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報早讀>>熱點·視點·觀點

廢墟上煉成“中國經驗”——汶川地震救援和科學重建的啟示

2013年05月13日08:42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地震不期而至、不分地界,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災難。瞬間地動山搖的肆虐,往往需要漫長的重建去恢復:我國台灣“9·21”地震災后重建歷時6年,美國洛杉磯地震重建用了7年,日本阪神地震重建耗時近10年之久,海地地震重建將至少需要20年……而汶川地震災后重建隻用了3年時間。

彈指一揮間,5年過去了,從汶川到玉樹,再到蘆山,中國以自己的制度優勢和奮力拼搏形成了抗震救災的“中國經驗”,創造了人類災難救援和重建史上的奇跡,向世界遞交了一份厚重的“中國答卷”,為提高全民族防災減災能力進行了“有效動員”,更為全國人民實現中國夢注入強大的動力。

讓汶川告訴蘆山:快速、有序的科學救援

“沒想到從演練立即轉化為了實戰。”四川省公安總隊防火監督部部長夏銳講起了赴蘆山救援的“巧合”。4月18日和19日,他們組織成都、樂山、宜賓、雅安4個支隊的地震救援隊,正好開展了代號為“閃電-A”的地震救援跨區域演練,演練模擬現場正是7-8級強震后一片“被廢墟掩埋的村庄”。“巧合”的是演練結束的第二天,突如其來的蘆山地震就讓消防官兵轉入實戰。對比汶川地震的救援,夏銳一連說了四個“更”字——“部隊的反應速度更快,集結時間更短,裝備的適應性更強,救災的效率更高”。

還有些“巧合”的是,四川省接連兩次強震——在汶川地震5周年之際,似乎要用蘆山地震來還原一段即將遠去的記憶,來檢驗5年培養的應急能力。

85公裡,是汶川到蘆山的距離﹔5年,是一個民族心路成長的距離。兩次地震,相同的畫面是:地動山搖、生命危急,萬眾一心、千裡馳援……不同的畫面是:全方面救援的“提速”,一個個被刷新的救援紀錄,見証“時間就是生命”的“中國速度”:

蘆山地震后1分鐘,中國地震局發布自動地震速報信息﹔10分鐘后,成都軍區及四川省軍區抗震救災指揮部同時成立﹔17分鐘后,啟動地震應急一級響應﹔1小時內,民政部、國家衛生計生委、交通運輸部等救災指揮系統各相關部門全部到位﹔3小時后,第一批綠色的子弟兵、第一支橙色的救援部隊火速到達震中,以最快的速度展開救援工作……

盡管蘆山和汶川的地理條件不可比擬,兩次地震的破壞程度大不一樣,但蘆山地震全方位運用汶川地震救援的“中國經驗”,透過一個個數字,仍能看出5年來一個民族從災難中的成長:

蘆山地震1小時后,就有直升飛機升空前去獲取信息,3小時后,就能從電視和網上看航空遙感影像分析災情。

蘆山地震后部分遭落石阻塞的“生命線”僅花8個小時便開通。

蘆山地震發生后27個小時,供電服務已經基本恢復﹔通信服務方面,蘆山地震后相關單位僅花28個小時便恢復服務……

蘆山地震救援的“中國速度”獲得世界的認可,連擅長救援的日本都不得不贊賞中國的進步。日本NHK電視台評論說,這次救災行動比5年前的汶川地震“更快,更有秩序和經驗”。

這秩序和經驗,還滲透於從地方政府到民間組織的配合中﹔這秩序和經驗,還蘊藏在從新聞媒體到志願者的進步中:

蘆山地震后剛剛過去4小時就召開了第一次新聞發布會,把傷亡人數、救援舉措、注意事項等信息第一時間向社會發布﹔

媒體新風也扑面而來,領導的畫面少了,普通群眾的聲音和抗震救援的服務信息多了,報道中人文關懷意識更濃了,娛樂節目全部暫停,都為地震報道讓路﹔

“讓出生命通道”“幫助災區,不一定都要趕赴現場”“不傳謠、不佔路、不添堵,都是在奉獻力量”……志願者的理性呼聲,比起5年前的那個初夏,對於如何展開有效救援、怎樣呵護受災者尊嚴,都有了更高要求和更深理解。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