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05日05:26 來源:重慶日報
夏秋時節的干旱,是影響重慶農業發展的重要自然災害之一。2006年,百年不遇的大旱造成重慶農業直接經濟損失達66億元。
同樣是面對干旱的困擾,境內存在大片沙漠地帶的以色列,卻利用先進的滴灌技術、多種開源方式,成為“歐洲果園”、世界農業強國。
偶然的發明
以色列面積僅兩萬多平方公裡,有一半以上國土是沙漠荒山。其中南方的內格夫沙漠長約250多公裡,寬約40公裡,有的地方年降水量僅有30毫米,有的地方雨水還沒落地就已蒸發。
上世紀60年代以前,以色列沿用傳統的漫灌方式,即讓水從土壤的表面流過。這樣要麼是澆的水太多,造成浪費;要麼就是在烈日下,灌溉用水大部分被蒸發掉了。
1962年,一位名叫斯邁哈·博拉斯的農藝師,無意之中發現自家花園有一片植物長得特別青翠茂盛。原因是一條澆花用的水管剛好有一個極為微小的破損,不斷向外滲出小水滴,滋潤著這片植物。
博拉斯聯想到,如果能在荒蕪的南部沙漠應用這種“滴灌”手段,應該會節省水而減少蒸發。於是,他和兒子聯手發明了滴灌技術,並獲取了專利。
沙漠成果園
以滴灌為代表的微灌技術,由此在以色列得以廣泛應用。這種灌溉方式,是用微灌設備組裝成微灌系統,將有壓水輸送分配到田間,通過灌水器以微小的流量濕潤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微灌,主要分為滴灌、微噴灌、小管出流、滲灌等形式。
20世紀60年代,以色列建成了全世界最早的現代滴灌系統。后來,以色列科學家又將電腦控制系統引入滴灌體系,通過架設在田間地頭的感應器監測土壤干濕度和酸鹼度變化,自動調節滴灌時間和水量。與傳統的灌溉方式相比較,滴灌技術可節水35%至50%,水和肥利用率高達90%,還節省了人工成本。
這項技術推廣以來,以色列耕地面積從16.5億平方米增加到44億平方米,全國農業用水總量30年來一直穩定在每年13億立方米左右,農業產出卻翻了5倍,躋身於世界農業最發達國家之列。
在這些密如蛛網的微灌管線支持下,以色列南部原來的沙漠地帶現已綠洲連綿,果樹、花木環繞村庄。而沙漠日照長、溫差大,又成為以色列發展農業的優勢,農產品不僅實現了高產穩產,還減少了污染。香瓜、西瓜、櫻桃、甜椒、西紅柿、黃瓜等農產品及優質種子等暢銷歐美各國,贏得了“歐洲果園”和“冬季廚房”的美名。
開源有辦法
對水資源有限的以色列來說,“開源”與“節流”同樣重要。
以色列從1952年起,耗資數億美元,用11 年時間建成了145公裡長的“北水南調”輸水管道,將北方約旦河的水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南方的內格夫沙漠,發展農業生產。
因為水比油貴,以色列的可飲用水源主要是供居民生活用水,而將工業與城市生活產生的污水,集中進行淨化處理后二次用於農業生產。目前,以色列68%的污水處理后被用於農業灌溉。
與此同時,通過開鑽深度超過1500米的水井,修建星羅棋布的小水塘,將地下水、天上來水都積蓄起來,用於農作物生長期的需求。
在以色列,海水淡化技術應用也較為廣泛。為鼓勵農戶節約用水,政府對農戶實行配額用水,水價也按含鹽量而定:淡水4謝克爾一噸(1謝克爾相當於人民幣2元),微咸水則便宜一些。此外,政府對農業用水進行補貼,使農民受惠。
(本報記者羅芸根據《以色列農業現代化成功經驗及其對陝西農業發展的啟示》、《以色列如何克服先天缺水短板》、《羊城晚報:滴灌讓灼灼沙海變綠洲》等文整理)
(來源:重慶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