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報早讀>>熱點·視點·觀點

熱點解讀·對話:飛天的夢 充滿驚喜

2013年07月12日08:2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神舟十號發射前夕,神十航天員曾與大家面對面,交流任務准備及個人愛好。11日,完成15天巡天之旅的三位航天員,再次與記者對話,暢談太空所見所感。

談感受——

乘組生活充實愉快,太空之美無與倫比

記者:二次飛天,你的從容和自信令人印象深刻,這次有哪些新感受?

聶海勝:與其說是我個人,不如說是整個航天戰線的從容與自信。

具體到這次任務,我們神十乘組過得很充實,也很愉快。與神六不同的是,我們學習和參與兩個飛行器的控制和管理,新增加了交會對接、組合體在軌維修實驗、空間醫學實驗等大量的控制和實驗任務。同時,我作為飛行乘組指令長,除了團隊管理外,還要執行手控交會對接任務,責任大,壓力也大。最終,我們沒有辜負大家的信任。

記者:對兩位第一次進入太空的航天員來說,太空和自己想象的一樣嗎?

張曉光:在太空我們記錄了許多美好的瞬間,那種無與倫比的美,是無法想象的。

王亞平:做任何事情都會和想象的有所不同,就像小馬過河的故事一樣。總的來說,這是一次充滿驚喜而非驚險的旅程,在太空中自由翱翔的體驗比想象中更加美妙,窗外的景色美到令人震撼,我無法找到合適的語言去描述那樣的顏色、那樣的輪廓,因為這些在我生命中都是第一次出現。

記者:在太空有沒有遇到有風險的事情?

張曉光:在訓練中我們開展了許多安全預想,在心理上、技術上做好了特殊情況處置准備。這次飛行我們沒有遇到,非常感謝所有的航天科技工作者。

王亞平:工程總體和訓練團隊預估了任務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在地面組織我們開展了針對性訓練,制定了在軌醫學防護措施,因此我們很快適應了太空環境,身體狀態也一直很好。

談夢想——

飛天夢永不停歇,期待能夠走得更遠

記者:15年堅守夢想,15天飛天圓夢。圓夢后你怎麼看待夢想?

張曉光:飛天夢想實現的一刻,我非常淡定從容。都說風雨過后是彩虹的美,但經歷過的那些風雨才是我最值得珍惜的生命歷程,我的飛天夢將永不停歇。

記者:王亞平你好,中國最“高”講台上的授課,感覺如何?你的下一個夢想是什麼?

王亞平:在距離地球300多公裡的軌道上,我們與地面的教師和同學共同度過了難忘的40分鐘。

對我來說,那是我第一次與同學們進行直接交流,第一次聽到他們的聲音、他們提出的問題,讓我感到既激動又幸福,他們稚嫩認真的聲音裡傳遞著對太空的無限好奇和向往,我也非常直觀地感受到自己所從事工作的意義。

我已經找到了一條值得為之奮斗一生的道路,我的夢想就是能夠做得更多,走得更遠。

談未來——

中國航天員完全適應中長期太空生活

記者:從神五到神十,中國已有10名航天員成功訪問太空,您作為飛行時間最長的一位中國航天員,是否認為中國航天員已經做好了未來在空間站長期駐留的准備?

聶海勝:中國的載人航天發展分“三步走”,下一步就是要開始籌備建立我國自己的空間站,中國航天員將長期在太空工作和生活。從神五到神十,我們都是在為中長期飛行打基礎、積累經驗。

從我執行兩次飛行任務的經歷看,中國航天員完全能夠適應中長期在太空的工作和生活。

當然我們還面臨許多的困難和挑戰,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航天員的知識和專業技能儲備要求更高,航天員除了要掌握基本的飛行器控制知識和技能外,還要掌握更為復雜的出艙技術和交會對接技術,開展更為復雜的空間實驗等。同時,飛行時間的延長,在軌發生應急與故障情況的概率大大增加,航天員必須能夠膽大心細、果斷處置。

另一方面,心理方面的挑戰大大增加,長期與社會隔離,在狹小密閉環境工作生活,還要考慮乘組成員間的性格差異、心理相容性、團隊意識等因素,以及長期在軌飛行可能發生的醫學問題,要求航天員有醫學處理能力。

《 人民日報 》( 2013年07月12日 09 版)

(責編:吳思瑤、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