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記者 朱劍紅
2013年08月05日08: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目前國際經濟形勢趨於穩定,出現明顯惡化的可能性不大﹔支撐投資增長加快的基礎設施投資動力仍在,一定程度上能抵消制造業投資增長的下滑﹔消費增長經過年初擠去公款消費泡沫后已趨於平穩,如果在收入分配改革方面有新的進展,可望推動下半年消費增長回升。綜合來看,通過努力,我們有望實現全年經濟增長目標
經濟“半年報”總體符合預期
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同比增加31萬人,大中城市調查失業率穩定在5%左右
記者:國家統計局最近發布了上半年國民經濟統計數據,請點評一下這份“半年報”。哪些數字你覺得滿意?哪些讓你意外?哪些又讓你擔心?
潘建成:我覺得這份“半年報”總體上是符合預期的,盡管反映經濟增長的數據有所回落,但仍處於合理區間。
如果說滿意,我首先感到欣慰的是就業數據,因為經濟增長首先就是要滿足就業需求。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725萬人,比去年同期增加31萬人﹔外出農民工1.7億人,比去年同期增加444萬人。盡管經濟增長在下滑,但由於經濟基數已經很大,經濟增長吸納就業能力提高,而我國人口結構目前又正在發生變化,從去年開始勞動年齡人口開始下降,客觀上造成就業需求減少,因此上半年大中城市調查失業率穩定在5%左右,社會上沒有出現不少人擔心的失業明顯增加的現象。
我比較滿意的還包括一些反映結構優化的數據。比如第三產業增長比第二產業快0.6個百分點,導致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45.3%,比去年同期提高1.6個百分點。從目前看,第三產業加快發展的趨勢還將延續,因為上半年第二產業投資增長15.6%,比去年同期減少8.1個百分點﹔而第三產業投資增長23.5%,比去年同期增加6.1個百分點。據此估計,再過一年左右,我國第三產業在經濟增長中的份額可望在歷史上首次達到甚至超過第二產業的份額。
讓我覺得意外和擔心的數據其實不多,主要也是結構問題。我們都知道,當前困擾經濟運行的一個突出問題是產能過剩,比如有色金屬壓延加工業,6月份其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跌5.3%,跌幅比全部工業出廠價格高2.6個百分點,從一個側面反映其市場需求的減弱,而其上半年投資增速高達25%,比制造業投資增幅高近8個百分點,這讓我覺得有點意外,因為這對本已過剩的產能形成更大的壓力。
三大預期目標有望實現
下半年經濟運行的主要風險是為了穩增長而放鬆轉方式
記者:李克強總理指出,宏觀調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經濟大起大落,使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其“下限”就是穩增長、保就業,“上限”就是防范通貨膨脹。請分析今年完成這三個預期目標的前景。你認為增長、就業、物價這三個方面,最大的困難是什麼?最可能出現波動或風險的是什麼?
潘建成:穩增長、保就業不能突破下限,防通脹不能突破上限,這反映了宏觀調控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結合。
從物價形勢看,上半年CPI上漲2.4%,遠低於全年3.5%的預期目標,全年控制在目標之內應該沒有懸念,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充裕,為食品價格穩定奠定了基礎﹔二是今年以來PPI(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持續下跌使CPI失去上游推動力﹔三是工資增長放緩也會使服務價格上漲動力減弱。
從就業來看,按照上半年的勢頭,全年完成新增城鎮就業900萬人應該並不困難。根據二季度企業景氣調查結果,下半年用工呈現淨增加趨勢,其中制造業企業用工計劃增加的比減少的多7.8個百分點,建筑業企業用工計劃增加的比減少的多27.5個百分點。
從7.5%的經濟增長目標來看,我們認為經過努力是可以實現的。上半年經濟增長7.6%,比年度目標高0.1個百分點,為全年目標的實現奠定了基礎。目前國際經濟形勢趨於穩定,出現明顯惡化的可能性不大﹔支撐投資增長加快的基礎設施投資動力仍在,房地產投資增長比較平穩,一定程度上能抵消制造業投資增長的下滑﹔消費增長經過年初擠去公款消費泡沫后已趨於平穩,如果在收入分配改革方面有新的進展,可望推動下半年消費增長回升。綜合來看,通過努力,我們有望實現全年經濟增長目標。
事實上,我個人認為,下半年經濟運行的主要風險並不在增長、就業、物價這三個方面,我最擔心的是如果為了穩增長而放鬆轉方式,造成粗放的發展方式卷土重來,會為未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增添更多不確定性,為改革增加更大的困難。
堅定不移調結構促改革
多數經濟學家認為,隻要經濟增速在7%以上,就不需要加大刺激力度
記者:今年以來,宏觀經濟政策保持基本穩定,但困難也是顯而易見的,怎樣處理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三者的關系,總是在考驗著決策層。您認為目前這三個目標的重點是什麼?應當怎樣理解或平衡宏觀調控政策的著力點?
潘建成: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都很重要,三者之間不是取舍關系,而是相互促進的關系。
從時間上看,穩增長是短期目標,調結構是中長期目標,隻有改革才能真正實現結構調整,隻有結構經過充分調整才能使經濟增長更加平穩,減少波動。我們曾經做過經濟學家調查,多數經濟學家認為,“十二五”期間,隻要經濟增長速度在7%以上,就不需要加大單純以推動經濟增長為目的的經濟刺激力度。我非常贊同這一觀點。隻要經濟增長不觸及下限,物價上漲不觸及上限,我們就要堅定不移地積極推進以更好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和自我調節作用為核心的改革,加快結構調整步伐。
對中國經濟要增強信心
過去可以實現經濟增長的龍騰虎躍,現在也能夠實現發展方式的鳳凰涅槃
記者:從中長期來觀察中國經濟,它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但每當速度慢一點就有人唱衰、就有人悲觀。你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來自哪裡?
潘建成:確實,目前國內外唱衰中國經濟的人不少,但正如過去多次出現唱衰的情況一樣,中國經濟依然會在自己正常的軌道上運行。在經濟相對困難的時候,我們非常需要增強信心,因為信心與經濟增長是相互關聯的:企業家有信心,就會增加投資和用工﹔消費者有信心,就會增加消費。
我們增強信心是有基礎的,與全球經濟相比,中國經濟增速近期雖然下滑但目前依然是鶴立雞群,不要說遠遠高於美國的2%左右、歐洲的負增長,比國際上增長較快的印度還高2個百分點以上。中國經濟的基本面確實沒有改變:城鎮化至少還有20年的紅利將持續釋放﹔長期以來備受關注的地區發展差距也在未來縮小差距的過程中形成梯度推動力﹔中國人口受教育程度持續提高,以及政府和企業研發投入的不斷增加,會推動勞動生產率和資本產出率的不斷上升。更重要的是,十八大提出堅持推進改革開放將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尤其是通過優化資源配置而提升產出效率。
我們應當清醒認識到今年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機遇與挑戰並存。要緊緊抓住目前經濟增長總體平穩、通脹壓力持續緩解、就業形勢基本穩定的難得機遇,積極推進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為核心的改革,用行動告訴世人,我們過去可以實現經濟增長的龍騰虎躍,現在也能夠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鳳凰涅槃。
《 人民日報 》( 2013年08月05日 17 版)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