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城市”的評價體系
記者:全國這麼多城市提出要建設“智能城市”,“智能城市”到底什麼樣?是不是需要一個評價體系來衡量?
潘雲鶴:今年9月,中國工程院將完成中、英、德三語“智能城市評價體系(草案)”的國際交流稿,屆時進行國際交流。
如何把我們對中國城市發展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智能化發展道路,是一項緊要任務。中國工程院在2012年啟動了“中國智能城市建設與推進戰略研究”這一重大咨詢項目,專門研究中國特色智能城市建設的路徑。自此以來,很多城市領導者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希望投身到智能城市建設的研究和實踐中來。在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以及中國工程院的努力下,中國工程院融合了三方面的研究力量:課題組成員由國家發改委、工信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委,北京、武漢、西安、上海、寧波等城市,以及中國工程院信息化學部、土木水利建筑學部和能源、環境、管理等學部的30多位院士、100多位專家組成。項目分成了12個課題組,有的研究智能交通,有的研究智能家居,有的研究智能產業,還有的研究智能空間布局等。另外還有一個綜合組,把12個組的內容綜合起來形成我們對智能城市的總體看法及評價指標。由於參與研究的人員涉及各個階層、各個領域,考慮的方向和研究的內容更加全面、系統、科學,符合中國國情,這樣也可以有效地避免信息化手段的局限性問題。
“中國智能城市建設與推進戰略研究”這一重大咨詢項目也研究了城市智能化發展的評估問題,從200多個待選指標中遴選出30多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最能反映智能城市本質的指標。經過與國外現有的12套智能城市指標體系比對后,最終認為智能城市建設和發展必須要注重五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是城市基本建設的智能化發展。如城市怎麼能夠巧妙地發展,街道應該怎麼布局,房子應該怎麼造,城市應該怎麼規劃,城市應該發展到多少人口等。現在有些城市道路修到了60米寬,有些地方還計劃修到100米寬。這麼寬的道路有沒有想到人流怎麼通過,街區的生活如何便利?第二是城市產業的智能化發展。如什麼樣的產業最適合於這個城市,最近五年宜發展什麼產業,五年以后這些產業可能轉向什麼樣的方向。在一個平均每平方米房價達到2萬元、3萬元的城市,什麼樣的產業才能與之匹配。第三是城市信息環境的智能化發展。如5年或者10年內城市應該有多大的寬帶,寬帶裡會傳輸與承載什麼樣的內容,應該布哪些傳感器,應該有哪些數據能夠收集起來,在這個數據基礎上怎麼能夠集成為新的應用系統,讓每位居民通過這個系統知道如何在自己生活的城市獲得所需要的資源,如找到最合適的醫生、小孩能夠很好地上學等。第四是城市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發展。如城市如何為居民提供教育學習、交通、政務等方面的高效服務。第五是城市人力資源的智能化發展,即城市居民的知識、能力、素質的提高。一個城市隻有把設備的智能和人的智能結合起來才能運行好。在工業化初級階段我們靠的是人口紅利,到了工業化升級換代時期,我們要更多地轉向靠知識紅利,靠人才紅利。
值得注意的是,一個城市本身的智能化發展可以評估,但如對城市排名則需謹慎。不能說一個人均月收入隻有3000元的城市,智能化水平一定不如一個人均月收入3500元的城市。智能城市應按區域、基礎、體量、階段的不同而各有特色。
避免城鎮化的三大陷阱
記者:新型城鎮化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智能城市”建設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有效手段。請問,在建設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潘雲鶴:我國城鎮化率剛剛超過50%,但是按戶籍人口計算僅為35%左右,不僅明顯低於發達國家近80%的水平,也低於許多處於同等發展階段國家的水平。城鎮化需要工業化來帶動,也會給工業化提供支撐。在未來一段時期,城鎮化在我國仍將快速發展。“智能城市”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有效手段,在建設過程中我們應特別注重研究用之於避免城鎮化的三個陷阱。
第一是貧民區的問題。巴西、墨西哥等國不少城市都落入了這個陷阱。人進城了,而新居民的收入水平與城市房價不相適應,結果出現了棚戶區。因此,我們要遵循城市發展客觀規律,要研究好城市建設與人口容量的關系,避免出現貧民區。
第二是安全的問題。這個問題是由第一個問題衍生出來的,貧民區不是光靠“造房”能解決的,城市居民數量增加,雖有住房,但收入不足以支撐其在該市生活,或一部分人又失去了原有的工作崗位,且不具備其他生存技能,於是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這種現象在南非約翰內斯堡等城市已經出現,並且引起了當地人民的恐慌。
第三是城市病的問題,在建設智能城市的過程中,我們要考慮更多的問題,比如交通擁堵問題、空氣清潔問題、環境污染問題、水質保護問題等。高新技術和傳統技術的集成融合,為尋找問題的源頭,為以新的思路通盤考慮城市的規劃提供了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