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領路,為繡娘樹“風向標”
走進緊鄰中國刺繡藝術博物館的梁雪芳刺繡工作室,進門處的青磚牆上,挂著“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纖維藝術研究所織繡創新中心”的牌匾,顯示著這個繡庄的與眾不同。
“不做創意的話,繡什麼?怎麼繡?拿一本畫家的畫冊去繡,蘇繡能走多遠?”剛一見面,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梁雪芳就向記者拋出了好幾個問題,“蘇繡從藝術創意的角度來講,唯一不變的就是‘變’。”
梁雪芳拿出一幅在真絲綃上創作的“荷韻”作品,“這是我近幾年在探索的《爾若盛開》系列,在針法上不斷變化,表達的趣味性也不同。”接著,她又給記者做了一個實驗,在作品上倒幾滴水,隻見幾滴水並沒有在繡品上暈染,用紙把水吸掉后,繡品依然完好無損。“為了對傳統繡品進行防潮、防塵處理,以及避免玻璃的反光,我們反復試驗,做了5年才成功。”
近年來,像梁雪芳這樣在原創構思、針法創新方面下功夫的繡娘還真不少。在政府的倡導下,許多刺繡技藝良好、藝術功底扎實的繡娘進行了大膽創新,嘗試和發明了更加廣泛的刺繡題材作品與刺繡針法、裝飾手法,推動著蘇繡技藝不斷進步和發展。
作為一張耀眼的名片,蘇繡在國際場合同樣發揮重要作用。如中英建交40周年時,薛金娣的刺繡作品《友誼熊貓》被英國國會特拉思克萊德勛爵收藏。
如今,僅鎮湖就有高級工藝美術師30人,其中姚建萍、梁雪芳、盧福英、鄒英姿、朱壽珍、姚惠芬和王麗華等7人為“江蘇省刺繡大師”,盧梅紅等11人為“江蘇省刺繡名人”,初、中、高級職稱繡娘150余名。
2011年,鄒英姿首創的“滴滴針法”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實現了鎮湖刺繡發明史上零的突破,鄒英姿本人也成為“原創型繡娘”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刺繡大師領銜,繡娘們的創新能力和知識產權意識日益增強,2012年上半年,刺繡產業共申報外觀專利310項,申報發明專利3項。
“不能讓蘇繡在下一代斷了脈”
“刺繡人才的吸納是我這幾年最擔憂的事。”與梁雪芳交談,這個話題是她說得最多的,“刺繡近年來蓬勃發展,並不缺技藝高超的‘裁縫’,最缺的就是了解刺繡的專業設計師。但並不是懂設計、懂書畫的人就能來當刺繡設計師,這個前所未有的職業首先應當充分了解刺繡,熟悉刺繡的各種針法,同時又擁有一定的美學基礎,這樣才能根據各種藝術靈感,創作出叫好又叫座的刺繡作品。”
2006年起,鎮湖街道與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等多方聯合創辦了5年制蘇繡大專班。如今,已有三屆學生共30多人畢業。
蘇繡大專班前3年是“打基礎”。這些新一代的繡娘和繡郎,除了要向刺繡工藝大師梁雪芳學習各種針法外,還要和其他藝術院系的學生一樣,全面學習文化理論知識、書畫美工、藝術鑒賞、計算機應用、攝影攝像等基礎課程。
“這些都是傳統刺繡‘學徒式’教學中所欠缺的,有了這些基本功,學生們才有了欣賞藝術、理解藝術和分析藝術的能力。”蘇繡主題教學課程的學科帶頭人馮雨老師告訴記者,學生們打好扎實的基礎后,從第4年開始就進入了主題教學環節。
“這些孩子出生在鎮湖,對刺繡、對家鄉很有感情,他們的成長讓我看到了刺繡后繼有人的希望。”梁雪芬說,但是,光靠這些為數不多的“科班”出身的繼承人,蘇繡的創新性還是不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鎮湖是偏居蘇州西部的一個小鎮,有多少耐得住寂寞、坐得下來的年輕人願意到這裡來發展,這些都是蘇繡藝術吸納人才的障礙。”
對此,蘇州高新區黨工委委員、宣傳部長、鎮湖街道黨工委書記宋長寶透露,接下來,政府將大力打造“繡娘文化”,一方面是借此推廣和宣傳蘇繡,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這門古老而神奇的藝術﹔另一方面,是為了把刺繡產業的發展更多地聚焦到繡娘本身的發展上來,樹立“知識型繡娘”“原創型繡娘”的典型,培養年輕一代對蘇繡的興趣,鼓勵更多的年輕人投身蘇繡藝術事業。(記者 鄭晉鳴 蘇 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