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報早讀>>熱點·視點·觀點
“針尖上的中國”系列報道之二

千年蘇繡:尋覓綿延不絕的生命力

2013年07月03日08:3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2日,本報頭版頭條刊發的《四大名繡該怎樣傳承》一文,引起社會各界強烈關注,人們驚嘆於四大名繡神奇的技藝,同時也期盼著這一中華文化精髓流芳百世。如今,四大名繡已經走出國門,它神奇、高超的技藝令世界為之驚嘆。2012年,紀念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之際,姚建萍精心創作的蘇繡作品《英國女王》被白金漢宮正式收藏。

日前,蘇繡作為東方藝術的精華,中國的驕傲,再次受到世界矚目。從英國倫敦傳來消息:經過專家組嚴格的品鑒程序后,江蘇蘇州高新區鎮湖繡娘鄒英姿的滴滴針法繡《纏繞》、梁雪芳的虛實亂針繡《荷韻》、姚惠芬的減針繡《四美圖》三幅作品正式被大英博物館永久收藏。

“每一件作品都凝聚了我們的心血,就像孩子一樣難舍難離。”鄒英姿告訴記者,“蘇州刺繡要走出國門,必須要有精品留在國外。我們能為蘇繡的發展作些貢獻,還是情願的。”鄒英姿朴素的語言道出了蘇繡藝術創作者們共同的心聲。

十多年來,隨著繡娘從原創構思到技藝水平的不斷提升,蘇繡屢屢在國內外工藝美術展和大賽中收獲佳績。其中,榮獲國家級、省級榮譽的作品多達1000件,金獎300多件,100多件作品被中外著名博物館收藏。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蘇繡,在傳承過程中被不斷創新,在保護中贏得新生。如今,她已作為一項文化產業呈現在世人面前,在刺繡市場的佔有額達75%以上,生命力十足。

創新機制,延續“指尖下的傳奇”

在中國四大名繡中,蘇繡當屬首位。如今,蘇繡已不單是傳統文化的象征,它的藝術價值、交流價值、學術價值決定著其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性。

鎮湖,是蘇繡的發源地,也是蘇繡最重要的產地。這個太湖邊2萬人口的小鎮,如今擁有8000多名繡娘。20世紀末,政府在這裡投資建成長1700米的“繡品街”,集聚近500家繡庄,使鎮湖一改過去散兵游勇、單打獨斗的生產經營方式,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式的鏈條產業。

“前幾年,有畫家狀告繡娘侵犯其版權的官司,在繡娘間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很久以來,繡娘們的創作藍本,大都依靠畫家或攝影家的作品,自己不具備構思和創作能力。”熟知內情的工藝美術大師告訴記者,多年來,作為我國四大名繡之首的蘇繡,在其表面繁榮的背后,也潛藏著沒有制作標准、缺乏創意等制約其發展的隱患。

為幫助繡娘們解決版權問題、規范刺繡產業版權秩序,2010年,蘇州市知識產權專項資金出資50萬元,與蘇州高新區鎮湖街道共建“蘇州市刺繡作品版權許可交易平台”。繡娘隻要成為鎮湖刺繡協會的會員,便可以在平台注冊,從庫中購買作品權限,將買得的白色防偽線繡成標識為“SXIP+數字”的防偽標記繡在作品中,這樣既解決了繡制過程中可能涉及的原稿版權糾紛問題,也為作品貼上了獨一無二的“護身符”。

平台正式運行之后,盧梅紅第一個從庫裡購買了15件刺繡作品的版權:“總共隻花了50元,買10個送5個。”鎮湖刺繡協會副秘書長裘星告訴記者,收取的少量費用,完全是象征性的,目的是為了逐步培養繡娘們的版權意識。

此外,2010年“鎮湖刺繡”獲得了國家地理標識和集體商標的批准與使用權﹔2012年,蘇繡建立起了規范的技術標准。截至2012年底,鎮湖刺繡協會已經與國內外40多個學術機構、行業組織建立了技術交流聯系,先后組織繡娘赴國外展覽和進行交流活動70余次。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