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01日05:03 來源:重慶日報
英語社與德國GBN高中同學合影留念
表情一:專注 在天文科技活動中,學生在認真地傾聽著輔導員講述天文望遠鏡的操作要求以及如何進行天體觀察,每一個天文愛好者的臉上都是專注的神態。
表情二:快樂 今年初,南開中學女子籃球隊員前往美國西雅圖進行交流活動,除了與西爾斯高中開展籃球賽以外,學生還到唐人街鬆柏樓敬老院和老人一起快樂剪紙。
近日,一份網傳的中國最頂級中學名錄被網友們火熱轉載,重慶南開中學位列其中。事實上,像這樣或民間或官方發起的“頂級中學”評選,次次都能找到重慶南開的身影。
針對這一事件,有教育專家稱,網傳名單不一定具有真實性和權威性,但可以肯定地說這些學校都是受到社會高度認可的。看一所學校是否頂尖,就是要看它有著怎樣的育人智慧以及培育出怎樣的人。
新課改下,注重學生個性和能力的培養已成新航向,對於南開中學這樣一所培育出無數精英的老牌名校來說,它在培養多元化人才中的寶貴經驗,似乎可以對整個重慶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提供新思路。
起點高
豐富成熟的社團模式比肩海外名校
據了解,西方的中學尤其是好的學校社團數以百計,學生社團的活動豐富多彩,社團活動已經成為中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目前國內絕大部分中學的社團都隻能說是星星之火,尚不能形成燎原之勢。不少社團在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發揮的作用也很有限,有的甚至只是“徒有虛名”,社團成員寥寥無幾。
“發展社團活動不是為了給一個特定的環境讓學生去‘娛樂’,也不是為了培養科學家、音樂家或美術家。”南開中學團委負責人談到,學生社團是培養學生智性、悟性和靈性的自由天地,是培養學生公心和能力的熱土。
事實上,作為一所老牌名校,南開中學的社團文化是有跡可循的。
早在建校之初,學校就本著訓練學生做事之能力、服務之精神,培養社會領袖人才的目的,積極鼓勵學生自動組織各種社團。最早的有喻傳鑒主持的自治勵學會、周恩來主持的敬業樂群會、張信天主持的青年會以及活躍在學校大小舞台的戲劇社、合唱團、正聲國樂社、紫燕攝影社等優秀社團。
時光荏苒,一代代南開人繼承了優良的社團文化傳統,社團規模日益壯大,社團活動愈加豐富,社團文化也日益繁榮。
據了解,學校現有《公能》編輯部、英語社、數學社等學術類,金融社、南開之音廣播站、新聞社等實踐類,蘭臻話劇社、街舞社、武術社等藝體類,愛心社、心理社、綠芽環境社等公益類四大類共30個社團。每年9月的社團聯合招新都會吸引廣大學子踴躍報名,穩定的社團成員逾千人。高一學生王昕在了解學校的社團情況后用了“難以置信”來形容,他說:“這麼多類型的社團,我感興趣的好多,都不知道選哪個了。”
在高起點的發展基礎和思想理念指導下,如今南開中學的社團活動還邀請了高校教授以及各個行業的精英前來授課,同時更注重中外文化交流。德國GBN高中和美國西爾斯高中每次走訪南開都會與各社團展開豐富多彩的交流活動。
國際化的社團建設思維與南開中學打造國際化一流名校發展思路不謀而合,而在“豐富學生課堂,繁榮校園文化,培養社會英才”的社團建設宗旨下,南開的社團建設模式也更多維、更成熟起來。
理念新
摘下“五花八門”的面紗回歸生命力
今年被媒體譽為“校草級”的理科第一名、南開中學學生馮寒野除了愛寫,還愛排球,自認不太有學習天賦卻擁有永不言棄的決心和挑戰挫折的堅強。
“小時候,他一直想當一名記者。”馮寒野的父親馮渝龍說,舞文弄墨就是他的興趣。馮寒野從小就喜歡寫東西,小學是《少年先鋒報》的“金牌小記者”,初中當上了校廣播電台的記者兼播音員。到了高中,馮寒野加入了南開中學的新聞社,並成為新聞社的社長。
“參加社團活動或許在外人看來耽擱學習,但對我來說卻是另一個成長的天地。”馮寒野說,除了學到很多新聞知識以外,在當社長的日子裡通過組織一次次活動,信心、能力、價值觀都被磨礪了出來,這是一生都受用的。
從馮寒野身上不難看到他在學業上的付出與汗水,但他在社團活動中成長起來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卻更為閃亮。
和馮寒野一樣,不少南開學子也正在社團這一平台裡成長,正如南開中學的“社團新理念”——能讓每個學生都在屬於自己的人生舞台上發光發亮,就算是最幸福的成功。
學生社團儼然已成為南開培養學生的“第二渠道”。面臨當下中學生社團類型不豐富、組織難度大、水平不夠高等現狀,南開中學決心棄掉“五花八門”的面紗,由上至下把每一個社團都做活做透,在基於發展學生興趣和願望的基礎上讓社團更具生命活力,引導學生多元化成才。
除了給予學生更寬泛的社團活動時間和活動場地,以及資金支持以外,南開中學還為每個社團配備了專業教師。教師並非挂名,而是親自指導學生在自主基礎上更好地開展活動,配合學生一起解除疑難,把社團辦得有聲有色。
讀書會的指導老師羅琅琳說:“這幾年擔任讀書會的指導老師,我也跟著學生一起讀了很多經典名著和優秀作品,在拓寬學生成長渠道的同時實際上教師的水平和能力也在逐步提高,我想這就是社團最大的魅力吧。”
當然,社團活動依然是學生唱“主角”。縱觀南開的各個社團,可以清晰看到無論人數多少,從社長到成員都在致力於辦好每一次社團活動,致力於讓每一個參與者有所收獲,這種青春與激情的力量或許在其它地方並不多見。
內容趣
為學生不一樣的成長聚集“正能量”
“我想明年我會填報金融專業,這幾年在金融社學到的東西不僅僅是發展了興趣,也更堅定了我以后從事金融工作的想法。”學生師榕蔓說。
作為金融社的社長,師榕蔓介紹說,兩年多來社團不僅開設了金融知識講座,參觀金融機構、定期播放理財與創業電影等活動,還聯系了中信、渣打、浦發等銀行讓社員前去學習,近距離接觸金融。
去年,金融社還聯合重慶一中、巴蜀中學相關社團開展了一次“商業創新挑戰賽”,積極參與學生商業創意構想、社會實踐、風投大會,在全市中學界掀起了一次關注金融知識的熱潮。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師榕蔓想從事金融行業,有的學生則想當科學家、醫生、律師等,還有的想在體育、藝術領域有所建樹。南開豐富的社團正為他們提供這樣的平台,為他們實踐夢想聚集著“正能量”。
《公能》編輯部每年編輯出版四期逾3000冊《公能》雜志為學生打開文學之門;英語社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讓學生提升語言應用能力;數學社“巧解難題”讓知識不再枯燥乏味……除了這一類學術性的社團,南開還有很多實踐類型和藝體類型的社團供學生選擇:南開之音廣播站每周三期廣播節目為學生提供更多資訊;蘭臻話劇社每年12月進行專場演出用青春演繹悲歡離合;瑜伽社讓學生於寧靜中修身養性;手工社讓學生在縫合間更細心專注……
社團數量多達30個並不足以印証南開的優秀,除了規模大、類型多等特點,南開不少社團還頗有趣味。愛心社發起的“流浪狗之家”活動在微博上引發上萬重慶市民關注流浪狗;推理社成員在觀察與分析中學會解開各種謎題;魔方社還為學生提供了相互交流、切磋技藝的平台;漢服社學生對漢族文化的研究讓不少大學生都自嘆不如。
無論是學術類還是實踐類,無論是公益類還是藝體類,今天的南開社團作為一個促進學生多元成長的平台可謂相當成熟,專業和深度是它的標簽,趣味性更是它獨特的屬性,恰如南開中學的人才培養智慧——
每一個學生在這裡都能接觸社會之現實,鍛煉時代所需之技能,提升未來必要之素質。知行合一,帶著南開與生俱來的高貴典雅,帶著南開海納百川的雍容大度,走出校園,走進社會,面向世界,在每一處人生的舞台上閃耀。
文/譚茭 劉進
鏈接
一人一本‘護照’
比旅行更有意義
去年,南開中學給每個學生發了一本“學生成長護照”,用這本“護照”記錄下他們的成長歷程。學生熊斯怡說:“一年了,我‘護照本’裡面的內容越來越多,有我上選修課記錄,也有參加活動的感悟,比旅行還讓人難忘。”
“成長護照”是南開中學推進學分制的一項創新之舉,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早在1984年,南開中學在全市中學界率先開始了校本選修課的探索。近30年來,學校的選修課程體系如一棵幼苗,充分地吸收來自各方面的營養,不斷成長,一步步走向成熟。
如今學校已構建了良好的選修課程體系,打造了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課程門類也不斷豐富,從初期的6門課程到如今已累計開設過150多門課程,涵蓋了政經、歷史、文學、科學、藝術、體育等各個領域。
據了解,南開中學還啟動了網絡選課以及在選課過程中增設《多元智能測試問卷》自測環節,讓學生明確自身優勢和劣勢,從而進行科學選課。
與“大師對話”
比崇拜更為貼近
耶魯大學校務卿王芳、維也納大學蘇泊爾教授、老舍之子舒乙校友、北京電影學院周傳基教授、中國科學院朱清時院士……這些各個領域的翹楚近年來紛紛走進了“南開講壇”,在這裡激越思想,澎湃才華。
學生代崇文有這樣的感悟:能夠有機會接觸“大師”,不僅僅是如見到“偶像”般激動,更讓我們從他們的思想和智慧裡找到激勵自己前進的動力。
憑著“辦中學裡的大學”這一辦學思想,“南開講壇”從2002年創辦以來已經有了超過200講,如今的“南開講壇”已經成為學生呼吸新鮮學術空氣的窗口和拓寬知識視野的橋梁。
如今的“南開講壇”受到了學生的大力追捧,每到開講的時候,會場內都是人滿為患,講壇下求知若渴的學生或忙於聽講思考,或恭敬用筆做記錄,或實時發問與演講者互動……一幕幕生動的畫面無不彰顯出南開“教學相長”的氛圍,同時也展現了南開漸近國際水准的育人實力。
早有朱亞光、周光召、湯一介等杰出人才,現有為數眾多考取亞洲排名前列大學的學生,以及在科技、美術、體育等多個領域斬獲無數獎項的才俊,這些貼著“南開標簽”的學子可以說是個個“牛氣”。
如果說能夠培養出這樣的學生算成功的話,南開則認為這種成功過於簡單。今天的南開更看重每個學生的成長成才,能培養出在各種舞台上綻放光彩的學生應該說是南開又一次吹響“發展集結號”的最強動力。
為此,我們走訪了南開中學的多個學生社團,通過了解社團情況和學生變化發現,我們一直期盼著的讓學生多元化成才其實就在身邊。
(來源:重慶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