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報早讀>>熱點·視點·觀點

黃土高原山峁間 抗日通電自此傳

美麗中國·尋找最美鄉村:楊家圪台 小山村大歷史

記者  王樂文

2013年07月03日07: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楊家圪台窯洞。
  徐秦生攝

  村民剪紙。
  徐秦生攝

  制圖:宋 嵩

  掃描二維碼
  體驗更豐富

  出陝西延川縣城25公裡,在黃土高原的溝壑山峁裡有個村庄,叫楊家圪台村。在這裡,白於山百轉千回,然后才戀戀不舍地向黃河奔去,留下了一個一個山岡、土台,當地老鄉把這種地勢稱作“圪台”。

  村裡的老人們講,宋朝年間,楊令公的一部分后人遷徙至此,落腳拓荒,繁衍生息。秉承老楊家忠貞報國、耕讀傳家的傳統,楊家圪台村趟過了歷史的漫漫長河。

  1936年5月初,村子迎來了她歷史上的輝煌。紅軍在延川縣清水關和延長縣鐵羅關西渡黃河回師陝北,駐扎在延川和延長一帶休整。4日,毛澤東、周恩來等人隨部隊抵達楊家圪台村。第二天晚上,毛澤東在這裡起草並向全國人民發出《停戰議和一致抗日通電》。5月8日至9日,在楊家圪台村高坡上的一個農家小院裡,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舉行,毛澤東在會上作了題為《目前形勢與今后戰略方針》的報告。

  拾級而上,當年毛澤東住過的院落就在眼前。歲月侵蝕,院牆班駁,一線兩孔窯洞坐北向南,仿佛在向我們講述著歷史的風雲。毛澤東在這裡一住就是5天。

  窯洞原來的主人楊增華早已不在了。楊家媳婦王玉蘭住在這裡隔壁的窯洞。王玉蘭說,她打19歲嫁到楊家,60年了,一直就在這裡住著。“這麼多年了,總有人到這裡參觀,天南海北的都有,這幾年人更多了。”

  來到村裡時,一股淡淡的棗花清香扑面而來,彌漫在清新的空氣中。村民說,剛下過一場小雨,早上太陽一照,各種樹呀花呀的精氣神都提起來了。抬頭,楊家圪台村掩映在夏日的林木間,隱隱約約。再遠處,空曠的山野間,幾個農民正在蘋果樹底下鋪地膜,一頭毛驢在吃草。山頭上,碧空如洗。

  向前走,一排整齊的毛頭柳排列整齊,柳葉掃過,溪水潺潺,清亮見底。同行的縣地方志辦公室老梁介紹說:“這就是楊家圪台村最奇異的地方,一年四季,清泉不斷。相傳很多年前,這裡的后山上飛出了一隻金鴿子,隨著金鴿子流出了一股泉水,滋養著這方水土,直到今天。” 楊家圪台村也從此成為遠近聞名的風水寶地。老人們說,這裡再旱的天也能長出茂盛的庄稼,因此年年都是豐產。

  快到中午了,村民們都聚集到了院落前的老槐樹下來了。老槐樹高聳入雲,枝繁葉茂,誰也說不清它的年齡。村裡最年長的人也說,小時候看見這棵樹就是這樣的。多少年來,夏天一到,每天中午,村民們都會到這裡坐一坐,避避暑,順便說說東家長西家短的。

  延川一帶在黃河沿岸,以沙地為主,氣候干旱,光照充足,是紅棗的最佳優生區。村裡也生產大棗。到了秋收時節,個大、肉厚、皮薄、核小的大棗就會挂滿樹梢。嘗一個,從嘴裡直甜到心裡。

  這幾年,楊家圪台發展起了蘋果產業。陳伏亮是種蘋果的好手,2012年他的5畝果園收入13萬元,為附近村民精細化發展蘋果樹立了榜樣。村支書楊志雄說。“種了蘋果樹以后,綠色更多了,村子也更美了。”

  離開了大槐樹爬上了后山,放眼下去,正午的陽光下,棗樹蘋果樹漫山遍野,郁郁蔥蔥。

  小貼士

  怎麼去:從西安向北至延安,走210國道向東至延川縣,楊家圪台位於縣城以南25公裡處。

  吃什麼:當地紅棗、蘋果,小米粥,黃米饃饃。

  玩什麼:體驗黃土風情文化,參觀毛澤東舊居,欣賞當地布堆畫、剪紙等民間藝術。

  《 人民日報 》( 2013年07月03日 02 版)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