子”,始終“深情地愛著祖國和人民”。

廣安中學正校門

小平銅像緬懷廣場

(責編:實習生、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