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小麥最怕赤霉病,一旦發病,小麥要減產20%左右!今年江蘇3000多萬畝小麥幾乎都進行了一到兩次的赤霉病統防統治,發病率可以控制在5%以內。”看著靖江市新橋鎮麥田裡長勢喜人的小麥,江蘇省植保站站長田子華頗為欣慰。田子華說,夯實基層現代植保社會化服務體系,對准確監測預警、科學防控病虫害至關重要。
日前,農業部發布了我國首個全國性植保防災工作指導性文件——《關於加快推進現代植物保護體系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對保障我國的糧食生產有何意義?《意見》提出的“綠色植保”目標能否減少農藥使用?
我國農作物病虫害每年發生面積70多億畝次
農業部種植業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建設現代植保體系事關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安全和農民增收。他分析說,新世紀以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耕作制度變革,我國病虫害災變規律發生新變化,一些跨國境、跨區域的遷飛性和流行性重大病虫暴發頻率增加,一些地域性和偶發性病虫發生范圍擴大、危害程度加重,嚴重制約我國糧食持續豐收。據統計,我國農作物病虫害呈多發重發態勢,每年發生面積近70億畝次,因防控能力不足每年造成糧食損失近500億斤、經濟作物損失350多億斤。
此外,隨著大批農民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結構性短缺問題凸顯,“誰來防病治虫”已成為制約農業生產穩定發展的重大難題。建設現代植保體系,既有利於轉變傳統的一家一戶病虫害分散防治方式,大力發展專業化統防統治,也有利於集成應用病虫防控技術,提高防治效果。
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從生產過程控制農藥殘留
近年來,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問題受到廣泛關注。業內人士透露,長期以來,一些地方過分依賴農藥的使用,導致病虫抗藥性上升、防治效果下降、農業面源污染加劇等后果。農業部種植業司有關負責人說,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施用農藥仍然是重要的植物保護措施。建設現代植保體系,就是要盡快改善病虫害監測防控手段,轉變傳統的防控方式,提升現代植保的物質裝備技術水平,大力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從生產過程控制農藥和有害生物毒素殘留。
根據《意見》,我國將樹立“科學植保、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的理念,今后著力促進防控策略由單一病虫、單一作物、單一區域防治向區域協防和可持續治理轉變﹔防控方式由一家一戶分散防治向專業化統防統治和聯防聯控轉變﹔防控措施由主要依賴單一化學農藥向綠色防控和綜合防治轉變。
2020年全面建成四級植保公共服務體系
這位負責人介紹說,我國現代植保體系建設將分兩步走:2015年初步形成現代植保體系框架,率先在糧食主產區建立健全植保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化服務體系,水稻、小麥、玉米主產區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和蔬菜生產基地綠色防控覆蓋率均達到40%以上﹔2020年全面建成國家、省、市、縣四級植保公共服務體系,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在糧食作物主產區和經濟作物優勢區實現全覆蓋,重大病虫疫情得到可持續治理。
《意見》要求加快構建運轉高效、職責明晰、管理規范、執行有力的植保公共服務和經營性社會化服務體系。規定縣級植保機構原則上每10萬畝作物不少於1名植保專業人員,環境復雜或病虫害多發重發地區應適當增加植保人員﹔重點農業鄉鎮原則上不少於1名植保員,逐步建立村級農民植保員隊伍,並強化職業技能培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