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綜合報道

近日,首個“全國領導干部媒介素養培訓基地”開課

微政時代,做一個“會說話”的官員

沈  蓓

2013年05月30日07: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插畫:人民圖片

不恐媒、不拒媒,在“微政”時代,如何順應時代潮流,學會用網、在網上更好地“說話”,已經成為各級領導干部的必修課

5月14日—16日,由中國傳媒大學和中國公共關系協會共同建設的首個“全國領導干部媒介素養培訓基地”迎來了首批37名學員。他們是教育部直屬機關的司局級干部。新媒體環境,對領導干部的媒介素養提出了怎樣的要求,領導干部在和新媒體打交道時還存在哪些問題,如何提高處理互聯網輿情危機的能力?筆者來到培訓基地一探究竟。

試水“微訪談”

“高校投毒事件中有哪些必然?”、“我們的校車為何頻頻出事?”“學生焚書抗議亂收費,你們怎麼處理?”……

在領導干部媒介素養培訓課程現場,教師模擬擔任的主持人、記者不間斷地提問,並且要求官員立即給出答案。

培訓基地主任、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公共事務研究院院長董關鵬教授介紹,此次培訓的一大特色在於課程的整體設計和呈現方式。“碎片式”、“滾動型”的全媒體時代,需要與之相匹配的創新課程,三天的密集課程由主題講座、實踐教學(模擬演練)、實地參觀和交流研討構成。“碎片式海量信息、滾動型實時互動的課程設置最大限度地契合了當下的新媒體環境”,他說。

一天的基礎媒介素養講座課程之后, 5月15日的培訓圍繞“新媒體”展開。上午的主題講座是“新媒體和政府管理創新”。午餐演講是關於微博與網絡輿情。下午的實戰演練有接受門戶網站聊天室的一對一專訪、微博“微訪談”,還有回應網絡輿論質疑的新聞發布會。

其中,微訪談的事件背景是“高校職稱評審評委酒店開房收錢”。微訪談實戰模擬環節中,兩位學員模擬成教育部相關部門的官員,擔任一對二“微訪談”環節的嘉賓。訪談時間為10分鐘。台上學員不僅要面對台上的主持人、觀眾席上的其他學員、點評專家,以及三台攝像機,更要應對連珠炮似的提問。

“評委名單是否已經公布?”、“教育廳的核實調查工作進展如何?”、“這一事件是否暴露出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工作中的漏洞?”網友的問題一個接著一個拋向台上官員。官員則需要根據微博特點給出“短、平、快、穩、准、實”的回復。

舞台兩邊的屏幕上滾動播放著由計算機生成的多條微博。微博牆上,提問、轉發、評論,網友信息一覽無余。面對提問,坐在舞台上的領導干部們時而正襟危坐、時而低頭看著手中的資料……當遇到難以招架的問題時,觀眾席上的學員和專家可以從屏幕上看到官員略微緊張和難堪的神態。

一位參加培訓的呂姓學員說,自己沒開微博,也沒有接觸過什麼“微訪談”。對這位平常主要依靠郵件辦公的官員來說,微訪談即時互動、有問必答的交流形式很陌生、也很新穎。

一名陳姓學員在上課間隙對記者說:“之前也有類似的經歷,但是不用單獨面對攝像機鏡頭回答問題,而這次當燈光打到自己身上,感覺還是會緊張。不過,參加這樣的實戰演練,為以后做好准備,也算未雨綢繆。” 

消除“恐懼症”

2009年下半年,各大門戶網站紛紛推出微博。短短幾年間,微博風生水起,社會各方的聲音和多元化的表達,在新媒體領域找到了自己的平台。

“微博一轉,圍觀一萬。”一系列事件在微博上攪起了陣陣漩渦。一些官員中存在的“網絡恐懼”也升級為2.0版本的“微博恐懼”。據2013年初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對2156名干部的調查顯示,7成以上的受訪者支持“微博反腐”,但另一方面,超過5成的受訪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博恐懼”。

不管以何種心態面對,新媒體信息傳播環境已是大勢。截至2012年底,新浪微博的注冊用戶已逾5億。微博早已成為政府信息公開、群眾問政的新平台。新媒體的興起,對政府官員傳統的社會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戰。

5月16日,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公室主任王惠在培訓課上為學員做主題報告前說:“對新聞發布而言,微博多提供了一個渠道。我們政府的新聞發布要給電視提供畫面,給廣播提供聲音,給報紙提供觀念,給微博提供140個字。民眾在哪裡,我們的聲音就要傳播到哪裡。我們的官員、我們的政務信息必須上網。”

2003年9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了第一期全國新聞發言人培訓班,來自66個部委的100多名新聞發言人參加了為期5天的培訓。10年過去了,現在領導干部的媒介素養又怎樣?

公安部原新聞發言人、宣傳局局長、中國傳媒大學中國新聞發言人研究中心主任武和平教授認為:“成立全國領導干部媒介素養培訓基地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們有些領導干部還是‘不會說話’。在觀念上,過去我們主張多做少說、隻做不說、做等於說,行勝於言。在‘大眾麥克風時代’,領導干部必須‘會說話’。”

“輿論引導能力是執政能力的組成部分,是社會管理創新的有機組合,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所必需的。” 武和平認為,在新媒介環境下,公開政務信息、滿足公眾的信息需求是領導干部的必要工作。特別是在突發公共事件面前,在第一時間面對媒體、及時公開信息、與網民和廣大公眾有效溝通,早已成為各級領導干部的新挑戰、新課題。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杜駿飛就提高領導干部的新媒體素養提出四點建議:第一,政府官員應該形成日常觸網的習慣,經常觸網才能形成“網感”﹔第二,能夠對網絡社會和現實社會之間的關系有正確理解,要用真實的態度看待互聯網﹔第三,精心去研讀案例﹔第四,學會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互聯網的各種內容。

放下“官架子”

截至2013年第一季度,通過新浪認証的政務微博數突破7萬個。在Web2.0時代,公眾分散的話語通過社交網站、微博等新興媒體形式匯聚到一起,形成了一種強勢的輿論。

不少公職人員也用上了微博,在互聯網上直面網民。@北京王惠、@葉青……據新浪2013年第一季度政務微博報告統計,我國政府機構和公職人員微博中的縣處級認証用戶數達10203個,首次突破1萬,佔政務微博總數14%。

5月17日,昆明市長李文榮在新浪開通微博,他說:“今天我開通了新浪微博,希望能再次搭建一座與大家坦誠溝通的橋梁。我願意傾聽你們對昆明建設發展的意見,我和我的同事們將認真研究大家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這是@昆明市長的第一條微博。短短6小時,他的粉絲數就超過2萬。

然而,開博客、上微博僅僅是政府信息公開外在化的一種形式,更為重要的是觀念。“我們的官員要轉變觀念,從內心深處接受公眾監督﹔官員要有誠意、要端正心態﹔不僅要有好的方法,還要提升官員素質”,國家行政學院汪玉凱教授認為,“不要抱著應對的心態,而是要把老百姓放到重要的地位上,面對老百姓心態要正要放下身段。”

“最重要的還是公開透明。現在有些官員根本就不用和媒體打交道,也不用和公眾交流。在社會各項管理工作中,官員就要面對媒體,要把老百姓放在心上,主動地公開透明”,中國人民大學劉海龍副教授說。 

除了官員個人層面,政務公開的另一個現實問題是,政務公開的制度規范和建設仍不完整。武和平認為,“觀念、方法、機制三者缺一不可。我們要建立完善發言人發布制度、互聯網空間與網民的交流機制等一系列制度,用制度來規范政務公開”。

消減情緒上的對立、縮小信息鴻溝,需要各級領導干部端正自己的心態、站在媒體和公眾的角度與老百姓坦誠相待,最大限度地滿足公民對政務信息的合理需求,讓政府在陽光下運行。

不恐媒、不拒媒,在微政時代,理當做一個與民眾坦誠相見、“會說話”的干部。 

《 人民日報 》( 2013年05月30日 14 版)

(責編:吳斌、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